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很大的蚂蚁洞,三四只蝼蛄,一两条蚯蚓,都已死在洞中。卢汾对三位朋友道:“奇怪呀!真是万物都有神灵。我们刚才还与她们一起欢宴的,不知是从哪里进去的?”于是到了早晨便开始砍伐此树,但是再也没有发生什么奇怪的事。
来君绰
隋炀帝征辽,十二军尽没。总管来护坐法受戮,炀帝尽(明抄本“尽”作“又”)欲诛其诸(“诸”原作“家”,据明抄本改。)子。君绰忧惧,连日与秀才罗巡、罗逖、李万进,结为奔友,共亡命至海州。夜黑迷路,路旁有灯火,因与共顿之。扣门数下,有一苍头迎拜。君绰因问,此是谁家。答曰:“科斗郎君姓威,即当府秀才也。”遂启门,门又(明抄本“又”作“忽”。)自闭。(“闭”原作“开”,据明抄本改。)敲中门曰:“蜗儿今(”今“原作”也“,据明抄本改。)有四五个客。”蜗儿耶又一苍头也。遂开门,秉烛引客,就馆客位,床榻茵褥甚备。俄有一小童持烛自中出门,曰:“六郎子出来。”君绰等降阶见主人。主人辞采朗然,文辩纷错,自通姓名曰:“威污蠖。”叙寒温讫,揖客由阼阶,坐曰:“污蠖忝以本州乡赋,得与足下同声。青霄良会,殊是忻愿。”即命酒洽坐,渐至酣畅,谈谑交至,众所不能对。君绰颇不能平,欲以理挫之,无计。因举觞曰:“君绰请起一令,以坐中姓名双声者,犯罚如律。”君绰曰:“威污蠖。”实讥其姓。众皆抚手大笑,以为得言。及至污蠖,改令曰:“以坐中人姓为歌声,自二字至三字。令曰:”罗李,罗来李。“众皆惭其辩捷。罗巡又问:”君风雅(“风雅”原作“声推”,据明抄本改。)之士。(“士”原作“”事“,据明抄本改。)足得自比云(”比云“原作”“此云”,据明抄本改。)龙,何玉名之自贬耶?“污蠖曰:”仆久从宾兴,多为主司见屈,以仆后于群士,何异尺蠖于污池乎?“巡又问:”公华宗,氏族何为不载?“污蠖曰:”我本田(“田”原作“日”,据明抄本改。)氏,出于齐威王,亦犹桓丁之类,何足下之不学耶?“既而蜗儿举方丈盘至,珍羞水陆,充溢其间。君绰及仆,无不饱饫。夜阁彻烛,连榻而寝。迟明叙别,恨怅俱不自胜。君绰等行数里,犹念污蠖。复来,见昨所会之处,了无人居。唯污池边有大螾,长数尺,又有癱螺丁子,皆大常有数倍。方知污蠖及二竖,皆此物也。遂共恶昨宵所食,各吐出青泥及污水数升。(出《玄怪录》)
隋炀帝征伐辽国,十二支军队全被消灭,总管来护因此获罪被处死。隋炀帝还要斩尽来护所有的儿子,来君绰十分担忧害怕,连日与秀才罗巡、罗逖、李万杰结为逃伴,一起向海州逃去。有一天夜里迷路,正巧发现路旁有灯火,便都停下来。敲了几下门,有一个仆人出来迎接。来君绰便问道:“这是谁家?”那仆人回答说:“无官君子姓威,是本府的秀才。”于是开门,他们进去后门又自动关闭。那仆人又敲一个中门叫道:“蜗儿,现在来了四五个客人。”蜗儿,是又一个仆人。于是蜗儿开门,端着蜡烛给客人领路,送他们到馆舍住下,床上的被褥都很齐全。不一会儿有一个小童手持蜡烛从中门出来,说:“六郎子出来了。”来君绰等下台阶去会见这里的主人。主人谈吐爽朗,机敏善辨,自报姓名叫威污蠖。
