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生命的智慧书 > 第35部分(第1页)

第35部分(第1页)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多元文化型态。就其发生来说,是多元的。过去说中国文化是黄河文化。现在学术界的看法,长江文化是与黄河文化不同的一源。就其族群的构成来说,华夏文化为主体、同时包括众多民族的文化。就文化思想来说,儒、释、道三家主要思想学说,呈多元互补之势。

第四,中国文化是富有包容性的文化。它的同化的功能很强,孔子说:“夷狄之入中国,则中国之。”各民族之间的融合,文化是最好的溶解剂。中国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消化能力是惊人的,明显的例证是对佛教的吸收。华夏民族不排外,即使穷乡僻壤,也懂得尊重外来者的文化习俗。

第五,就生活形态来说,中国传统社会主要是一农耕社会,所以其文化精神,正面说有吃苦耐劳、生生不息的特点;负面说常常表现为自给自足的心理、缺少冒险精神、重农轻商,等等。中国传统社会长期抑商,所以商品经济不够发达,这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一个症结。晚清与外人打交道陷入被动,国力不强固然是主要原因,缺少商品意识和市场观念,也是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六,中国传统社会属于宗法社会的性质,以家族为本位、家国一体,是传统社会型态和文化型态的重要特征。家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家庭成员一般不远离家庭。孔子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一个家庭的成员长时间出离在外,就叫“游子”,“游子”如同幽魂离开躯体,其身份是很悲哀的。传统社会的家庭不只是一家一户的家,还要扩大、辐射出“家族”。因为家庭中以父亲为主轴,父的父是祖父、父的兄是伯,父的弟是叔,父的姐妹是姑;母亲方面,母的父是外祖父、母的兄弟是舅、母的姐妹是姨;父亲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又构成堂兄弟、堂姐妹系列;母亲的兄弟姐妹生的孩子,构成表兄弟、表姐妹系列。祖、父、兄、弟、伯、叔、舅都会娶妾,又会生育,于是又衍生出庶出的一大群。于是便有了嫡、庶的问题。而且每一枝系都有固定的名称。这和西方是完全不同的。大的家族有族长、有管家、有佣工、有保安巡逻人员、有统一的祭祖活动,对有过失的家族成员可以刑讯处罚、甚至处死。俨然是一个“准”国家。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4)

中国古代在理念上(不是说事实上)没有“社会”这个概念,“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或者说家族的分布和联结网络就相当于社会,它是以血缘为纽带,而不是靠契约来维系。家族还有传宗接代的功能,娶妾的直接目的就是对家族传宗接代功能的补充(对男性亦有性调剂的作用)。家的横向辐射是家族,纵的联系就是世系。因此传统社会常把“家族”和“世系”并称,叫“家族世系”。因此传统社会非常重视家谱,谱牒学是一项专门的学问。西方人类学家重视“族群”的概念,在中国主要表现为“家族”。甚至很少使用“国家”这个概念,经常使用的是“家国”。研究者也有的说,中国传统社会只讲“忠君”,不讲“爱国”。至少中国古代并没有“爱国”这个概念。但重视“天下”,“天下”包含“社稷”和“苍生”两部分内容。“社稷”原意是对土神和谷神的祭祀,后来用来指国家政权。和社稷连用的是“江山”,“江山”指疆土、国土。社稷和江山加起来,相当于国家。“苍生”本义是指长得很乱的草木,后专指百姓。总之,在中国传统社会:

社稷+江山=国家

社稷+苍生=天下

第七,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国家的政治结构和家庭网络主要靠儒家学说编织而成,因此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第八,中国人的自然观,是主张“天人合一”的,相信“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这点许多学者都有过论述,我主编的《中国文化》还专门就这个问题作过讨论。“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使人与自然不那么对立,很适合现在的环保主张。但也有专家认为,中国人的这种哲学思想,是传统社会缺少系统的科学、科技不发达的原因。

第九,中国传统社会有最完整的文官制度,这在世界文明史上绝无仅有。文官制度和科举考试有关,科举考试制度是中国独有的。唐代以诗取士,后来考八股文增加试帖诗,所以传统社会的文官大都会写诗。文官制度的最高表现是宰辅制度。相权对皇权有一定分解作用,他可以让皇帝少犯错误。

第十,关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宗教信仰问题,总的看中国人对宗教的态度比较马虎。孔子说:“祭神如神在。”那么不祭呢?难道神就不存在了?宗教的态度是不允许对信仰的对象作假设的。佛教中国化之后演变为禅宗,宗教的味道已大为减弱。民间化、世俗化的佛教,随意的成分也很强。道教是自然宗教,操作性强、信仰的力度不是很坚实。中国人对待超自然的力量,信仰的成分不如崇拜的成分大,但崇拜不是宗教意义上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眼里,天是至高无上的,是最大的神。但对天是崇拜而不是信仰,因为天并不总是能满足人的愿望。对祖宗也是崇拜而不是信仰。拜天祭祖是中国人的最高礼仪,近似宗教仪式,但绝不是宗教仪式。

