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从忽悠刘备开始百度百科 > 第1750章(第1页)

第1750章(第1页)

白糖上个月才在博望县量产,白瓷更是只有试烧成功,但大规模的瓷窑还没建好,产量极少。

于是便有富商追问:“敢问使君,白糖和白瓷这两项的抄引,为何也归为‘产量有限、容易挤兑’呢?瓷和糖我们益州也有出产,红糖还不至于太贵。

青瓷虽贵,主要是原先诸葛使君在时,他族中收的‘专利费’高些,但只要给了高额专利费,也是可以民营的。白瓷和白糖如此归类,不会故意制造稀缺么?”

孙乾示意大家安静,好整以暇地回答:“这个问题是这样的,今年朝廷确实也缺钱,而这两样东西,分别是司空和诸葛府尹所发明,这点也不必觉得意外了吧。

他们愿意为朝廷分忧,说他们预计未来几年这个产业也就年产二十亿钱、年税数亿。如果没有人认购这些物资的分销抄引的话,他们愿意垄断认购十年。

一旦他们垄断认购之后,朝廷会规定,未来十年天下人都不许生产这些东西,要转卖的话,也得从李家或者诸葛家那儿连货和抄引一起买,独此一家。

众所周知,之前朝廷实施的专利制度,是给了一笔专利费之后,就允许别人也进入这个行业生产,不管技术是否有泄密。

这次诸葛家选择买断十年白瓷税的话,那就是彻底不许别人生产了,朝廷给他们十年独家特许经营,你们想给专利费都没门给了。

如果违禁生产,族中有官爵的,那还可以拿爵位削低抵罪,同时按侵权所得的三到五倍罚没赔款。

如果没有官爵的民间商人,故意犯禁侵权……那就别怪朝廷丑话没说在前面,与贩私盐同罪,可以抄家斩首的。

当然了,司空和诸葛府尹仁慈,他们也不是与民争利之人,这次是为国分忧、如果没人买,他们才买断十年。这个时间是以年底为限,也就是到年底的时候,距离垄断还差多少,他们把剩下没卖完的买了。

在此之前,如果民间商人百姓愿意买,还是百姓优先。”

李素和诸葛亮的姿态是非常清高的:我们不追求直接垄断,百姓要让百姓上,百姓不要我们才垄断。垄断之后就别后悔,到时候就是陷阵营保护的垄断,谁偷偷犯禁生产就等着抄家吧。

成都富商们一听瞬间噤若寒蝉:卧槽?这是给我们机会看我们中不中用了?要是不抓住,就不给后悔药了?

反正真要是产生了挤兑,还是可以折换成其他没挤兑的物资的抄引的,也能拿来缴农业税,还有每年一成利息……算了,还是买一点吧,走过路过别错过。

此后半月之内,孙乾手上凡是有可能出现提货挤兑的紧俏物资的抄引,都顺利把三年期的份额都卖完了。

富商们钱币周转不够,就大量拿蜀锦和其他硬通货折抵,官府倒也按官价承认,照收不误。

“这下今年的布政使业绩,咱益州可算是在陛下和司空面前露脸了。”看着自己的成绩,孙乾内心也很是得意。

第832章该醒醒了,还在打仗呢

九月中旬,刘备从南阳回到雒阳之后,就陆续收到了地方各州对于抄引预售的整改意见、执行细则。

他也非常勤政地跟刘巴、李素讨论,最终去芜存菁、删繁就简,批准了其中可执行度比较高的部分,最终收获了工商税抄引预售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个成功也不是大水漫灌式的均匀卖爆,毕竟新政细则出来之后,那些不能轻易扩产的紧缺型资源抄引,卖得特别好。

少数一两个州甚至把多预留的配额都卖完了,请求朝廷加印一批,年底之前送过去便于他们继续卖。

而那些非紧缺资源型的税种,也因此有些滞销。不过好在以后还能卖,无非损失一些重复印刷的工本。大部分商人摸清了里面的门路后,都倾向于多买紧缺资源品类的抄引,反正将来想折成非紧缺类的,还可以指望挤兑后官方承诺转置呢。

种种好消息,不一而足,总之是让刘备非常满意。

“没想到工商税抄引到了开售之后,还有那么多问题,幸亏公佑和子初他们殚精竭虑,及时调整,竟能扭转民间之疑惑,最后卖出去这么多。这下,修河修雒阳新城的打仗的军费总算是有着落了。”

怀着这份喜悦,刘备觉得对钱粮短缺的关切,可以暂时放下了。算算日子,吕布十天前就已经开始“传檄天下”,广泛昭告他的弃暗投明,并且揭露袁绍的黑料。

檄文是十天前从太原开始发散的,六天前送抵的雒阳。不过考虑到雒阳这边是有加急信使专程送来汇报的,所以这个传播速度不能作数。

敌对阵营那边,考虑到传过边境就会有好几天的损耗,后续袁绍阵营肯定也会尝试封锁消息,所以民间自然传递的速度肯定比较慢。

如今应该才刚刚传入冀州不久,什么时候到魏郡、到邺城,还不知道呢,不过估计也就这几天了,误差不会超过十日。

刘备觉得他有必要跟李素和诸葛亮再商议一下这方面的新议题,看看如何利用袁绍进一步病势加重后的有利局面。

……

九月二十二,刘备听说李素和诸葛亮也从博望、昆阳那边回来了。刘备向来礼贤下士,考虑到属下舟车劳顿辛苦,也就不召他们入宫觐见奏对,而是自己微服去司隶总督衙门找属下谈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