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好归好,不过盐业一直由朝廷控制,哪怕你恢复了海盐的生产,也只能让县衙的收入,对于百姓的作用不是太大,所以除了盐业外,我觉得你可以从其它方面考虑一下,比如渔业,你们那边海产丰富,如果能运到内地的话,肯定会大受欢迎。”李休听到这里却是再次建议道,盐铁一向都是农业国家的命脉,自从汉武帝时起,就一直被国家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海盐的确也盛产各种海货,可是这些海产之中,除了少数能够做成干货的海产外,其它海产都很容易**变质,恐怕根本运不到长安吧?”上官仪听到李休的话却是皱着眉头反问道,他也知道海中物产丰富,但是保存却是个大问题,至于运输倒是可以解决,毕竟苏州不远的扬州就是大运河的终点,海盐县的出产可以从水路运到中原与关中一带。
“嘿~,贤婿怎么忘了,咱们不是有罐头吗,这东西本来就是为了保存食物用的,现在有水果罐头和肉罐头,你那边倒是可以建座海产罐头,只要打开了销路,肯定会大受欢迎!”马爷这时一拍大腿道,罐头作坊本来就是他在管,所以他也第一时间想到了解决海产保存的办法。
“马叔说的没错,罐头就是解决海产保存的关键,刚好罐头就是咱们家的产业,这次马叔可以挑几个管事跟着游韶和恨儿一起去上任,帮助他们发展当地的经济。”李休这时也是笑道,现在大唐只重视内陆而忽视沿海,导致沿海一带的经济大部分都比较落后,比如最繁华的广州,比之长安和洛阳这样的大都市还是相差悬殊。
“多谢岳父、驸马!”上官仪听到这里也是兴奋的道,他也没想到自己还没有上任,李休和马爷就已经帮他选好了一条为政之路,可以说只要他不是太笨,就可以将海盐发展起来,凭着这份政绩,恐怕很快就可以调回长安任职。
这顿回门酒一直喝到下午太阳西斜,最后上官仪已经被马爷灌的面色酡红,连站都站不起来了,这也让恨儿好一顿埋怨,随后亲手搀扶着上官仪上了马车,这才挥泪与马爷和光化郡主他们告别离开。
李休今天高兴,也陪着马爷和上官仪小喝了几杯,再加上这时天气转热,他也感觉身上有些燥热,于是就沿着黄渠一边散步,一边享受着迎面而来的凉风,不知不觉中,他最后竟然来到新筑学堂附近,更加巧合的是,这时只听学堂里传出一阵清脆的铃声,随后一群学生就欢快的冲出学堂,原来学堂下午放学了。
学堂里的学生都是附近庄子的孩子,不过有些庄子离学堂有点远,所以学堂下午放学比较早,好让他们在天黑之前能够回到家,不过学生们都贪玩,比如眼前这些学生冲出学堂后,有些手头有点零钱的,立刻冲到校门前的小摊子前买小吃或玩具,没钱的则眼巴巴的看着,一些买了东西的孩子大方一些,则拿自己的东西与关系好的朋友分享,惹得更多孩子一脸的羡慕。
看着眼前熟悉的一幕,李休的眼中也不由得露出几分回忆的神色,眼前的一幕简直与他的童年太像了,他记得自己童年时,同样是穷的厉害,吃的用的也都很匮乏,但是后世的中国却用了短短三十年时间,就改变了国家落后的面貌,只是不知道大唐日后能走到什么地步?
