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是急了一些?”
“也不算太急,这样陆续的投入,我的契股在里面始终不会超过四成。”
“为何你不主动降一降?”赵匡义问道。当然宋九交税朝廷欢迎,可所得也确实让人眼红,赵匡义看到后都眼红了。
“二大王,不妥,这些钱在二大王手中还能做正事,分给诸衙内也就胡乱花掉,若是给国舅,说不定让他多害了几个无辜的女子。但在微臣手中,就可以用来试验各种技术,又将技术交给朝廷,最终使宋朝富强起来。所以宁肯变相地控制微臣的契股比例,也不能做退让,这一让,以后会有更多人逼微臣一让再让。”
“那这几项钱支付下去,以后又怎么办?”
“还是可以的,比如盖房屋,只要书院建设起来,空手套白狼也能将房屋盖起来,我的契股就不会减少,若想让,先盖房屋,而非是先卖房屋,我的契股自然会下降。再加上河南一些地。等到河南也建设好了,还有金铺。就算金银单独预算,河南建设也要好几年时间,拖一拖,拖到微臣契股变成四百万时,其他契股也会超过六百万。”
这样说赵匡义就明白宋九打算了。
宋九也不怕他,他想的不是这个契股一年能分多少钱,而是整个天下……
过了一会,赵匡义说道:“明年想办法控一控,让大家多分一些钱吧。”
“这有点儿不妥……”宋九忽然停下,他明白赵匡义出来打猎用意,钱啊。
王全斌得的多,未全部在他腰里,赵普钱更多,也未全部在他腰里,就象反诬冯瓒的那个死士,那冒着多大的风险,冯瓒不是傻子,稍有不慎,在巴蜀,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赵普收买了这个死士,让他做出“壮举”,得付他多少钱?但赵普还有一个木材生意。赵匡义的钱却在明处,薪酬,赏赐,赏赐赵匡胤还能控制,给得多就多,不给一文也没有。冯瓒这件事过后,赵匡胤还能再给他赏赐么?要么就是原先的分赏的一些皇庄御园,这个收益会有,但不是太高。
然而赵匡义豢养了许多人,用钱同样厉害。不然不会让冯瓒带钱过来,让赵普抓个正着。
赵普种种反击,赵匡义很难受,现在他缺钱用了。(未完待续。。)
第二百十一章 思念
这才是政治斗争,残酷无比,宋九心道,说:“二大王,微臣除河洲的钱没有理由不大好抽动,琉璃作坊与缝织作坊还赚了许多钱,微臣用费惊人,一些试验软贴了近万缗钱,学舍又贴了几千缗钱,订亲花了一万多缗钱,马上聘礼还要用近四万缗钱。但这样用法,别人也不大好算微臣的支出。要么微臣将它化为金银,还能抽出一万多缗给二大王。”
宋九决定要站队了,不站得那么明显,但站了,这个钱就要掏的,换作几月前,宋九万万不会说出这句话。
“勿用,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是你说的。不要说一万多缗钱,就是几千缗钱,说不定也会让皇兄得知,产生误会。因此我有时候在朝堂刻意刁难你。”
“微臣知道,这是二大王对微臣的一种变相保护。”
“我还要继续保护你,不能让你出事儿,皇兄过于讳忌……”
宋九心中不耻,不是过于讳忌,而是防范得轻,不然你那能得逞?
“但没有想到你能赚这么多。”
“是啊,微臣也没有料到,所以不久后就将这两个产业主要利润一起交给河洲。但控制权仍在我手中,不然以后诸衙内必会不服。这也不能做退让的。”
“需要这样。”
宋九又说道:“要么这样,明年河洲绿化必须开始,不然以后来不及,那只能在三月,过了三月又要拖到后年。竞技场也拖不得。这两项投入不会太多。用不了二十万缗,还能继续保持我契股不高于四成。再吸纳十万缗外股。那么会分得多一点。其他的放在下半年进行。二大王,你那些钱当中。你出了多少?”
那批钱有赵匡义的,还有赵匡美的,两人究竟多少,无人可知。
赵匡义答道:“若按照你的计算,是一万四千余缗。”
“那样啊,”宋九心算了一下说道:“那现在大约在三万一千缗钱,若无意外,能分一万四千缗钱以上。”
告诉赵匡义,是交一个底子。让赵匡义能有一个财务预算。然而赵匡义苦笑起来,当初是无心之举,没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还指望着这个分红钱。
宋九又说道:“二大王,一个国家内斗避免不了,若是严重内斗成了内耗,这个国家必然强大不起来。可以有私心,但私心不能太重。”
他的话略有些隐晦,对于赵匡义等于是告白了,赵匡义打了他一下头。笑道:“你以为人人都象你啊,没有进取心。人心难测啊。”
宋九是指赵普的,以前看史书,说赵普是宋初第一名相。现在看起来未必,只能说赵普很好地执行了柴荣政策,或者让宋朝顺利平安渡过。但说执政,为了争权。也将宋朝内部搞得乱蓬蓬的一团,甚至没有赵普。都未必有赵匡义的野心。宋朝大一统有多种原因,人心所向,柴荣留下一支强大的军队,其他几国皇帝不争气,赵匡胤是军事家,真正赵普在里面起的作用很小。
但又不得不承认他的手段高明,将赵匡义打压到如今地步,开口向自己要钱了,以后还能继续当首相。宋九可不想出现这个结果。
宋九又问道:“二大王,微臣有一事不明,想请教。”
“问。”
“微臣略感到楚使司有点不大称职。”宋九说道。才来三司使,宋九以为就是那样,后来因为公事,偶尔去其他衙门交差,包括到枢密院与政事堂,无论李崇矩或者赵普都在认真办公,只有楚昭辅每天喝茶聊天,王判官也学习之,才去不懂,现在渐渐能断事务了,实际王判官也同样在敷衍了事。宋九认真管事,王判官与楚昭辅很欢迎,不吃味。但关健三司判官宋九不是当成主要职责,事务往他头上摞,往后五天压成一天,他就成了替死鬼。又不知当说还是不当说。
“你是判官,能做就做,不能做就不做,不用说!”赵匡义喝道。
宋朝几个三司使皆有些悲催,第一个就是沧州那个张美,他是前周三司使,做得称职,李筠反叛时,宋初经济不大好,赵匡胤出动十万大军平叛,张美居然将后勤维持下来。然而他是前周旧臣,手下还有一个副使王赞又是一个猛人,与张美不大合适,里外一夹,赵匡胤让张美领节度使之职知华州。明升暗降,职高了权少了,要么薪酬多了,节度使的薪酬比宰相还要高。不过王赞更悲催,赵匡胤想让他主持扬州事务,做得好升为枢密使的,他在赴任途中船翻溺死。本来想让懂经济的沈义伦为第二任三司使,但他与赵普关系不和,在赵普捣鼓下,赵匡胤没有用沈义伦,用了李崇矩。实际李崇矩对经济不大善长,于是赵匡胤直接绕过三司使,发号施令,加上李崇矩性格温和,倒也没有出大漏子。现在做了枢密使,李崇矩反而合适了。这个人用好了,沈义伦没有用好,他这个人胆小怕事,做什么枢密副使?连宋九都看不习惯这次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