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525章(第1页)

第525章(第1页)

也就是说,多花一把弩的造价,可以节约两个织女的人力。

而且,之前缫丝纺纱环节,因为新的水力缫车投入使用,效率本来就要提高好几倍,现在织锦环节也提升两三倍,才能配套上,免得熟丝积压过多没有足够人手织锦。

在李素看来,这非常划算,不过他也知道,民间散户肯定是出不起价买这种新机器的。所以,第一年还是交给合作的甄家商号来量产,李素直接抽成收“专利费”。

比如甄家每造一台机器,将来要给李素五匹成品的宽幅蜀锦,多出来的才算是甄家的利润。第一年因为规模不大,用的女工也得是商号的家奴,或者是李素自己封地上的子民,搞封闭化管理,确保保密。

以甄家的财力,也不可能一次性造太多,可能也就几千台,蜀中也没那么多物资给他大规模造新织机。先投入商用,织个几万匹锦卖出去,然后跟外部世界换回更多的材料,尤其是蜀中无法大规模提供的牛筋一类强韧动物筋腱制造弹射弩梭的机扩,才好扩大织机的第二波生产——李素估计益州未来对动物筋腱进口的需求,可能会相当于造几万把弩的牛筋耗费。

明年真要推广了,再想办法制定一套制度,问想要从其中分享利益的蜀中豪门大族谈条件。

说不定,到时候还能捆绑几项别的税制、人才选拔制度改革,让他们支持刘备的其他新政,作为交换条件。

天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利往。李素能普及新的生产力让他们一起赚钱,他们出让一些别的让步,都是正常的。敬酒不吃的人么,到时候自然有刀子吃罚酒。

反正李素现在又不是什么“匹夫无罪、怀璧其罪”的弱者,刀把子在他们手上捏着呢,蜀中谁敢侵犯李素的“知识产权”。

……

“好东西啊,未来以蜀锦为硬通货的计划,成功率大大提高了。到时候只要再让玄德兄以益州牧身份官方承诺担保、所有蜀锦有一个官方回收价、不限量有多少换多少,都可以兑回成五铢钱,这样建立起金融信用,各州的商人就都会把蜀锦直接当钱花了。”

参观完机器之后,李素自然是大为赞赏,内心已经在意淫未来的硬通货前景了。

任何金融硬通货的流通信心,最初都是建立在“担保回收”上的,比如最早的飞钱、交子、纸币这些,都是有人承兑,你想变回金银铜钱随时都给你兑,时间久了别人就认你了。

蜀锦虽然本身就有较大使用价值,但如果定一个保底的承诺回收价,立起“蜀锦秒回收,蹄金秒到账”的招牌,对金融信用也会有很大帮助。比如蜀锦的市面上常规销售价格,目前是两千钱一匹一尺八寸宽的窄蜀锦,七千钱换一匹五尺多的宽幅。

那刘备阵营就可以打点折,承诺“无论市面上有多少蜀锦,只要你想换回钱,六千钱一匹益州牧官方无限量兜底回收”,就绝对够了,大家就会知道这东西再怎么行情波动跌价,绝对不会跌到六千钱以下。

琢磨完了这玩意儿的使用套路之后,志满意得的李素决定给诸葛亮一个机会,奖赏他以下。

李素便和颜悦色地问道:“阿亮,我给你个机会,也是考考你这些年算学学得如何——当初我承诺的是谁能发明出‘弩梭’,一次性赏钱三百万,‘弩梭’之利从此收归我有。

现在,你可以直接拿三百万钱,或者考虑考虑我给的第二个条件:未来五年之内,只要这种宽幅织机每造出一台,你也可以分到一匹五尺宽幅的蜀锦成品,作为分红抽成。”

诸葛亮跟李素学数学还是挺久了,比物理久得多,他稍微心算了一下,就得出结论:“那我不是赚了?只要未来数年,这种新织机造出五百台以上,我就是拿抽成更划算嘛。以李师的魄力,怎么可能连五百台机器都造不出,就算没人买,甄家商号自己营生都不止那么多吧。”

“聪明,”李素拍了拍诸葛亮的肩膀,“知道我为什么给你这个选择么?古有燕昭王千金市骨,我是不希望天下在工巧方面有才智的能人异士敝帚自珍,希望他们看到投奔征西将军能专其利,得到长远的重赏,从而来投如水之归下。天下有巧思之人甚多,但都太遮遮掩掩了。”

就用诸葛亮先扮演一下马骨吧。

第268章让蜀郡百姓也赚几个亿

随着诸葛亮机缘巧合帮忙搞定了飞梭弹射结构,李素“充分开发都江堰水能动力、提升蜀地工业产能”的种田计划,也算是初步凑上了形成闭环的最后一块短板。

水能的利用,涉及到碾磨粮食、锻造、缫丝、纺织。其中碾米只是为了解放女性劳动力的,算是配套,本身不产生多少额外gdp。

所以这个计划的核心远景,大约就是“事成之后,让蜀地的冶金、纺织业产能提升两到三倍”。而这个实现的过程,李素也初步跟甄家的人,以及诸葛亮计算过,会比较漫长,或许要一个“五年计划”才能完成。

主要的困难还是缺乏“扩大再生产”所需的资本,这个时代没那么多金融工具,有钱也没有足够的剩余劳动力疯狂搞建设。

一台新式织机或许每年能在人力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多织出两匹宽幅蜀锦。但机器本身的造价,可能也要三四匹宽幅蜀锦或者说十匹老式窄幅蜀锦的成本——手工业经济时代,任何机械造价都是昂贵的,需要大量熟练工匠的投入。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