第十一,中国传统社会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朝野、官府和民间界限分明。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儒家学说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道家和佛教主要在民间。因为有发达的民间社会,有儒释道三家思想的互动互补,中国传统社会反而有较大的思想空间和活动空间。

第十二,中国传统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都有不同风格的艺术与文学。古人的文章写得很好,记述不同的事情有不同的文体。诗学尤其发达。书法艺术很独特,中国文化的精神可以在书法中找到。

第十三,中国传统社会还有一些比较特异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比如阉官制度、有太监(明代和晚清的太监作恶多端);实行一夫多妻制,可以娶妾;女人裹小脚,等等。这些恐怕就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好的东西了。

我仅仅是为了讲述问题的方便,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标志性的现象列出了13项内容,远不能概括于万一。这些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的特征,最基本的价值取向。但中国文化也有另外的特质,我无法在一次演讲中穷尽。

文化传统的更新和变异

但如果说到文化传统,就是另外的概念了。

文化传统是指传统文化背后的精神连接链。并不是所有的文化现象都能够连接成传统。有的文化现象只不过是一时的时尚,它不能传之久远,当然不可能成为传统。按照美国社会学家希尔斯的观点,传统的涵义应该指世代相传的东西,即从过去传衍至今的东西(至少应该传衍三代以上)。文化传统当然存在于传统社会的文化现象之中,但它更多地是指这些文化现象所隐含的规则、理念、秩序和所包含的信仰。能够集中地体现具有同一性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的文化现象,就是传统的文化典范。我们面对一尊青铜器、一组编钟、一座古建筑或一个古村落,人们有时也说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其实这样说并不准确,实际上看到的是传统的遗存物,这些遗存物所涵蕴的规则、理念、秩序和信仰,才是传统。但能够留存至今的遗存物本身同时也是一种文化典范,里面藏有该民族文化传统的一系列密码。

对于文化传统来说,信仰的因素非常重要。因为传统之所以被称为传统,往往由于这些传统有一种神圣的感召力,希尔斯把这现象叫做传统的克里斯玛(Charisma)特质,即传统所具有的某种权威性和神圣性。可以说,如果没有信仰的因素掺入,能否形成真正的传统,都不是没有疑问。即使缺少信仰的成分,也必须融进崇拜的精神,才能凝结为传统。中国传统社会用儒家思想编织起来的纲常伦理,对家庭的结构和文化传承来说就是一种具有权威性的传统,它里面的崇拜的成分大大超过信仰。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5)

但传统不是一个凝固的概念,在连接和传衍中它会发生变异,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例如儒家思想,在先秦、在两汉、在宋明、在清代,都有所不同,都有新的成分添入。希尔斯说,对传统而言,“增添是一种最常见的形式”。事实上,只有后来者不断为既存的传统增添新的内容和新的典范,传统才更充实、更有价值,才有可能不着痕迹的融入现在,成为活着的传统。但新增入的成分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处于边缘状态,而且会遭致固守既存传统人士的反弹。除非已经进入传统变异的另一情境,即固有传统和新成分实现高度融合,人们已经无法分清楚传统构成的新与旧,甚至以为新成分原来是旧相知,传统就成为既是现在的过去又是现在的一部分了。

文化传统在传承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增添新的内容、新的典范,而且需要对异质文化的吸收和融合。传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一种综合。对不同质的文化传统的吸收和融合,可以使固有传统因注入新的血液而勃发生机,并变得更健康、更有免疫力。唐代文化气象博大、心胸开阔、仪态轻松,就和大胆吸收西域文化、旧传统中融入了异质的新成分有直接关系。其实这一过程就是传统更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一般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的,因此也可以看作是一种文化的濡化过程。这种濡化过程一般不会引发激烈的冲突,也不破坏既存的文化秩序。但这需要充当异质吸收的文化主体强大、有自信力和包容精神。汉朝和唐朝的时候,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具备这种条件的,所以有佛教的传入、有和西域文化的交流。

到了晚清,国家处于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的境地,有亡国灭种的危险,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完全弱化,失去了与西方文化平等对话的条件,更不要说文化的濡化了。张之洞算是有心人,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说到底也不过是“应变”的一种方式而已。其实处于晚清时期的中国社会与文化,与当时西方的社会与文化,彼此之间有好大一个时间差,西方已经是建构了现代文明的社会,中国还没有从几千年的传统社会里转过身来,双方没有站在同一水平线上。

