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年关安排
秦传宗这些天过得并没有很轻松。
岳州东部,驻防、哨粮有曹莽留下的蔡迁负责;地方安治有商榷留下的班底;远近侦查有陈遇主的夜不收队伍。
停止南征以后,连日都是吃饱了睡,睡好了吃。
但到了后面几天,却一点没有闲着,蔡迁对他这种商贾很是热情。
为了增强他的身体素质,每天天没亮就赶他起来,下放到新招的兵营中,跟随新卒一起训练,直到半月前,才找到一个要帮杨开去收纳小众义军的借口,逃了出来。
倒也没有想到,他领着一队探马秘密进入长沙腹地以后,还真的带了一队友军回来,是一支五百多人的小规模队伍。
蔡迁猜不透杨开的心思,商榷留下的故友也不想沾边,正好应城方面有命令下来,索性让他带着这些人前往应城去见杨开。
这个秦传宗带回来的小营首领叫做郭子奴,出入城中,杨开待之以礼,没给他安排任何的事情,只让他安稳歇息。
怕他太闷,又时不时地让人邀请他领着底下小郭营的箱底,参加韩、赵两营闲暇之时组织的各种竞赛活动,驰骋马上,迎风射旗,生活好不快哉。
郭子奴来应城,半是听了秦传宗巧舌如簧的说辞,半因大势所趋。
湖广因这个新闯的突然到来,加快了大乱速度,致腹地群雄并起。官军、流贼、民兵各方势力势力彼此抗衡局面,他们所占地盘危机四伏,几乎无日不战,欲得片时安歇而不能。
他本想要继续往南去,蔡迁等人在岳州驻扎的消息,让长沙府城官军惶惶不可终日,从中,也可以大略看出,往南侵略要发生何等激烈的战斗。
寒冬已经到了,从一群矿徒转变为一群流寇,他们显然还不能完全适应现在自己身份,粮食、储备也逐渐见底,思前想后,这一条路最好。
他现在的心情,其实正和杨开当初一样,不得不为而为之,靠挂一方。非如此,不能保自身平安,非如此,不能保权势地位。
故此,秦传宗一领人去见到他,又听到秦传宗舌灿莲花,将杨开夸得不世豪杰也似,还答应无论事情成与不成,都会给他自由选择的权利。
他心中虽知道,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情,抱的心思,也就是半信半疑,姑妄听之,最后打定主意,合则留,不合则去。反正也没甚么损失。
也正因为此,半路上闻听官府被应城守军大败的消息,稍稍弃了心中的退堂鼓。
终究秦传宗也是信心十足,直言此必是杨开之计,说动了他,来观这个杨开到底如何。
几天时间里,郭子奴也在观察杨开,想他陷入危局,犹能挫而愈锐,大凡人十之八九图自保不及,他却能置之死地而后生。
虽然年轻,却手段高超,谋略出众,假以时日,未必不成大器。
数日来,他来往营中、交游诸将,暗地里观察杨开手下几支军队,士气斗志昂扬,军纪颇是严明,上下一心。
再问各地方治理,一套套措施接连起来,分地、抚民、放耕、求才,又有一番青天老爷做为的样子。
再加上前些天武昌的张希尧来到,衍生的诸多事宜,他并不知道,只听到了友军带了大量军器前来支援的消息,他将此判断为,外有强援,内则励精,深思熟虑以后,不合则去的念头渐渐淡了。
但留下来算是合作,还是投靠?
夜来杨开、殷左禅开会,他闲着也自请出席,召集各曲,商讨研究,双方一致认为投靠不如合作。
一投靠,就没了自我,绑在一起,风险太大,合作则不同,占了主动权。杨开发展起来,跟着沾光喝汤,杨开万一军败,大可分道扬镳。
说到底,打的念头,依然还是合则留,不合则去,杨开也没有反对这个说法。
郭子奴深以为然,决定既然做出,就得考虑下一步如何落实。
杨开这些日子,给他们最好的营地,好酒好肉地招待,遣派任务等等,只字不提,显然在等他们自己要求。
他们不傻,五百多人不是他们的全部实力,不肯全部迁徙,仅仅是分出一半部分军队。
杨开果断决定,把岳州府的田地分给了他们。反正,开春之后,这些田地没足够的军卒屯种,空着也是空着,眼下形势急迫,不如换成可战之卒合适。
让他们来投的首领,暂留在应城中,有这些小众的友军来投,顺便也算是帮他稳住了汉阳府南线,安稳了后方。
一切事务,按部就班的,各城的征丁招兵到了尾声。
各驻扎城城外的大营修筑完毕,加上官军先前筑的南营,足够安排新卒入住。从老卒中挑选累功高的士卒、军官,配入新军充当骨干,投入了紧张地集训。
掐算时日,距离刘希尧来,已过了十五天。
一月时间,转眼过去。回营在淮北地区的征战大获全胜,大军往大别山区撤了回去,左营的将士正在打道回府。
十二月下旬的一天,曹莽等秘密回到了应城。不入军营,直接来到杨开府上。应城众将已经等候多时。墙壁上高高悬挂着地图,一群人聚在前边,指点商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