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后,杨君苏当选为副场长的通知正式下达,生产科和合作社是一片欢腾。
杨君苏表面挺淡定,心里早已准备好要大干一场。科长有科长的权限,场长有场长的权限。她决定好好利用场长的权限,多干一些实事。另外,他们是样板农场,是县里农业学大寨的典型,步子可以再放大一些。
杨君苏是那种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的人,现在机会就摆在面前,她怎么能不好好利用?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农业学大寨,农业当然不能丢掉,不但不能丢,还得弄出花样,做出典型。之后就得大办工业。
杨君苏先召集核心团体开个短会。
“同志们,农垦局要把咱们四分场做为样板农场,是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单位。我一人计短,众人计长。咱们大家要集思广益,献计献策。我建议在合作社和场办门口弄个意见箱,大家回去宣传宣传。有什么好的想法尽管告诉我。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农场的主人翁,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接班人。”
杨君苏这一番话把气氛炒热了。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地议论起来。
杜娟先说道:“杨姐,我认真研究了大寨的事迹,我们要向大寨学习有几个方向。
第一,我们还是得继续增加在农业上的投入,整修现有土地,提高地力,保持稳产高产;第一,因地制宜,利用咱们四场的优越自然条件,继续扩大林间套种,药材种植面积可以再扩大一倍,水产养殖也要扩大;第三,咱们的队办企业规模太小,可以增加种类,扩大规模。”
李卫红赶紧说道:“杨姐,我建议再把合作社的经营范围扩大几倍。”
小路接着举手发言:“杨姐,农业的根本出路在机械化,我请求多买几台拖拉机。”
众人你一言我一句地,有些有用,有些没用。杨君苏全部认真听着,遇到有用的建议就记下来。
意见箱在场办门口和合作社挂了起来,众人踊跃献策。
杨君苏闲来没事翻看,确实也找到了一些有用的。
另外,她召集各科室的科长科员们开会讨论。
大家也是各抒已见。
基建科主张继续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农林科的说要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每个科室都有各自的想法。
杨君苏在台上开会,下面的人在热烈讨论着,朱明成在低头奋笔疾书,他旁边的王宏声则是坐立不安。
王宏声看着台上光芒四射的杨君苏,心情相当复杂。他是知道这个女人的手段的,人家都没费力就让他度日如年。现在她是副场长了,要想给自己穿小鞋,他还能走路吗?
除了害怕惶恐,王宏声还有一丝悔恨。他好像跟杨君苏也没多大仇恨吧,最初看她不顺眼是从哪儿开始的呢?好像是林玲玲的挑拨,再加上他当时也没把杨君苏放在眼里,觉得为难她又怎样。来了四分场后,他也使过一些小手段,最严重的一次是想借着杨盼和周家的事打击杨君苏。谁知,他偷鸡不成反蚀把米,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自己一步步把事情弄到现在这个地步。
这接下来可怎么办?调走?很难。而且他在四分场混得不如意,带着这个烙印,到别的分场也不行。
王宏声看着旁边的朱明成,明明这家伙之前样样不如自己,现在却爬到了自己头上,成了党委办公室的御用笔杆,张书记跟前的红人。要是他有这等机遇,他肯定比姓朱的强多了。要是杨君苏肯扶持自己呢?王宏声被这个想法吓了一跳,但仔细一想,也不是不可以啊。
王宏声开始认真琢磨要怎样才能跟杨君苏化干戈为玉帛。
开完会后,杨君苏叫上贺新华老金朱明成老郭等人跟她一起去实地考察走访一遍,回来再制定符合实际的发展计划。
一般这时候是没有王宏声的事的,他现在就是个边缘人物。但今天,他主动从边缘硬挤进人群,厚着脸皮跟着去。朱明成意外地看了他一眼。
他们要考察的地方太大,光靠步行不行,大家便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他们这一行人经过了大块的农田,这一片没什么好改动的,继续保持原样就可以。
除了大田还有边边角角的隙田碎田,被沟壑土堆分割成一块一块的,放着不种可惜,种了也麻烦,机械化播种收割都不方便,就得靠大量的人工。旱时灌溉也不方便。
杨君苏早就看到它们不顺眼了,只是这几年一直在忙农田基本建设和各种厂房基建,根本没有时间和人力来整这些。这次正好趁着这个机会整一整。
杨君苏找了一个视野好的高地,指着一片片的碎田对众人说道:“今年秋收后,把这些给整了。沟壑给填平了,土堆给削了。”
老金手搭凉棚,看了一会儿,说道:“杨场长,这工程量可不小哇。”
贺新华思考了一会儿,说:“工程量是不小,但也不是不能干。”
齐冰飞快地记下杨君苏的话,他们下了高地,骑着自行车继续往
前。路过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
杨君苏又说:“能不能把这条河给拉直了?弯弯绕绕的,影响农场总体规划。”
贺新华:“你这是要重造山河?”
杨君苏:“重造山河谈不上,不过是局部改变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