相互寒暄后,便站在东阶揖让客人入堂。入坐后说:污蠖很惭愧参加了本州的乡试,因而得到和足下相同的秀才名声。深夜相紧,正是我非常欣喜盼望的。“于是就摆酒围坐共饮。渐渐地喝到酣畅淋漓的状态,然而他仍是谈笑风生,其他人谁也不能答对。来君绰很不服气,想在道理上挫败他,可又没什么好办法。于是举杯道:”君绰请求起一酒令,令中的字必须是坐中人的姓名,而且有两个字的声母必须相同。“他出令道:”威污蠖。这其实是在讥讽他的姓,众人都拍手大笑,以为他说得很妙。等轮到威污蠖时,他改令道:“令间必须以坐中人的姓为歌曲和声,并且由二个字增加到三个字。”他出令道:“罗李,罗来李。”大家都因为他的敏捷善辨而感羞愧。罗巡问道:“君乃风雅之士,完全可以自比云龙,为什么起名要自贬呢?”威污蠖道:“我很早就参加乡试,然而多次被主考官压制,把我排列在众人之后,这与尺蠖被压在污池中有什么两样呢?”罗巡又问:“你既是显贵宗族的后人,可是书上为什么没记载你的氏族呢?”威污蠖道:“我本来姓田,是齐威王的后代,也就像齐桓公的后人姓桓一样,足下为何这般不学无术啊?”接着蜗儿端着一个一丈见方的盘子上来,山珍海味,摆得满满的,来君绰和仆人等,无不吃得饱胀。夜间阁中撤去烛火,连床而睡。
第二天很晚才起来道别,大家离别之情惘怅不已。来君绰等人已经走出去几里路了,还在思念威污蠖,于是又返回来看他。只见昨日所宿之处,根本无人居住,只是在污水池边有一条大蚯蚓,有几尺长,还有些幼毛虫和幼田螺,也都比平常的大几倍。此时才知道原来威污蠖和两个仆人,全是此物。于是大家都恶心起昨夜吃的东西,每个都吐出好几升污泥浊水。
传 病
隋炀帝大业末年,洛阳人家中有传尸病,兄弟数人,相继亡殁。后有一人死,气犹未绝,家人并哭。其弟忽见物自死人口中出,跃入其口,自此即病,岁余遂卒。临终,谓其妻曰:“吾疾乃所见物为之害。吾气绝之后,便可开我脑喉,视有何物,欲知其根本。”言终而死。弟子依命开视,脑中得一物,形如鱼,而并有两头,遍体悉有肉鳞。弟子致钵中,跳跃不止。试以诸味致中,虽不见食,悉须臾皆成水,诸毒药因皆随销化。时夏中蓝熟,寺众如水次作靛青。一人往,因以小靛致钵中,此物即遽奔驰。须臾间,便化为水。传靛以疗噎。(出《广古今五行记》)
隋炀帝大业末年,洛阳有户人家患上传尸病。兄弟几个,相继死去。后来又有一人要死,还没断气,家人一起痛苦起来。他的弟弟忽然看见有一个东西从死人的口中跳出来,跳进自己的口中。从此他就病了,过了一年多就死去。临终时,他对妻子说:“我的病就是见到的那个东西害的,我死之后,就可以割开我脑和喉,看看有什么东西,要弄清楚那东西究竟是什么。”说罢便死了。他的弟子依据他生前的嘱托开脑验看,结果从脑中得到一物,形状如鱼,但并排长了两个头。全身长满肉鳞。弟子把它放在钵中,跳跃不止。试探着把各种各样食物投给它,虽不见它吃,可一会儿全都化成了水。各种毒药也都能化解。当时已是盛夏,蓝草成熟了。寺中的僧人们到水边去制作靛青,一个弟子也去了,他把一小块靛青放进钵中,此物便立即在钵中急速地奔跑起来。过了一会儿,此物又化成水。相传靛青可以治疗噎病。
滕庭俊
文明元年,毗陵滕庭俊患热病积年。每发,身如火烧,数日方定。名医不能治。后之洛调选,行至荥水西十四五里,天向暮,未达前所,遂投一道傍庄家。主人暂出,未至。庭俊心无聊赖,因叹息曰:“为客多苦辛,日暮无主人。”即有老父,鬓发疏秃,衣服亦弊,自堂西出。拜曰:“老父虽无所解,而性好文章。适不知郎君来,止与和且耶连句次。闻郎君吟‘为客多苦辛,日暮无主人’,虽曹丕门(明抄本”门“作”之“。)客,子常(”常“
原作“长”,据曹丕杂诗改。)畏(“畏”原作“异”,据曹丕杂诗改。)人,不能过也。
