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科普的时候,直播间的观众们纷纷截图或者录屏。
画面太美,完全可以拿来当壁纸。
虽然江南就站在其中,但由于颜值太高,反而为“壁纸”增色了不少。
一提起牡丹,江南直接就在红花银桦旁坐了下来,道:
“总所周知,牡丹是我国的国花。”
“可除此以外,大家好像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吧?”
此话一出,直播间的观众们纷纷哑火。
因为还真的被江南说中了。
其实这也不能怪他们不去了解,而是跟教育有点关系。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教的仅仅只是考试的内容,所有人都在为了考试而考试。
即便是书本上的内容,有的老师看到是不会考的,就会提前告知同学:“这个不考,大家随便看一眼就行了。”
正因如此,我们记住的仅仅只是考试的内容,而忽略了其他。
在离开校园后,这些强行记住的考试内容,不过几年基本上就忘得长不多了。
除非你学的是这个专业,也是在为此每天工作,才会一直记着。
而对于其他,所了解的只有一点点尝试,甚至是一句话。
包括国花、国宝等我国特有动植物,很多人能说来的也就仅仅那几句而已,然后一问三不知。
江南考虑到了这一点,才临时想到趁此机会,好好讲一讲我国的国花。
不仅如此,还可以让外国网友也可以了解到。
一举两得。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牡丹其实是杂交而成的。”
“它不仅仅是国花,还是花中之王,还有着很多很多的名字,比如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富贵花、百两金。”
“牡丹不仅仅可以观赏,根皮还可以药用,在中医中被称“丹皮”,可以治疗凉血散瘀,治中风、腹痛等症。”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在我国发掘的东汉早期墓葬中,就发现医学简数十枚,其中就有牡丹治疗血瘀病的记载。”
“而牡丹在我国的栽种历史,已经有一千五百多年了。”
“在长期的栽培过程中,牡丹发生了变异,自然而然出现了许多花大色艳的品种。”
“而牡丹一词,出现于南北朝时期。”
“据唐代韦绚《刘宾客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极分明。子华北齐人,则知牡丹久矣。”
“《太平御览》也有记载: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
“牡丹这一名称的出现,标志着栽培历史的开始。”
“李时珍还在《本草纲目》对牡丹二字做出解释,他写到: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牡,其花红故谓丹。”
“隋代,牡丹的栽培数量和范围开始逐渐扩大,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的花园中都开始引种栽培牡丹。”
“唐朝,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当时出现了专门种植牡丹的花师。”
“宋代,牡丹栽培中心由长安移至洛阳,栽培技术更加系统、完善,对牡丹的研究有了很大的提高,还出现了一批理论专著。”
“这其中,就有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周师厚的《洛阳牡丹记》、《洛阳花木记》,张峋的《洛阳花谱》等等。”
“到了明代,牡丹花开始被人们所食用。”
“明代《遵生八笺》记载:牡丹新落瓣也可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