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最才子全文免费笔趣阁 > 第94部分(第1页)

第94部分(第1页)

就是实在要写太多字,有些麻烦。

这五道题的第一道是:问三易曰连山、曰归藏、曰周易。或谓:伏羲曰连山,黄帝曰归藏,或谓神农为连山氏,黄帝为归藏氏,其说出于何人?

郑康成圭:夏曰连山,商曰归藏,其说近是,又谓连山象山之云连连不绝,归藏言万物归其中,周易言易道周普,其说果可从与?

尚书以孔壁所出为古文,伏生口授者为今文,又有伪古文者何说?《诗》,国风十五何以他国无风?有谓豳风不当列于国风者何人?

鲁诗传自申公,齐诗传自辕固生,其诗轶于何时?

《春秋》三传惟左氏最后出,先儒有谓左氏亲受经于孔子,其说何据?《公羊》齐学,谷梁鲁学,或谓公、谷为一人者,果有当与?《仪礼》、《周礼》皆有古文、今文。自汉以来传者甚少,大小戴记篇什多寡间有不同,后世尊而行之本何人?集说可缕陈与?圣朝稽古右文崇尚经术,多士诵习有年,其各抒所见,毋隐。

这第一道大题中包括六道小题都是经学的问题。五经都涉及到了,古今文的问题也涉及到了。没有章句性质的题目题目的开放性与发挥的空间很大。

这些问题到现在好想也没有标准的〖答〗案或者说没有解决。总之题目出的很学术,难度非常之大。

当初在现代社会,查到这个题目的时候,吴节也是琢磨许久觉得如果要靠自己的真本事,根本没可能答得圆满,这已经是国学大师级的水准了他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大学毕业生,真作,自然是提笔干瞪眼。

所以,索性抄袭吧。

至于第二题,比较简单:问史官始于何时,史局设于何代?《史记》所缺何篇猪少孙补之?此外尚有所增入与?班固《汉有为其父彪所著者有为曹大家续成者,其篇为何?范蔚宗《后汉删取何史?《续志》取于何人?《三国志》后,撰《魏代春蜀纪》、《吴录》者能确指其人与?唐修《晋“四论”何人所撰?

这道题目史的问题。考察的都是具体知识。有关历史文献的问题、史学史的问题、史家史例的问题问的都切中要害。六道小题,如史官始于何时,史局设于何代等问题,一个百度就能查到,实在查不到的,只要肯花些功夫在图书馆里翻,也能找到相关文献。

可从第三题起,考题就开始刁钻起来:问考绩详于虞典,弊吏重于周官,诚以吏治善而后教彳烘也。循吏之有传自司马迁始,盖所以表彰之。春秋时所称者五人,其治何以称善?两汉吏治最为近古,固史所纪六人,范史所纪十二人其人其事能详言之与?固史有守而无令且不及文帝时,何与?

这题目很是讨厌,有关行政治民与管理方法的考察。不过用的方法则都是“居今稽古”现在看来好像还是在考察“名臣史”。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管理学上还有“标杆法”呢,或许命题人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吧。但是那些古法能不能和“今用”联系起来就很难讲。

若是敞开了写,能整出一本大部头专著。

问题是,乡试的考卷字数有限,必须在尽可能短的篇幅里将道理说清楚。

看得出来,出题的人学养深厚,又是个喜欢和考试为难的人。

其实,当初在现代社会查到这五个题目之后,吴节也非常好奇,可查了半天还是没找到出题人的名字。

想来定是包应霞拟订的,这个包翰林,水年真高!

心中突然想:如果不是因为实现拿到考题,就这么穿越到明朝,以乡试的难度,就算是再读上几十年书,进了考场,碰到这种题目,也得抓瞎。

真是好险!

那个炕实在太短,也就一米二十宽度,躺在上面,根本没办法将身体放直,只能蜷缩得跟龙虾一样。

实在太晚了,同吴节一样,不少考生拿到题目后,也都倒在床上睡觉,也好养精蓄锐,明日再战。

毕竟,这卷子实在太难,若都要做完,没两天工夫弄不妥当。况且,大半夜的,又累了一天,精神萎靡,现在答题,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潦草。

不少秀才都是经历过几场乡试的,早已有了经验,知道如何调整自己的状态。现在,最好是什么也不做,睡觉要紧。

当然,也有人急吼吼地摊开卷子,磨墨的声音在深夜里显得非常清晰。不过,这种但大多是科场新人,二楞子,成绩自然好不了。

渐渐地,磨墨的声音消沉下去,四下都是微微的鼾声。

吴节想了想心事,也沉入了梦乡。

其实,吴节猜错了,这五道策问的出题人却不是包应宽在考场安静下来之后,明远楼后面的贡院大堂里依旧灯火通明,所有的考官都还没有睡觉,而是聚在一起议事。

包应霞看着卷子,苦笑:“陆大人,你出的这个题目真是,真是……”

……!。

第一百九十七章苦不堪言的房师

陆凤仪一板怜:包大人可是觉得本官出的题目有不妥当的地方。”

包应霞:“倒不是不妥当,就是太难,你这五道目别说作了,就算是实先做好,抄一便,也得两天时间,是不是有些为难那些秀才了?”

“的确是。”大堂里其他考官也都小声的交头接耳起来。

按照朝廷体制,两京和各生布政使司的乡试,除了正副主考,还另有十六个考官,加一起十八人。

这十八人又各自担负不同的责任。

正副主考负责出题和选定名次。这其中,副主考出前两场的题目,或策问、或经义、或史论;而主考官出最后一场的八股时文和试帖诗。

至于另外十六个考官则各自分房读卷,初审之后,选择合用的卷子交到正副主考官这里,让他们排定名词。初审也甚是要紧,秀才们若是连第一关都过不了,举人功名自然是一场美梦。因此,相对对正副主考被举人们称为宗师不同,这些分房审卷的考官就被中举的士子们称之为房师。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