老父与和且耶,同作浑家门客,虽贫亦有斗酒,接郎君清话耳。“庭俊甚异之,问曰:”老父住止何所?“老父怒曰:”仆忝浑家扫门之客,姓麻名来和,行一。(“行一”原作“弟大”,据明抄本改。)君何不呼为麻大。“庭俊即谢不敏,与之偕行。绕堂西隅,遇见二门,门启,华堂复阁甚奇秀。馆中有樽酒盘核,麻大揖让庭俊同坐。良久,中门又有一客出,麻大曰:”和至矣。“(明抄本”至矣“作”君至“。)即降阶揖让坐。且耶谓麻大曰。适与君欲连句,君诗题成未。麻大乃书题目曰:《同在浑家平原门馆连句》一首,予已(”予已“原作”使请“,据明抄本改。)为四句矣。麻大诗曰:”自与浑家邻,馨香遂满身。无心好清静,人用去灰尘。仆作四句成矣。“且耶曰:”仆是七言,韵又不同,如何?“麻大曰:”但自为一章,亦不恶。“且耶良久吟曰:”冬(“冬”原作“终”,据明抄本改。)朝每去依烟火,春至还归养子孙。曾向苻王笔端坐,尔来求食浑浑门。“庭俊犹不悟,见门馆华盛,因有淹留歇为之计。诗曰:”田文称好客,凡养几多人。如欠冯谖在,今希厕下宾。“且耶、麻大,相顾笑曰:”何得相讥?向使君在浑家门,一日当厌饫矣。“
于是餐膳肴馔,引满数十巡。主人至,觅庭俊不见,使人叫唤之,庭俊应曰唯。而馆宇并麻和二人,一时不见,乃坐厕屋下,傍有大苍蝇秃扫帚而已。庭俊先有热疾,自此已后顿愈,更不复发矣。(出《玄怪录》)
唐睿宗文明元年,毗陵人滕庭俊患有热病,他得此病已多年,每次发病,身如火烧,几天之后才能安定下来,请名医也治不好。后来去洛阳听候调迁,行至荥水西面十四五里地时,天色渐晚,可是还没走到前面的投宿地,于是就投到路旁的一个庄户人家。主人暂时出去还没回来,滕庭俊心中没有寄托,便叹息道:“为客多苦辛,日暮无主人。”随即有一老翁,鬓发已稀疏,衣服也很破旧,从堂屋的西侧走出来,施礼道:“老夫虽然对你的诗句不理解,但我向来喜欢文章。刚才不知你来,只是与和且耶在那里连句,听到你吟咏‘为客多苦辛,日暮无主人’,即使是曹丕的门客子常、畏人,也比不上啊!老夫与和且耶,同为浑家的门客,虽然很穷也有斗酒,愿接你去清谈清谈。”滕庭俊觉得很奇怪,便问道:“老人家住在何处”?老翁生气地道:“很惭愧,我乃浑家的扫门之客,姓麻名来和,排行第一,你何不呼我为麻大?”滕庭俊立即向老者道歉,说自己愚顿不敏,于是便随老翁同去。绕过堂屋西角,看见二个门,门开,只见里面是华丽的堂屋、回环的廊阁十分奇异秀丽,舍中备有杯盘酒菜,麻大让请滕庭俊一起坐下。过了些时,从中门又出来一个人,麻大说:“和且耶来了。”便走下台阶揖让入座。和且耶对麻大说:“刚才想要和你连句,你的诗还没有作出来呀?”麻大便一边写题目一边说:“《同在浑家平原门馆连句》一首,我已成四句了。”麻大吟咏道:“自与浑家邻,馨香遂满身。无心好清静,人用去灰尘。我作的四句已成了。”和且耶道:“我是七言,韵也不同,你看行不行?”麻大道:“自成一章,也不坏么。”和且耶良久才吟咏道:“冬朝每去依烟火,春至还归养子孙。曾向苻王笔端坐,尔来求食浑家门。”滕庭俊听不明白他们的诗,见馆舍华美宽敞,便有留下歇息之意,于是吟诗道:“田文称好客,凡养几多人。如欠冯谖在,今希厕下宾。”和且耶、麻大相顾而笑道:“干什么讥笑我们,假如你在浑家,每天都会让你吃饱喝足的。”于是上满各种美食佳肴,痛饮几十杯。主人回来后,找不见滕庭俊,派人去呼叫他,他答应一声:“唯!”然而馆舍和麻、和二人,此时都不见了,自己却坐在厕所里,旁边只有一只大苍蝇和一把秃扫帚。滕庭俊原先患的热病,从此之后痊愈,再也没有复发。
