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p;&esp;李严并不贪婪,见好就收,三天就结束捐款。
&esp;&esp;这样不会让那些大家族为了面子争夺排名被迫多捐,最后忌恨上办展会的东宫及献出辣椒的徐府。
&esp;&esp;“捐款排名第一的就能记入史书?海华只捐了万两银就记入史书!”
&esp;&esp;“陛下为何不早说能记入史书?”早说了就是捐十万两白银,也有许多家族打破头的去捐。
&esp;&esp;“海侯爷人呢?”
&esp;&esp;“他刚才跟吃了蜜一样嘴张得很大笑着走了。”
&esp;&esp;“这回海家可捡了大便宜!”
&esp;&esp;“我家老爷子以为捐款至少捐个十天半个月,谁知三天就结束了。”
&esp;&esp;“不如我们上奏折,让陛下继承在辣椒展馆设立捐款区?”
&esp;&esp;“陛下已下圣旨,今年是不会再设立捐款。我们只能等到明年……”
&esp;&esp;“明年要是没有洪水,怎么办?”
&esp;&esp;“呸,你可小声点,这话让陛下听到,还不把你的官职给撤了!”
&esp;&esp;海府。偏厅。
&esp;&esp;赵氏年事已高,正在听大奴婢念着海华的亲笔信,得知夫君还没有收到她的信时就已经上路了,为得就是给她庆祝七十岁大寿,心里十欢喜。
&esp;&esp;海英峰满面红光,快步走来,高声道:“娘,您猜猜今个早朝上发生了何事?”
&esp;&esp;“肯定是好事。快说说。”
&esp;&esp;“爹爹的名字要记入史书了!”
&esp;&esp;“好。极好。你爹很快就要到长安,这个喜讯来得太好了。”
&esp;&esp;“您猜爹爹是因为何事入的史书?”
&esp;&esp;“瞧,你爹的信上面都说了。”
&esp;&esp;“我爹来信了。我瞧瞧。”海英峰接过大奴婢递过来的信,一目十行看完,原来海华在上个月成功劝降一个部落近三百人归顺大唐国。
&esp;&esp;海英峰面露惊喜之色,“爹爹竟是又立下军功了。”
&esp;&esp;赵氏一听,问道:“难道不是因为此事?”
&esp;&esp;“不是。”以前海家做过同样的事,被记入了史书,但是因为归顺的部落没过几年换了首领出尔反尔又叛乱,史官就把此事从史书里面删除了。
&esp;&esp;“那是?”
&esp;&esp;“捐款。”海英峰想到满朝文武用羡慕妒忌的眼神望着他,心里那个爽快舒畅,仰天哈哈大笑。
&esp;&esp;“真是老天开眼,这回终于让你爹的名字上了史书。”赵氏喜极而泣,拉着海英峰去书房,立刻给海华写家书,把这个大喜讯告诉他。
&esp;&esp;隔了两条街的徐府,大厅。
&esp;&esp;徐淼淼听完了东宫来人禀报早朝关于捐款及天碗的事。
&esp;&esp;“各位大臣可曾议论天碗?”
&esp;&esp;“大人们大都在议论捐款能上史书的事,只有几位大人去问工部的张尚书,天碗是否制作成功,下品御赐天碗是什么模样?”
&esp;&esp;“我下午会去一趟东宫,给小南南带些吃食。”
&esp;&esp;黄昏时分,东宫派出五名太监,每人手持十份请柬,分别前往十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