长久,千里共婵娟。”
一篇水调歌头做完,满座皆惊,如今这种长短句的词也随着杜睿的几篇历史名作,开始盛行起来,今日在座的那个不是蕙质兰心之辈,岂能品评不出这篇词的好坏。
()好看的txt电子书
这篇水调歌头,乃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词作,这首词以月起兴,围绕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词作上片反映执著人生,下片表现善处人生。落笔潇洒,舒卷自如,情与景融,境与思偕,思想深刻而境界高逸,充满哲理,堪称苏轼词的典范之作。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苏轼被贬密州时所作,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
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恰逢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苏轼与弟弟苏辙分别之后,已七年未得团聚。此刻,苏轼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苏轼在这首词里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遣世独立的意绪和往昔的神话传说融合一处,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可以说是一首将自然和社会高度契合的感喟作品。
杜睿此时拿出这首词来,倒也应景,苏轼做这首词来怀念自己的弟弟苏辙,同样的武京娘和武媚娘两姐妹也是分别日久,今日才得相逢。
旁人听了不禁一阵感怀,唯独武氏姐妹两个眼神之中除了淡淡的哀伤之外,还生出了旁的思绪。
武京娘聪明过人,初始只以为杜睿这首词是在为她们姐妹分别日久感怀,可是猛地见武媚娘的眼神有些不对,这才猛地惊醒。
杜睿这首词明里是在说她们姐妹分别,共叙离情,暗里呢?分明就是在为自己感伤,政治报复无法得到满足,满腹的才情难以得到施展,却还要被君主猜忌,这首言辞之间,满是婉约的小词之中,充斥着的却是满腔悲愤之感。
武京娘想到此处,心中也不禁一阵感伤,抬头见杜睿遥望着苍穹,身影寂寥,却不知是在做何感想。
杜睿一生只想着能为华夏苍生尽一份力,让华夏大地不再满是烽火,避免日后诸夷乱中华的惨剧,可是他的努力,换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猜忌,贬谪,罢黜,他不是个圣人,岂能不悲,不怒!
杜睿就这么站着,仰头望天,今日的月亮格外明亮,在大自然的景物中,月亮是很有浪漫色彩的,同样很容易启发人们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可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事物;一轮满月,可联想到美好的团圆生活;月亮的皎洁,让人联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
在月亮这一意象上集中了人类无限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历史上的苏轼也是一位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文学家,当他抬头遥望中秋明月时,其思想情感犹如长上了翅膀,天上人间自由翱翔。反映到词里,遂形成了一种豪放洒脱的风格。
此时的杜睿何尝不是和苏轼一样的境遇,同样的被人冷落,同样的壮志难酬,同样的孤单寂寥。
武京娘低下头,细细的品味着杜睿的这首词,既怀逸兴壮思,高接混茫,而又脚踏实地,自具雅量高致。
特别是开篇的那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把酒问天这一细节与屈原的《天问》有相似之处。
看着杜睿那寂寥的身形,武京娘也不禁感叹,这一问之痴迷、之逸尘,确实是有一种类似的精、气、神贯注在里面。
()免费电子书下载
屈原《天问》洋洋一百七十余问的磅礴诗情,是在他被放逐后彷徨山泽、经历陵陆,在楚先王庙及公卿祠堂仰见“图画天地山川神灵”及“古贤圣怪物行事”后“呵而问之”的,是情景触碰激荡的产物,洋洋洒洒,问的无止无休。
而杜睿这一篇伫兴之作,单单这开篇一问,便压倒了《天问》的一百七十余问,当年屈原在步入先王庙堂之前就已经是“嗟号昊旻,仰天叹息”,处于情感迷狂的精神状态,故呵问青天,“似痴非痴,愤极悲极”,那种因失意怅惘的郁勃意绪,鼻息可闻。
杜睿如今因被李承乾猜忌,不得已去职还乡,心怀壮志而不得伸展,对国家忠诚,却屡受猜忌的愤懑,也成为可悲可叹,可敬可悯!
杜睿突然苦笑一声,对着武京娘一拱手,道:“皇后娘娘,还请恕臣孟浪了!”
言罢回到了席间,也不再言语,方才还不觉得如何,不过这首词一经念出,杜睿的心情就再难以平静了。
可以被称作后人的苏轼,他在做这首词的时候,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他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
同样身为历史佳作的那一首《把酒问月》,李白在诗中也曾有过一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不过李白这里的语气比较舒缓,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更关注、更迫切。
明月几时有?
杜睿前世读到这首词的时候,都这个问题问得很有意思,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从中可以感到苏轼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