张思恭
唐天后中,尚食奉御张思恭进牛窟利上蚰蜒,大如箸,天后以玉合贮之。召思恭示曰:“昨窟利上有此,极是毒物。近有鸡(”鸡“字原空缺,据黄本补。)食乌百足虫忽死,开腹,中有蚰蜒一抄,诸虫并尽,此物不化。朕昨日以来,意恶不能食。”思恭顿首请死,赦免之,与宰夫并流岭南。(出《朝野佥载》)
唐朝武则天执政中期,尚食奉御张思恭向皇帝进献一条牛窟利上的蚰蜒,像筷子那么大。武后用玉盒把它装起来,把张思恭叫来说:“昨天窟利上的东西,是一种剧毒之物。近来有只鸡吃了黑色的百足之虫而突然死去,开腹一看,里面有一抄(古量词)蚰蜒。别的虫子全都消化尽了,此物却不化。我从昨天以来,心里恶心不能吃饭。”张思恭一听便立即叩头请死,皇帝下令免死,将他与宰夫(掌管御膳的小官)一起流放岭南。
蝗
唐开元四年,河南北螽为灾,飞则翳日,大如指,食苗草树叶,连根并尽。敕差使与州县相知驱逐,采得一石者,与一石粟,一斗,粟亦如之。掘坑埋却,埋一石则十石生,卵大如黍米,厚半寸,盖地。浮休子曰:“昔文武圣皇帝时,绕京城蝗大起,帝令取而观之,对仗选一大者,祝之曰:‘朕政刑乖僻,仁信未孚,当食我心,无害苗稼。’遂吞之。须臾,有乌如鹳,百万为群,拾蝗一日而尽。此乃精感所致。天若偶然,则如勿生,天若为厉,埋之滋甚。当明德慎罚,以答天谴,奈何不见福修以禳灾,而欲逞杀以消祸。此宰相姚文(明抄本”文“作”元“。)崇失燮理之道矣。”(出《朝野佥载》)
唐朝开元四年,河南的北部螽斯虫造成灾害,飞起来都能遮住太阳,大小象手指头,吃起苗草树叶,连根都吃光了。皇上下令派使者通知各地州县了解情况准备驱赶,捉一石螽斯虫给一石粟米;捉一斗的,粟米也是这样给。挖坑埋掉,可是埋一石就又生出十石,卵的大小象黍米粒一样,卵块厚半寸,铺在地上。浮休子说:“从前文武圣皇帝的时候,蝗虫围绕着京城飞快地发展扩散开来,皇上派人拿来看,对比着选了其中一只大蝗虫,对着它祷告说:‘我的政治和刑罚不正常,仁爱诚信之心没有普及,应当吃我的心,不要伤害庄稼。’就把那只蝗虫吞了下去。不一会儿,便有象鹳鸟那么大的乌鸦飞来,一百万只是一群,用一天的时间就把蝗虫吃光了。这是皇上的精诚感动了上天而得到的结果。上天如果是偶然发生的事,那就不如不让它产生;上天如果让事情造成大的伤害,你把它埋了就会滋生得更快。
应当发扬德政教化而谨慎地施行刑罚,来回答上天的警诫。为什么看不见以勤修福德来解除灾害,却想要靠杀罚来消除祸害呢?这是宰相姚文崇违背了正常的调理方法造成的。“
冷 蛇
申王有肉疾,腹垂至骭,每出,则以白练束之。至暑月,鼾息不可过。玄宗诏南方取冷蛇二条赐之。蛇长数尺,色白,不螫人,执之,冷如握(“握”原作“掘”,据明抄本改。)冰。申王腹有数约,夏月置于约中,不复觉烦暑。(出《酉阳杂俎》)
申王得了肉多的病,肚子下垂到小腿,每次出行,就用白帛捆着肚子。到了三伏天,喘气都困难。玄宗皇帝下令让南方捉了两条冷蛇赏赐给申王。蛇长好几尺,全身白色,不咬人,拿着它,冷得象握着冰。申王的肚子上有几道束的痕迹,夏天把蛇缠放在束痕中,就不再觉得热得受不了。
李 揆
唐李揆,乾天中,为礼部侍郎。尝一日,昼坐于堂之前轩,忽闻堂中有声极震,若墙圮。揆惊入视之,见一虾蟆,俯于地,高数尺,魅然殊状。揆且惊且异,莫穷其来。即命家童,以巨缶盖焉。有解曰:“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