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当时连罗耀武都不是很重视游击队的政治倾向,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缠着他。
喀喇沁旗战役结束之后,中**队稳住了承德北面的防线,并且将美军赶回了赤峰,巩固了华北平原的北方屏障。
问题是,美军并不打算善罢甘休。
与二零一三年相比,二零一四年的春天来得早了许多。
在二月下旬,北京的白天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上,夜间气温也在零下十摄氏度左右。按照美国气象专家做的预测,到三月中旬,北京的昼夜气温都将上升到零摄氏度以上,因此春季比往年早到一个月左右。
对帕特里奇来说,这一个月显得无比宝贵。
能不能在夏季到来之前攻入北京,就要看美军能不能在上帝提供的一个月内取得重大突破。
事实上,帕特里奇手里确实有这个资本。
当时聚集在赤峰的美军多达六个师,其中三个是主力师。第七步兵师已经兵不刃血的拿下了北票市,守住了南面战线。更重要的是,日军的增援部队已经在一月底全部到位,具备了协助美军作战的能力。
只要帕特里奇愿意,随时可以发起进攻!
''
第一百六十一章 稳中求胜
在喀喇沁旗战役结束的时候,帕特里奇有两个选择。
一是趁中**队在喀喇沁旗立足未稳的有利时机,动用部署在赤峰的主力部队,发动一场以攻占七老图山为主的战役行动,打通前往承德的地面通道,然后等到开春之后,与部署在关外的部队协同攻打秦皇岛,最终进军北京。
二是利用接下来的两个月组织集结作战部队,等到开春前后再发起攻击,同时进军七老图山与山海关,从两个方向上向中**队设在北京外围的最后一道战略防线发起冲击,最终攻入北京。
毫无疑问,这两个选择都有利有弊。
虽然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前者更为理想,毕竟这让美日联军有充足的时间进军北京,也让帕特里奇在战术选择上更加灵活。但是帕特里奇没有忽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即在喀喇沁旗战役中,中**队没有出动主力部队,就连正规军也只动员了两个步兵师而已。也就是说,罗耀武很有可能已经料到美日联军会趁机发起大规模进攻,因此将主力部队放在了防线后方。
在此情况下,如果强行进军七老图山,必然遭到中**队顽强阻击。
如果在平原上作战,问题还不是很大。以美日联军掌握的空中优势,特别是美军在该方向上的巨大投入,就算没有日军支持,帕特里奇也有信心再次击溃中**队。问题是在山区作战,美军的优势被大大削弱。按照帕特里奇的判断,就算罗耀武不动用主力部队,只要有足够的兵力,就能在山区内挡住美军。
再说了,严冬还没有过去,进攻行动还会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可以说,要稳中求胜的话,还是得等到开春之后。
问题是,这个时候,帕特里奇最不能做的就是等待。如果采用第二种作战方案,美日联军将没有回旋余地。也就是说,如果不能一次性从关外打到北京,并且占领北京,美日联军就很有可能输掉这场战争,至少会在北京停下前进的脚步。
对于美日联军来说,停止进攻就等于战败。
原因很简单,中国能打消耗战,而美国却不能打消耗战。只要进攻停止,中国就能利用广袤的国土与庞大无匹的人力资源拖垮敌人。打到这一步,美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在局势失去控制之前撤出战场。没有美国的支持,日本再厉害,也不可能像上个世纪前期那样,占领大半个中国。
事实上,只要日本当局稍微理智一点,就会抢在美国之前撤军。
很明显,帕特里奇的处境非常尴尬。
受此影响,三月初,在积极进行进攻准备的时候,美军对喀喇沁旗发动了几次试探性的战术进攻,结果都没有取得进展。
只不过,美军的这几次战术进攻,也着实让罗耀武紧张了一阵子。
帕特里奇并不知道,当时罗耀武并没在山区内部署主力部队,仅仅只有四个新编集团军负责北面防线。原因也很简单,罗耀武手下的六个主力集团军全部在后方休整,等待迟迟没有送到位的主战装备。
更重要的是,当时罗耀武还有一个更大的麻烦,即争取第三十八集团军的指挥权。
复职的时候,罗耀武就提出,只要东北失守,东北军退守关内,他就得以北方战区总司令的身份指挥北京军区的主力部队。
当时,北京军区只剩下两个主力集团军,一是第三十八集团军,二是第二十七集团军。
事实上,因为第二十七集团军之前参加了台海战役,撤下来的时候,就留在了福建,所以北京军区的第二十七集团军实际上是一支新编集团军,只是沿用了这个番号,而真正的第二十七集团军仍然在福建,番号改为了第七十七集团军。
受此影响,在十月初,第二十七集团军就编入了东北军的战斗序列,由罗耀武指挥。
问题是,论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