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菜根谭总结 > 第37部分(第1页)

第37部分(第1页)

气,同时又积极寻求征服困难的办法,切忌“凭意兴作为,随作随止”。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德怨两忘 恩仇俱泯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彰:明显。

德我:对我感恩怀德,此处“德”当动词用。

泯:消灭,泯灭。

一切怨恨都会由于行善而更加明显,可见行善并不一定使人都赞美,了解的人会发出赞美,不了解的人难免有所责难,所以行善与其要人感恩怀德,不如让人把赞美和埋怨都忘掉;仇恨会由于恩惠产生,恩惠不能普遍施给他人,得到恩惠的人会心生感激之情,得不到的人会发生怨恨之声,可见与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图报,还不如恩惠与仇恨两者都消除。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一个人做了点好事不求人报答,也不难,难的是一个做了点好事,谁也不知道,他也不想告诉任何人,但心里总有那么一点遗憾,好像若有所失似的。鲁穆公问子思:“听说你做好事,不要别人称赞你,真是这样吗?”子思回答:“并非如此。我做好事总希望有人知道,这样便会有人称赞我,这也可以从中得到勉励。这只是我的希望,并非都能实现。雄鸡报晓是一件好事,若说雄鸡不倦地报晓不想让人知道,以免别人夸奖自己,说这话的人,不是虚妄便是愚蠢。”子思做好事是希望得到别人报答的,没有报答的勉励,子思做好事的劲头就会受到影响。可见子思的境界并不高。子思以为他做好事是为了别人,但不知道他为别人做好事的同时也是为自己。他为别人做好事当然方便了别人,但同时,他为自己积累了善行,修炼了德操,为了自己的事唯恐天下不知,这不是涵养太浅薄了吗?

舍毋处疑 恩不图报

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舍己:就是牺牲自己。

毋处其疑:不要存犹疑不决之心。

假如一个人在关键时刻需要做自我牺牲,就不应存有计较利害得失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就会对自己要做的这种牺牲感到犹疑不决,那就会使你的牺牲气节蒙羞。一个人想要施恩惠给他人,绝对不要希望得到人家的回报,假如你一定要求对方感恩回报,那连你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也就会变质而面目全非了。

一个人为他人做了一件好事,这应该说是一人善举,可他逢人便说,我为某某做了什么什么啦,也许他不是为了说才去做的,但他逢人便说却成了恶行,因为他利用了自己的一次善举。他不知道一个人并不因为他做了一件好事就是一个善良的人,也不因为他做了一件坏事就成了一个丑恶的人。他不知道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难的是遭到误解,身处逆境也仍然做好事。他更不知道他为别人做了一件好事,客观上是帮助了别人,主观上却帮助了自己,也就是说,他既是为别人做的,也是为自己做的,他为自己积累了善举。有了这样的想法,一个人才会看重自己所拥有的,看轻自己所没有的,同时看见自己所拥有的,看重自己所没有的。有了这样的胸怀和气度,一个人才会不宠、不惊、不骄、不躁、不怨、不怒,追求自己所没有的,正确看待自己所追求的。

三分侠气 一点素心

交友须带三分侠气,做人要存一点素心。

侠气:指对朋友患难相助的义气、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

素心:素本来指纯白细绢,引申为纯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赤子之心。据陶渊明《归田园居》诗:“素心正如此,开径望三益。”

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患难与共、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为人处事要有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孟子说:“无同情心者,不可称之为人……无是非心者,不可称之为人。”

东汉赵歧,字邠卿,长安长陵(今陕西西安)人,因为赵歧多次反对京兆尹唐玹的倒行逆施,遭到宦官爪牙的迫害,家族被唐玹诛杀。赵歧隐姓埋名四处逃亡,最后隐居在北海,以卖饼为生。北海人孙嵩怀疑他不是普通的小商小贩,就去盘问他:“饼是你自己生产的吗?”赵歧回答说:“买来的。”孙嵩又问:“多少钱买来?又多少钱卖出去?”赵歧如实相告:“三十文钱买来,三十文钱卖出去。”孙嵩就把他请到家中,隐藏起来,唐氏家族被杀以后,赵歧才得以重见天日,被朝廷重用。在汉献帝时,赵歧以太常卿的身份,作为宣慰副使,出巡全国各地,于是又才与孙嵩重逢,两人都感叹得流泪满面。

txt小说上传分享

闲云为友 风月为家

松涧边携杖独行,立处云生破衲;竹窗下枕书高卧,觉时月侵寒毡。

衲:和尚穿的衣服,此处指宽大的衣服。

在长着松树的山涧边扶着手杖独自缓步而行,随处可见的云雾仿佛从破旧的衲衣中飘出来的一样;在竹制的窗下枕着书卷放心而眠,醒来时月色已照到了单薄的毡被上。

“松涧边携杖独行,竹窗下枕书高卧”,这里充满了老庄无为的人生观。《庄子·知北游》中啮缺向被衣求教时的描述同样体现了这种无为的意境。

啮缺向被衣请教道,被衣说:“你得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精神就会来你这里停留。玄德将为你而显得美好,大道将居处于你的心中,你那瞪着圆眼稚气无邪的样子就像初生的小牛犊而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

被衣话还没说完,啮缺便已睡着。被衣见了十分高兴,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些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

镜清和尚问他门下的僧人说:“对面是什么声音?”僧人回答:“是下雨声。”镜清感慨地说:“众生迷失了自己,去外界追求俗物。”僧人问:“那么,老师是怎样做的呢?”“我差一点迷失了自己。”“请教师尊,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达到解脱尚不太难,而要说出解脱的具实心境就不太容易了。”通常人皆持入境之见,认为境处在人的对立面,实际上,这种把人与境、主观与客观分解成二物加以对立的看法本身就是一种谬误。禅师则不是这样。在禅中,人应与境合一,物我相忘,没入盖天盖地的雨声里。此时合二为一,便能体会到真人与真如,进入化境。

清贫不惫 精神畅裕

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具。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饶:富有、丰足。

鄙略:鄙是浅鄙,略是粗疏。鄙略是指才华低劣粗浅。

天真:天真烂漫,任其天然,没有丝毫人力教养的真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