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员大将,是李永贞。他是通州(今北京通县)富河庄人,也不是什么好饼,史载他“性贪好胜”“贪愎猜险”。5岁时自行阉割,估计是老爹早就想让他当宦官。可是到15岁才混进京,在万历王皇后之母赵氏家里当下人。混到了19岁,才有机会在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专业对口”进了宫,在坤宁宫当近侍,伺候皇后。
哪曾想才干了两年多,就犯了大错误,被拘押劳改了18年,其间多次险些被赐死。多亏大太监陈矩力救,才保下小命一条。
他是在被拘期间学的文化,先读了四书与《诗经》,又研习《易经》、《书经》、《左传》、《史记》、《汉书》等等,估计比当今的于丹老师学得还透。这期间,他还学会了一手好书法,会下棋,善作诗,也能品评八股文。其才华若放在今天,在《百家讲坛》中也是一流的了。
万历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时,万历在临死前不知怎么想起了他,在遗诏中嘱咐将其释放。他出来后还是在坤宁宫,不过这次是在王皇后的灵位前伺候了。直到这时,李永贞才初次认识魏忠贤。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秋,李永贞被派到秉笔太监兼兵杖局掌印太监诸栋手下。在兵仗局里有个宦官叫刘荣,是魏忠贤的心腹。李永贞与刘荣臭味相投,遂结为生死之交。第二年,诸栋病死,通过刘荣的引见,李永贞转投魏忠贤的名下,正式上了船,升任文书房。到天启三年(公元1623年),他鸿运当头,一个月内连升五次,升为“玉带随堂秉笔”兼内官监掌印,成了魏忠贤身边的五上将之一。
他所做的工作,是审阅奏章。先把每个折子的要点记住,然后对魏忠贤解说清楚,以便阉党高层集体做决定。
这个人,也是个奇才,非常喜欢《韩非子》(法家为何这么招坏人喜欢),还喜欢谈论天象和解梦。平时盛气凌人,无论是谁,只要所作所为不合他心意,立刻就能翻脸,与人争论,从不肯认输,连魏忠贤也不得不对他包容三分。
刘若愚曾经在他名下起草文书。据刘讲,李永贞做事诡秘,又常在他面前长吁短叹,好像上了贼船原是万般无奈似的。
李永贞好贪是出了名的,在监督修三大殿和信王府邸时,贪污无算。拿到了钱,也不怕烫手,就在老家大肆盖房子置地。
李永贞后来被崇祯皇帝清算时,是被判斩决的。
第三位,涂文辅,北直隶保定府安肃县人。这家伙“姿容修雅”(《酌中志》),是个大帅哥。其人通晓文理,富于心计,又喜欢弹琴射箭,与魏忠贤有同样的业余爱好。他的渊源是来自客氏。客氏入宫当了奶妈后,儿子侯兴国尚且年幼,便请了涂文辅在外授课,因此涂属于客氏的私人。
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他冒姓姜被选入宫,百般巴结魏忠贤,得以任管库内侍。两年后,又升乾清宫管事,直接伺候皇上,整天诱导天启帝玩木匠花活儿。由于他一身集中了三大政治资源:天启、客氏、老魏,因此晋升极快,很快升了随堂太监兼御马监掌印,总提督四卫营,同时还提督太仓银库和节慎库。
“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定律(3)
按照明制,太仓银库与户部是一个系统,节慎库与工部是一个系统,应该分别派人管理,现在由他一人总管,实为违制,可见其受宠信之深。他也大言不惭,强行买下了皇亲李承恩的宅子,在门口的匾额上大书“户工总部”四字,以为炫耀。“总部”一词,原为明初吏部下设的属部之名,后废除不用。涂文辅将自己私宅以前代官衙名命名,嚣张不可一世。
他去两部办事,部里的司长要对他行下属礼。他乘坐的八抬大轿,气度不凡,扬扬于长安道上,跟随的仆从动不动就上百人。古代大官出行时,仆从中有专门吆喝清道的“道子”,一路要高声呼喊“轿子来了,前面的车辆闪开、闪开”,是为“呼殿”。涂文辅的队伍出来,呼殿之声“比阁臣道子还雅,其音细而长,仿佛圣驾”(《酌中志》),内外官员无不下马回避。
