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恪认为,关索就是来攻打夏口水军大营的,想要将东吴水军大营一锅端,使得东吴水军失去大后方,不得不退兵。可是事实上,关索根本没打算攻陷夏口,甚至能不能打到夏口都无所谓。
刘厚给他的任务就是向着夏口方向佯攻,以吸引一部分东吴水军兵力,至于吸引多少,并没有硬性任务。现在看到东吴水军被吸引了两万人过来,关索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一半任务了,自己只要再将这两万人马拖在赤壁城一段时间,就算完成全部任务,可以班师回朝了。
基于这样的指导思想,关索根本不想继续前进一步,不冒进,更不想出城追击,好不容易找到一座小城池,那就固守在这里吧。反正这里粮食不缺,武器装备也不缺,守个一年半载不成问题。
前面说过,赤壁小镇本来就是东吴水军的后勤补给基地,当年周瑜曾经利用这里囤积粮食、兵械,训练部队、维修船只。只是后来东吴的水军大营改到了夏口,赤壁的地位就下降了,但是它仍然是东吴水军的后勤中转站。
二十万水军出征,每天消耗的粮食是一个非常恐怖的数字,还有一些军械损坏、消耗了也要及时更换。如果都要到夏口去补给,那路程太远了,太浪费时间了,所以,陆逊就将赤壁作为中转站,毕竟赤壁比夏口离前线近了三百里。
粮船源源不断地将后勤物资运到赤壁暂时存放,水军的后勤补给船则不断从赤壁将前线部队需要的物资运过去。这种分段式的运输本来是很不错的选择,既可以提高运输的效率,又不至于因为运输线路太长使得前线部队无法及时得到补给。
这本来就是古代战争一种常用的方法,在大军后方,总需要有一个临时囤积粮食的小镇。这个小镇一旦出现问题,很容易导致一场大规模战争的失败,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官渡之战中,曹操烧了袁绍囤积粮食的乌巢,而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正是因为赤壁镇这么重要,所以陆逊才放了五千守军在这里驻守,否则一个寻常小镇那里需要这么多人,有个五百人就不错了。可是东吴人没想到,关索的部队虽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火器部队,可是也有不少火~药和霹雳雷的储备,只一个晚上就攻陷了这个重镇。
东吴囤积在这里的粮食与军械这下全部便宜了蜀军,这里的粮食是供应二十万大军一个月的量,足够关索这两万人吃十个月,加上他们本身带来的粮食,他们在这里守上一年完全没问题。
因为是军镇,城里的百姓不多,只有几千人,而且百姓家里也是有余粮的,加上俘虏两千多,也不过万人左右,城里的粮食足够所有人吃上十个、八个月。
守城的军械方面也是充足得很,东吴军因为是水军,囤积了大量的弓箭和床弩。毕竟船上作战,在跳帮肉搏之前,有大量时间是要用远程火力攻击的,这些远程火力就是弓箭、床弩,甚至还有抛石机。
现在这些丰富的军械储备也便宜了蜀军。关索正是看到城内堆积如山的物资储备,才决定死守赤壁城的。毕竟他们的任务只是吸引火力,在哪里吸引不是吸引,难得有个这么好的地方给他们坚守,关索哪里还会到处跑。
赤壁城除了城墙矮了点,薄了点之外,符合关索心目中一切关于坚守阵地的条件。而城墙太矮、太薄,关索也不在乎,因为东吴的火器还在试验阶段,更不会灵活应用,不用担心他们会学蜀军那样炸塌城墙。
城墙太矮虽然敌人容易爬上来,但是现在城里有足够的弩箭,有足够多的远程火力压制,实在不行还可以扔霹雳雷帮助守城,这些东西足以弥补城墙低矮这个缺陷。
其实最关键的一个客观条件就是:东吴军也只有两万人马。诸葛恪太过自信,本来陆逊是让他调两到三万人马过来的,当时并没有说死是让他带多少兵马,就算他厚着脸皮调四万人,相信陆逊也不会责怪他。
