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694章(第1页)

第1694章(第1页)

国渊还算理性,只是把困难客观陈述了一遍,然后说:“河土遇水生长,重归平地,这一点昨天陈都尉也是见证过的,他还在施工纪录上签押了。

一会儿属下就让人放水,司空可亲眼眼看挖开后的河床被泡水后重新长起来的样子。此事若不解决,这河怕是修不了了。不过,属下也不是怠惰,只是不想做无用之事,还请司空先想办法。”

李素心中其实早就知道这事儿,因为原本历史上宋朝人最后崩溃放弃,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邪性的“土自己会长回来”,这种事情对古人太灵异了,精神打击足以让主持者崩溃,觉得自己是在逆天而行,被天谴了。

所以李素只是冷静地要求先观察实验结果,立刻放水。

不一会儿,那部分深挖河道的水被放空,李素一眼望去,果然土质黄白,按照施工纪录昨天挖下去两丈多深了,但现在一天之后就缩水了至少七八尺,要是再泡三天还不彻底长没了。

几个迷信的基层官员,脾气比较迂腐的,这时候已经摆出一副耿介的姿态,想求个“直言敢谏”,越众而出劝道:

“司空!凿穿桐柏山修运河,此事怕是逆天而行!昔舜帝时天下大涝,先后用鲧禹治水,鲧用息壤,遇水而堵,遇水而胀,却不明堵不如疏的道理,最终失败。

今日这博望段的桐柏山土地,怕不是上古息壤所遗,其遇水而胀之状,简直与上古之述完全一致!请司空不可强行逆天啊!”

李素闻言,不由好笑:原来这玩意儿对古人伤害那么大,一个膨胀土,居然能联想到“息壤”,难怪宋朝人最后放弃了呢,不光是花不起钱和人力,更多是怕得罪了神,逆天而行遭天谴啊。

而李素此刻其实已经看清楚,这些黄白色膨胀土的真相了:没错,就是他前世看的那些南水北调新闻报道里写的。宋朝人遇到的桐柏山膨胀土,其实就是高岭土和蒙脱石。

这两种东西,遇到水就会疯狂膨胀,体积能涨大无数倍,所以只把河道内的土挖掉,是不够用的。

第808章司空面前只有伪神

李素前世既然看过详细的新闻报道,对于如何对付这两种膨胀土,如何避开历史上的坑,这些矿物有哪些坑爹的特性,当然都是心中有数的。

高岭土,又有个俗名叫“观音土”,这种土在史书上最有名的用途记载,就是描绘明末时的民不聊生之状。

说西北农民因为连年灾荒外加横征暴敛,树皮草根都吃完了,只能吃观音土,吃多了之后拉不出来,就肚子胀死了,这才有了高迎祥李自成等等农民起义。

高岭土有饱腹感、但又会导致便秘涨死的科学原理,主要就是因为遇水就膨胀。

所以吃到胃里一点点就能提供强烈的饱胀感,也因此塞住肠胃。

另外,高岭土工业上还有一个重要用途,那就是烧瓷器,还包括烧制各种耐火陶瓷和其他耐火材料。

汉朝原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瓷器,都还是陶向瓷的过渡阶段。在诸葛亮烧出青瓷之前,汉朝原始瓷都是青黄色釉的,而且偏黄更明显,跟后世农村那些表面有釉色的黄不拉几水缸一样。

诸葛亮把青黄原始瓷改良成青瓷时,主要是靠把烧瓷窑的温度额外提升了大约一两百度,但陶瓷用土的配方其实没怎么改良。只是温度升高后,黄釉转青,才有了本该南北朝才开始流行的青瓷。

但只要不改良配方,不加入高岭土,诸葛亮也是不可能烧出颜色更浅白的瓷器的。

往瓷土里普遍多加高岭土,这是历史上宋朝以后才有的工艺,也正是那一步改良之后,烧出来的瓷器才有浅白色的(不一定能做到纯白,但颜色比唐以前的瓷浅很多,然后才可以有青花瓷这些)。

并最终导致瓷器的出口大爆发,大规模远销阿拉伯世界和欧洲。

当然,此刻在这桐柏山方城垭口附近,河道河床里的膨胀土,除了高岭土还有蒙脱石。

蒙脱石是比高岭土更加坚硬的成分,毕竟前者松散似土,后者已经算“石”了。这两种土石高低搭配,共同构成了运河施工的顽疾。

蒙脱石没有什么如今工业技术条件就可以大量利用的场景,这也是一种火成岩(火山活动形成岩)在碱性环境下作用反应产生的、不太硬的石头。

可见桐柏山这地方,自古地壳运动隆起还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垭口山脊那一条,下面才那么难挖,有花岗岩和大理石(火山岩主要包括玄武岩和花岗岩)。

往两边山坡下来,花岗岩少了,次生反应形成的火成岩如蒙脱石却多起来了。

李素后世对蒙脱石的认识,基本上停留在一味止泻药“蒙脱石散”的层面,也就是药店里常卖的“思密达”。

思密达的唯一有效成分,就是纯净滤取煅烧粉碎后形成的蒙脱石细粉颗粒。这东西比吃观音土吸水止泻更有效也更安全,用量容易控制。

但如果不遵医嘱吃多了,止泻也是会转为便秘的,再严重吃多,就是跟吃观音土一样涨死,说到底也是利用了膨胀土的物理特性。

李素既然知道这些问题,当然知道如何排除迷信,宣扬科学,让大家有信心,同时科学地克服这些困难。

再配合一点别的手段,争取部分实现变废为宝,分摊一些额外增加的运河施工本钱。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