从入宫起,涂文辅仅用了四年工夫,就爬到了秉笔太监的位置,气焰远超出魏身边的其他太监。
这家伙的结局还不错,崇祯即位后,他见势不妙,和李永贞一道叛离了客、魏,投到崇祯亲信太监徐应元名下。定逆案时被判充军,旋即跟徐一起被贬至凤阳,但总算逃过一死。
第四名,石元雅,北直隶保定府雄县人。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被选入宫,在兵杖局任写字。他善骑射,喜打猎,但不喜欢读书。泰昌元年(公元1620年)年底,由魏忠贤奏请,升入司礼监文书房。后来升为秉笔太监,兼掌针工局和提督南海子,成了魏的心腹。他“每见逆贤,即屏人语,移时方出”(《酌中志》)。也就是老魏见他,总要屏退左右,对他长时间面授机宜。
天启七年(公元1627年)九月,皇帝咽气,他察觉形势不对,忙请求退休,但未获允许。到了十月,他实在坐不住了,便私自逃走。定逆案时被判充军,最终客死他乡。
第五名,梁栋,顺天府宛平县(今北京丰台)人,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被选入宫,在司礼监干事,提督太和山。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夏,魏忠贤将他提拔为秉笔太监,兼掌酒醋面局,让他在皇上跟前伺候。他也是负责批阅大臣奏章的五人之一,为魏忠贤的死党。
这家伙的结局不算好。他有个哥哥梁植因他的关系得荫锦衣卫,后来升了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同知(从一品),此人贪得无厌,招权纳贿,引起魏忠贤的厌恶,波及到梁栋本人,结果梁栋被排挤出宫,任苏杭织造,时间不长又调回京师。定逆案时被判革职放回原籍,可能是在拘押期间死掉了。
这五员大将,各有其长,魏忠贤得了他们,如虎添翼。本来明初太祖定下制度,不许宦官学文化,就是怕太监势力坐大。结果宣宗反其道而行之,设立了什么宦官学堂,使得大批宦官具备了能够操纵政局的能力。
魏忠贤有了这“五人帮”做领导核心,应付政务绰绰有余,且能让天启帝完全放心。
除此而外,还有许秉彝、王国泰、王朝辅、金良辅、孟忠、刘应坤、孙进、李朝钦、纪用等30余人的骨干队伍,各司其职。许秉彝负责勾结外廷,王国泰先是在信王府伺候,后为秉笔兼掌尚膳监,王朝辅先是乾清宫管事,后亦为秉笔。诸阉或在御前近侍,或在内廷各衙主事,或在外方镇守,形成了严密的管理网络。
有了这套人马,魏忠贤耳目灵通,令出能行,完全建立了一个只听命于他自己的“国中之国”。天启帝虽然名义上是帝国最高主宰,但这个傻瓜皇帝已经不能对实际情况有所了解,也不能真正处理政务,完全成了被摆布的傀儡。他的存在,不过是为魏忠贤的专权赋予了一种合法性而已。
魏忠贤后期与天启帝被人称为“并帝”,其爪牙也呼他为“九千岁”,这都是客气的说法。实际上在天启后期,魏忠贤是正经做了几年无冕皇帝。在排场和威严方面,更是凌驾于皇帝之上。
——这样的阵势,在严密程度上、在可操控性上、在与最高权力的亲密度上,都远远超过松散的东林党。
。 想看书来
“有奶便是娘”也是宇宙定律(4)
而且,让他喜出望外的是,在内阁和六部的高官中,也有大批人向他投效。本来,操控内廷,并不是文盲政治家魏忠贤的初衷,但机会就这么推也推不掉地送上来了。他自然是当仁不让。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连脸都不要了他们还怕啥(1)
魏忠贤现在又碰上了好运气。若在嘉靖以前,一个宦官再怎么牛,也不要指望会有廷臣大批来投靠,有人愿意跟你暗通款曲就很不错了。但是到了万历末年,情况已很不同。知识分子(士大夫)里有一批人,基本上连脸都不要了。
不要脸的原因,在于道德已经崩溃。
明朝是最先将科举试题“八股”化的朝代,做文章一讲八股,就等于把道德文章变成了技术性文章。学孔孟,成了大家公认的敲门砖,用完了就可以扔,傻冒才会在实践中照着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