怪只怪诸葛恪太自负,他认为对方只是区区一个毛头小子,带着两万人的部队出征,自己出身名门,从小接受~精英教育,怎么可以被一个从小流落民间的野种比下去?既然对方只有两万人马,那自己也就用两万人击败他好了。他就是想让世人看看,东吴的年青一代比蜀国的强。
结果,他悲催了,也是因为他没料到关索能那么快拿下赤壁城,本来以为赤壁城还在东吴手中,自己将和关索野战,堂堂正正击败他。结果,现在变成一个守城,一个攻城,但凡攻城,没有几倍的兵力想攻下来都是痴心妄想。
当然这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双方士气、士卒水平、将领水平等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现在双方兵力相当,这个城怎么可能攻得下?诸葛恪本来也想用计,可是关索身边也有几个军校生,轻易识破了他的计谋。
这些军校生是刘厚办的那个“大汉龙腾学院”中,军事研究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关索部队的毕业生。
这些人熟知各种攻城伎俩,早就针对诸葛恪的诡计做了防范,致使诸葛恪的布置频频落空。就这样,双方僵持了一段时间,诸葛恪采取的各种攻城措施不但没效果,自己的部队反而损失惨重。
想诱蜀军出城再围歼吧,谁知道关索又是属乌龟的,龟缩在城里怎么都不肯出来,就算诸葛恪假装退兵了,关索还是铁了心赖在赤壁城中不肯出来,气得诸葛恪七窍生烟。最后没办法,诸葛恪只好派人回夏口,向陆逊请求多派点援军过来强攻赤壁。
正文 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昌攻略
第二百五十一章南昌攻略
诸葛恪不得已向陆逊求援,可是陆逊却没有空理他,因为现在有更烦心的事等着他。◇↓頂◇↓点◇↓小◇↓说,。。他刚收到消息,蜀将黄叙在桂阳出兵三万,已经攻破了庐陵,现在直逼豫章。
果然如司马懿预料的那样,庐陵虽然和蜀国接壤,但是吴国并没有多少守军驻扎在这里,估计他们也认为桂阳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蜀军也不会有多重视,这里的蜀军也不会有多少,加上国内的军队已经被蜀军打残,实在没有多余的兵力可以浪费在庐陵。
而刘厚的想法完全不同,他在桂阳驻扎一支精兵、重兵不但是想在关键的时刻在背后插东吴一刀,还有阻止东吴人通过岭南古道突入岭南的作用。
这一下,东吴朝廷震动了,孙权也是大惊失色,连连发出旨意让陆逊赶紧想办法应对。庐陵虽然也是东吴的产粮区,不过因为地方较为偏僻,丢了就丢了,不是很要紧。
可是豫章不一样,这里已经是东吴的腹地,当然也是重要的产粮区,这个地方很重要,实在是不容有失啊。如果这里再丢掉,连同赤壁这一线,加上之前被刘厚抢夺的长沙、衡阳等地,东吴足足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领土,这可不是开玩笑的。
陆逊闻知这个噩耗之后,也匆匆做出应对,他一方面发令让豫章郡守马上组织地方守备军积极抵抗入侵者,一方面不得不再在水军中抽调三万精兵南下迎击敌人。至此,二十万水军已经去了七万,司马懿的计策已经成功了一半。
豫章的郡守也是个有本事的人,他调动了地方守备军,并将各村各乡的“义勇”、保丁、甚至壮丁全部组织起来,堪堪凑够了五万人马。这些“义勇”、保丁、壮丁其实就是民兵,当然,那些地方守备军其实和民兵也差不多,这些人除了有一把力气之外,什么也不是。
当黄叙率军赶到豫章郡的治所南昌城时,城里已经聚集了这五万民兵。黄叙也不卖力去攻城,只是每天痒攻,对,是痒攻不是佯攻,我没写错字,意思是,每天派少量人马去不痛不痒地攻一下城,给城里保持一定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