就在李休看着学生们陷入沉思之时,忽然只见学堂中走出一群学生,这群学生边走边说笑,而且明显以其中一个学生为首,只见这个学生带着其它人来到学校门前一家卖胡饼的摊子,并且十分豪爽的请其它孩子吃胡饼,这也让周围的孩子一片欢腾,毕竟这些孩子都正在长身体,上了一下午的课,这时也早就饿了,其它的小吃虽然好吃,但显然不及胡饼顶饿。
李休也早就注意到这群学生,因为领头的那个学生正是李恪,事实上这时李恪也看到了李休,这让正准备请客的他也是神情一愣,不过随后就对李休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依然给这些和他关系好的学生买了胡饼,然后又说笑了几句,这才与他们告辞,并且走向李休这边。
“侄儿拜见姑父!”只见李恪来到李休面前后,立刻向他行了一礼道。
“不必多礼,之前我给你出的题目做出来了吗?”李休一脸微笑的看着李恪道,对于李恪请客的举动,他并不觉得有什么,毕竟以李恪的身份,用这样的办法与同窗打好关系也很正常。
“已经做好了,而且我还请教了一下母妃,而母妃也有句话让我带给您!”李恪这时一脸郑重的道。
第七百零五章 比窦娥还冤的李恪
夜已经深了,李休却依然呆在书房之中认真的看着李恪写的这篇文章,之前李休让他总结出杨广身上的优缺点,并且和李世民做一个对比,虽然李恪写的这篇文章还有些浮于表面,但也有不少闪光点,比如他不再一味的将杨广视为暴君,而是肯定了杨广统一南北、开拓西域的功绩。
不过最有趣的还是文章最后用杨广来和李世民相对比,这两人一个是李恪的外祖父,一个是李恪的父亲,而在李恪写到他们两人时,首先就确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杨广与李世民的性格十分相似,但是在细微之处却又迥然不同,比如李世民比杨广更能够体会民间的疾苦,为政也更有耐心等等,也正是这些细微之处的差别,才让杨广和李世民在治国效果上产生了强烈的对比。
李休对于李恪的文章总的来说还是十分满意的,特别是最后对杨广和李世民的对比,见解十分的深刻,不过他也知道,这些对比绝对不是李恪能够写出来的,肯定是受到那位杨妃的影响,不过这也没什么,毕竟后世写个论文还要参考许多的文章,更何况让李恪这么一个孩子写这样深刻的文章。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那位杨妃还让李恪给李休带了一句话,这句话其实只有两个字,那就是“谢谢”,李休略一思量就明白了杨妃的意思,因为他的这个题目,让李恪改变了原来对杨广这个外祖父的认识,同时也开阔了李恪的眼界,所以无论是出于从一个女儿的角度,还是从一个母亲的角度,杨妃都要对李休道一声谢。
其实李休之所以帮李恪,主要还是有些可怜他,没错,就是可怜李恪,因为历史上的李恪死的太冤的,本来是高阳公主拉着房遗爱谋反,结果房遗爱被抓后攀附李恪,导致李恪无辜受死,据说这件事背后还是长孙无忌策划的,为的就是巩固李治刚刚到手的皇位,对此李恪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在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结果后来长孙无忌也遭到了报应。
也许是因为李恪死的太冤了,参与这件事的李治最后也感觉十分的内疚,所以在后来长孙无忌获罪后,又给李恪平了反,不过他又怕李恪的儿子报复,一直没让李恪的儿子继承他的王位,直到后来二十多年后李治死了,李恪的儿子才终于恢复了王位,李恪也完全被平反。
人人都说窦娥冤,但其实李恪真的比窦娥还冤,不但自己被处死,甚至还连累了自己的子女,据说他最小的女儿被罚去守陵,一直到四十多岁才嫁人,在大唐这个年代,四十多岁的女子都已经可以做祖母了。
想到历史上李恪和他子女们的遭遇,书房中的李休也不由得叹了口气,他早就知道李恪接近自己是想找个靠山,也知道李恪之所以没有直接拜自己为师,一方面是为欲擒故纵,以此来博得李休的好感,另一方面其实也是用这样的手段自污,也正是从这一点上能够看出来,李恪其实并不想和李承乾争夺皇位,只不过担心皇位之急烧到自己头上,所以才想尽办法自保罢了。
“希望你这一世不再重复原来历史上的悲剧吧!”李休看着手中李恪的文章,当下低声自语道,随后这才将自己的评语写在文章上,除了点评文章上的内容外,还增加一些李恪没有想到的东西。
第二天一早,李休再次来到学堂,然后将自己批改过的文章交给了李恪道:“文章写的不错,不过你可知道我为何给你出这个题目?”
“这个……”只见李恪听到李休的话也不由得沉吟了片刻,随后这才十分恭敬的回答道,“姑父应该是让我认识到外祖父的功绩,另外还有就是帝王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影响到天下的安危,因此为君者必须要克制自己的言行,否则可能会带来亡国之祸。”
“仅仅只是这些吗?”李休听到李恪的回答却有些不满意的问道。
“这个……我暂时也只想到这些。”李恪这时再次沉思了片刻后,却是无奈的苦笑摇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