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兄难道就不伤心吗?”
姬苒试图在陈真脸上找到伤心的表情,可是找了半天却什么也没有发现,她只知道崔缙是皇兄的老师,两人的感情似乎挺好,君臣相得,所以哪怕崔缙曾经有过独揽朝政的时候也依然没有招她皇兄忌惮,现在依然愿意重用他。
就连姬苒面对崔缙即将离世的消息也不免感到了几分伤感,她却没有在自己皇兄身上感到类似的情绪。
她原本已经她皇兄会伤心,姬苒已经做好了安慰他的准备,谁知道她皇兄似乎比她想的要坚强的多,难道是强颜欢笑,维持着表面上君王的喜怒不形于色,毕竟失去一个陪伴多年的老师和朋友,就在姬苒越想越多的时候,陈真及时的打断她:“不要在这胡思乱想了,有这空闲还不如多批两本奏章。”
姬苒被他无情的赶走了。
剩下陈真一个人在这里,望着天边渐落的夕阳不语。
正因为她见过太多的生死和离别,所以她也很难在产生特别深刻的情绪了。
熙和二十三年,尚书令崔缙逝世,皇帝废朝三日,追封崔缙为太师、梁国公,配享太庙,随葬景陵。
景陵,是姬元化将来的陵墓,在他登基时就开始修建了。
上一世生死仇敌的两个人,这一世将要葬在一起,也算是一种黑色幽默了。
崔缙去世后,姬苒全面接管朝政,她趁机整顿税制,改革科举,除了主流思想外容纳了许多百家学说,鼓励发明以及创造,并将它们应用到实际,同时提升商人的地位,鼓励经商以及海洋贸易。
在夏朝一举消灭了盘踞在西边多年的突厥部落后,往西极大的扩展了疆域之后,并没有就此停手,而是趁机加强了与西方地带的沟通,夏朝派出使节与商队,沿途经过无数小国,与他们交流沟通,最终开辟了一条路上的丝绸贸易之路,与海洋贸易一起,为夏朝带来了无数的黄金与白银。
同时,随着贸易的盛行许多外国的农作物与文化技术也被一同引入进来,玉米、番薯、马铃薯这些农作物的出现让夏朝的人口在短短百年的时间内获得了激增,天文、历法、冶铁等文化与技术被夏朝学习并吸纳,转化为航海技术的提升与实际的生产力发展,这些种种又反过来极大的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
在姬苒的支持下,商业活动并没有遭到统治者的打压,而是开始了蓬勃兴盛的发展,手工业也开始在沿海的城市兴起,等到后来夏朝的那些秉持着三纲五常这些旧有理念,固执的遵循着农业社会发展方式的文人士子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商人阶级已经形成一股不小的力量,开始裹挟渗透的改变着夏朝。
处于逐利的目的,更多的更有生产力的技术被发现与应用。同时,兴盛的商业与手工业的兴起也带来了大量的工作需求,劳动力短缺,这这种情况下,妇女开始慢慢走出家门,参与到社会的生产活动中来。
对于姬苒做的这一切,陈真除了再一些关键的地方加以引导和影响外,并没有过多的插手,她选择了顺其自然的方式,见证着夏朝一点点的变化,并且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将皇位传给了姬苒。
作为一个女帝,这是姬苒的劣势同时也是她的优势,这意味着她不可能从夏朝旧有的制度与礼教纲常中获得足够的支持,同时也让她更有动力去改变当前的一切。尽管陈真亲自动手做可能会比姬苒做的更好,但是一个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从来就不是靠哪一个人就可以完成的,哪怕那个人在厉害,在全能。它需要的是一颗种子、一点星火,一个契机,一个变化的机会。
姬苒会是一个开头,却绝不是结束。
陈真从来不会自诩伟大或者拯救,他只是一个孤独的行走在自己道路上的求道者。他能给这个世界带来变化,但却不会妄想以一个人就能改变历史的进程。
姚立群从来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被妹妹庇护的一天。
他的运气一直很不错,身为家中的长子,父母疼爱,其父对他寄予期望,从小悉心教导,希望他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所作为。
但是让人失望的是,姚立群却只是普通平庸的人,没有什么聪明才智,亦没有什么坚韧不拔的毅力。尤其是等到他同胞的妹妹出生以后,这一点对比就更明显了,仿佛姚家下一代所有的钟灵秀敏都汇集到了他妹妹姚盈一人身上。最终,在经历的种种尝试之后,姚父对他只能无奈放弃。
好在他后来有幸当了皇帝的伴读,靠着这份关系,得到了一个清贵的闲职,姚立群每日勤勤恳恳,按班就部的工作,没什么大的成就却也没出过什么差错。
就在许多人都猜测着等到姚父去世之后姚家就会败落的时候,姬苒成为皇太女,连带着他的妹妹姚盈也跟着水涨船高,作为皇太女的亲信成为了京都炙手可热的人物。
等到后来姬苒登基成为女帝,姚盈也进入朝廷,官职步步高升,姚家也跟着更进一步,兴旺发达,姚立群也自然跟着沾光。
姚立群以前一直都知道妹妹很聪明,但是却从来没有想过妹妹会有当官的一天,而且做得官比他还大,原本姚立群还有着努力上进的想法,好在将来保护妹妹不被人欺负。在姚盈的官做得比他还大之后,也歇了这个心思,开始了他的咸鱼躺平之旅。
后世
夏朝在历史上是任何研究历史的人都绕不开的朝代,其中女帝开创的启明盛世更是让无数人向往憧憬不已,它造就了之后夏朝数百年强盛的根基,也为今天的夏国成为世界强国奠定了基础。同样那个年代的许多人物也至今让人争论不休——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