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一起听睿亲王接着说。
&ldo;有了这个事儿在前,后来崇祯皇帝再次询问臣子,现在国家内忧外患,应该怎么办?
几乎所有的大臣们都满腔热血要一拳定内乱,一拳平外患。兵部尚书杨嗣昌建议先议和满洲,或者答应李自成的要求封他一个&ldo;王爷&rdo;,他的下属--兵部赵郎中领着一伙儿人对杨嗣昌破口大骂,说他没有骨气。
当然那个时候满洲也不再打算和大明议和。&rdo;
一帮小家伙们听得似懂非懂,睁大眼睛,张大嘴巴,呆呆不可言。
如果当年大明成功议和一方,先平定另一方慢慢扭转局面……不过崇祯皇帝的性情如此多疑不定……
小家伙们有模有样的&ldo;灵性聪慧&rdo;,睿亲王瞧着欢喜,笑眯眯着脸,&ldo;后来李闯王一路向北打,按照史学家的研究,崇祯皇帝在北京沦陷之前,还有另一个挽救局面的机会--迁都南京,可他犹豫之下又打消了主意。&rdo;
&ldo;《崇祯实录》的说法,一开始是崇祯皇帝的嫂子--天启帝朱由校的皇后张氏反对,崇祯皇帝提议太子和两个弟弟先去南京,据说当时太子连行李都收拾好了,就等着随时南下。可关键时刻,兵科给事中光时亨站出来劝阻。
皇上要重演唐肃宗灵武即位的故事吗?&rdo;
…………
好像很有道理?
小心你儿子跑到南京后另立山头,这样你的皇位就做不成了。
生性猜忌的崇祯皇帝理所当然地改主意。
豫亲王讨好地给亲哥续杯茶,肃亲王家七岁的六阿哥大着胆子问出来。
&ldo;十四爷爷,光时亨是真正的忠臣吗?&rdo;
三位小阿哥装模作样地跟着堂弟们做&ldo;期待状&rdo;&ldo;听故事&rdo;,皇上保持平和从容的态度嘴角上挑露出一丝笑模样,其他长辈们也是笑而不语。
十四爷爷眼里带着笑儿,表情、声音平板没有任何感彩。
&ldo;光时亨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后,主动卖身投靠做叛徒,后来又投奔南方反清势力,遭人论罪被斩首。罪名是&lso;力阻南迁,致使先帝殒命社稷&rso;。&rdo;
……知道这个结果的三位小阿哥此刻听来也是哭笑不得,其他小家伙自然更是。
你至少来个追随崇祯皇帝而死啊。
年龄还小被家里大人护着没有见识过什么人性复杂,睿亲王乐得打击他们,&ldo;说到追随崇祯皇帝死去的臣子,都是真正的忠臣,大多是平时不会花言巧语,说话不大中听,不受宠的人,比如大学士范景文。&rdo;
范景文,明末殉节官员之一,文武兼备,忠勇可嘉。早年不依魏忠贤,不附东林党,官生艰难,还曾经因得罪崇祯皇帝一度遭到罢官。李自成进北京城后,留下遗言&ldo;不能灭贼雪耻,空有余恨&rdo;,慨然投井自杀。
……这对比太强烈。
皇上眼睛睁开一下又合起,给自己换个舒坦悠闲的坐姿;一伙儿长辈们笑着喝茶用点心,豫亲王咽下嘴里的阿玛饼,眼里精光一闪,&ldo;现在很多文人士族说起李自成攻陷北京后的暴行,第一个就是对明朝军民手段酷烈的&ldo;追赃&rdo;。
说起&ldo;追赃&rdo;,其实它是真的&ldo;追赃&rdo;,不完全是暴行。&rdo;
&ldo;第一个死于李自成&ldo;追赃&rdo;中的人,是李自成攻北京时第一个卖身投靠的明朝王爵,襄城伯李国侦,他是崇祯皇帝最信任的大臣。&rdo;
崇祯皇帝最信任的,最不忠不好的。小家伙们瞬间得出结论,瞪着眼睛一脸气怒。
豫亲王笑成大肚弥勒佛的样儿,&ldo;后面的,各有各的原因。比较出名的一位,内阁大学士陈演,这人特别会装,尤其善于揣摩人的心思,每次和崇祯皇帝对答都能讨得欢心,除了经常向崇祯皇帝的亲信太监行贿外,还特别会装穷,成天穿着简朴装大清官。&rdo;
&ldo;李自成进北京,他为了讨好农民军向刘宗敏行贿四万两白银,一下子露了富。刘宗敏下令抄陈演的家,发现他家院子下面一层全是挖空的地窖,里面全是白银,几天拷打审讯后又从他另一处宅子里搜出数百箱黄金,数百箱珍珠……。&rdo;
这个事儿超出小孩子们的理解范围,一个个呆若木鸡,眼神儿懵懂。
小阿哥们的&ldo;装模作样&rdo;瞧着是&ldo;深有感触&rdo;。
豫亲王喝一口清茶接着&ldo;打击&rdo;。
&ldo;李自成对明朝旧官员的&lso;追赃&rso;,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总共得到白银&lso;七千万两&rso;。万历年间遭人诟病的矿税,二十年间总共收上白银&lso;三百万两&rso;,即使加上被宦官们贪墨的部分,总数也就&lso;三千万两&rso;。
明末从万历四十八年至崇祯十七年,二十四年里摊派在老百姓头上的&ldo;辽饷&rdo;总额,是&lso;两千万两&rso;……。&rdo;
三百万两、三千万两、两千万两、七千万两……直白的数字冲击,小家伙们短时间内琢磨不明白,不理解其中的&ldo;人性&rdo;,好像霜打的茄子焉巴巴的,瞧着可怜巴巴。
皇上眉眼温润,长辈们在心里点头--打小儿教育孩子们对贪官污吏,奸臣佞臣的痛恨,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小家伙们被有良心的长辈们逗乐,稍稍恢复一些精神;众人散去后三位小阿哥还是气呼呼的小样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