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刺激是最强劲的发动机,这一点,从郭威破城的速度和力度就能看出来,很快,混账皇帝就莫名其妙地在荒郊野外被搞死了。
倘若郭威就此登上皇帝的位子,此事就失去了传奇性。郭威没有,他相当沉得住气。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9)
郭威出面请皇太后临朝听政,然后册立老皇帝刘知远的养子,也就是刘承祐的兄弟刘赟做皇帝。本来,听到郭威进京,河东节度使刘崇就很不高兴,因为论起血缘关系,老皇帝刘知远是自己的堂哥,当初看到刘家的江山眼看要姓郭了,他按捺不住,准备出兵了。
忽然之间,喜从天降,自己的亲生儿子刘赟被大家推举为皇帝!
刘崇首先是极度地兴奋,然后也有点不好意思,觉得老郭不错,实在人。于是,他静静在家里等着老太师冯道接自己的儿子进京赴任。
这冯道,就是后世民间俗称“不倒翁”的那一位,自称“长乐老”。此公既然有本事历经五朝,三朝为宰相,一朝为太傅,一朝为太师,在惊涛骇浪之中可以闲庭信步,经验不可谓不多,眼光不可谓不毒。
冯道对郭威的心思洞若观火,出发前暗自叹息:老夫我一生不说谎话,如今却要去撒一个弥天大谎。
郭威此举玩的什么猫腻?冯道要说什么谎话?
我们稍稍分析一下当时的局势吧。因为前面说过的血统论,皇室人员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当时皇家旁系里,有三个人实力最强:河东节度使刘崇,忠义节度使刘信,以及武宁节度使刘赟。
倘若郭威一入城就称帝,这三人肯定要合力发兵###,那时候胜负未卜,就很危险了。
所以郭威此举先稳住刘崇,再将刘赟“调虎离山”,据说这刘赟也是个忠厚之人,死得冤枉。
这边新皇帝在路上,那边郭威又挥师出发,再次防御契丹。
不过这一次走得很慢,超出常规地慢。读史到此处,往往不由替郭威着急,很显然,他刻意放慢行军速度,是为军士们提供足够的考虑时间——你们慢慢想,还有什么没有做到位的,哪里不对劲?
在漫长寂寞的行军途中,逐渐有人开窍了,大家没事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商量:新皇帝就要来了,是被我们搞死的那个混蛋的兄弟……我们在开封烧杀抢掠,也是犯法的……这下和刘家翻脸,他们掌权之后……
大家互相看看,娘咧!祸闯大了!
于是,再次开拔出发之时,军士们却鼓噪起来,他们开始消极怠工、游行请愿,军队最可怕的哗变发生了!郭威却不慌不忙,把自己关在民房里默不作声,一副事不关己的态度。
这不成,当初你带领我们攻打开封,承诺我们抢劫,现在命悬一线,你却装作没事!
众军士搬来梯子翻墙窜进屋里,后面是密密麻麻声援的弟兄们,将民房团团围住,他们嘴里喊的都是同一句话:“侍中当皇帝!”
郭威很无奈,反复推让,说时迟那时快,一名训练有素的士兵眼疾手快,伸手扯下黄旗,分开人群扑上前,不由分说将郭威裹住!
新皇帝诞生了!虽然黄袍简陋了一点。
众人心头的一块石头也都落了地,自己的小命算是保住了,而且拥戴有功,这简直比打了胜仗更令人欣喜,风险大,回报也相当丰厚。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郭威第二次带兵出来,就是为了等待这一刻,否则在京城办事会有很多无谓的麻烦,还有其他的武装力量阻挠。
纵观郭威登基的全过程,客观来讲,是“半推半就”的,是被小皇帝逼急了的无奈之举。不过他的那些谋士确实不怎么样,完全不能体会领导的本意,领悟力差,而且没有前期准备,缺乏现成的黄袍就是明显的失误。
相对而言,赵匡胤的登基,准备得有点太充分了。
第一章 从一位神仙说开去(10)
现在开封人民结合本朝太祖的经历,看出了赵匡胤谎报军情的企图,所以人言汹汹。如果那块牌子当时真是赵匡胤自己放的,现在他估计得后悔地打自己几个嘴巴,出来混,真的是要还的吗?
张永德因为那块牌子丢了位子,自己该不会也因为坊间谶语断送了谋划良久的前程吧?他苦苦思索,来回在院子里踱着步子……
不知不觉就踱回了自己家,哀叹说:“外面人说话太不负责了,都说我要造反,我该怎么办呢?”
这时他的妹妹正在厨房做饭,听到这一声叹息勃然大怒,提着擀面杖冲出去,抡圆了,收拾她贵为高级将领的哥哥,一边打还一边训斥说:“丈夫临大事,可否当自决,来家内恐怖妇女何为耶!”
赵匡胤遭到痛打,脑子似乎开了窍,历史上没有记载他和谋士是否经过了商量,这种犯忌讳的事当然不敢讲。我们可以猜测,经过大家研究之后,赵匡胤决定兵行险招,来个富贵险中求,拜访军事统帅韩通,把话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