这种情况,不可能有中国文化传统对西方异质文化的正常吸收,必然爆发激烈的文化冲突,冲突的结果大家知道,是中国文化打了败仗。

中国的近代何以开始的那样晚

所以如此,是因为我们几千年的文化传统里面,没有为走向现代准备好充分的社会与文化的机制。我说的是“社会与文化的机制”,没有笼统地说中国文化本身。因为这是学术界的一个争论问题。为什么西方早在16世纪就有工业革命、就开始了近代的进程?为什么我们的“近代”开始得那样晚?到1840年鸦片战争人家打我们才开始“近代”?

宋朝和明朝,城市经济比较发达,手工业和商业相当繁荣,有的研究者论证已经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认为如果没有外来势力的入侵,自己也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说明朝的中叶开始有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定萌芽,历史材料可以找到一些证据;但如果说将来可以自己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则只能是学术上的一种假说。因为后来的历史发展没有给予验证。事实是中国始终没能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

学术界没有争论的是,与西方相比,中国传统社会历史演进的速度实在太慢。仅是一个封建社会的时代就走了三千多年。我以为有两个因素,是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的原因。

一是在中国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具有游牧特点的少数民族占据中原并统治全国,典型的有两次,一是宋朝之后的元朝、一是明朝之后的清朝。两次都曾造成经济与社会的大的破坏。元朝时间短,只有97年,这里先不去说它。清朝267年,有的研究者喜欢讲“康乾盛世”,但在所谓“盛世”之前,清朝从1644年入关到康熙二十二年平定三藩,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都是在圈地、劫掠、战乱中度过的,其对生产力的破坏可以想见。

就是所谓“盛世”时期,问题也堆积如山。满汉矛盾是个大问题,乾隆时期,任用官吏,督抚中没有一个是汉人。再就是大兴文字狱。何况对外交往的“闭关”,就是“盛世”统治者的决策。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英国政府派马戛尔尼来中国,想以给乾隆皇帝祝寿的名义,与中国建立稳定的商务关系。带了许多礼物,据说价值一万三千英镑。两广总督郭世勋奏报,说英国人听说皇上八旬大寿,特来“叩祝”,并带礼品“进贡”。既然是“进贡”,当然可以接见。但在觐见时如何行礼,发生了争论。中方坚持,一定要行“三跪九叩”大礼。英方不同意,说只有对上帝才能下跪,对英国国王也才行单膝下跪吻手礼。马氏农历七月十五到京,争论一个多月,最后中方妥协,同意屈一膝觐见。对所提的贸易要求,清廷一律拒绝。

而当清代中期的统治者正陶醉于“盛世”的“繁华”之时,西方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英国的达比发明焦碳炼铁技术;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英国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织机;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瓦特发明蒸汽机;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北美独立宣言发表;1789年(乾隆五十四年)法国大革命成功。西方的科技革命带动的社会与文明的进步,可以说是一日千里般突飞猛进。但中国还在为外国使臣要不要行跪拜礼争论不休。

。 想看书来

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6)

到晚清,我们在近代科技文明方面与西方相比,中国已经落后差不多三百年。我很诧异:现在的我们的史学家,为什么要花那样多的气力去歌颂所谓的“康乾盛世”。即便是“盛世”,又和今天的我们以及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关系?何况中国失去与外部世界平等对话、良性地吸收异质文化的机会,就是从康熙和乾隆的“盛世”开始的,是他们闭关锁国种下的祸根。

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是农民起义造成的改朝换代。推倒了前一个王朝,换上后一个王朝,一切又照原样重复一遍,历史并没有真的前进。农民起义实际上是传统社会的自我调节器。正面地看,农民起义对统治集团吸取教训减轻对农民的剥削程度,有一定的作用。但如此循环的结果,使得传统社会的生产关系不容易发生改变,新的社会因素不容易诞生。

当然中国传统社会发展缓慢还有其它一些综合因素,比如皇权过重,统治者虚骄、妄自尊大,等等。还有更主要的,是长期只知有中国、不知有世界。等到江河日下、国将不国的时候,总算知道有世界了,还是囿于传统、放不下架子。

曾纪泽在光绪初年出使英法之前,先写信给法国使馆,提出要求:说他此行带眷属,但他的妻子只可以与西国的女宾往来,不能与男宾“通拜”、“通宴”,尤其不能行握手之礼。他说此事与中国“名教攸关”,希望对方能“委屈商酌,立有一定规矩”。林畏庐有一首诗叫《瞌睡汉》,其中说:“华人只争身份大,铸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