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货币抹杀了可互相替换商品中,每一个商品具有的特殊性,这就导致了商品质量、数量的波动,而引不起价格的波动,形成了不公平竞争;
2、当货币发展到今天,人类已经完全进入了纸币时代,正跨入电子币时代,但是某一种货币的发行量,依然掌控在某一个组织手中,那么,根据现今各个组织管理权力的分配方法,这个发行量的控制,始终是掌握在那些财大气粗者的手中,这就导致了货币发行量的控制,成为剥削他人的一种工具;
3、货币发行量的控制,引发了物质资本拥有者为加快资本回收,建立了变相的货币(例如:股票、分期付款、期货等),导致间接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进而剥削他人的利益,进行明明白白的压榨;
4、“拥有大量货币者”进行流动性操控,可导致某些拥有物质资本者的资本链条崩溃,还可以毁掉与该资本链条有关联的许多个人与组织;
5、货币所代表的价值,已经脱离劳动者加入商品的价值,而成为许多“拥有大量货币者”的主观价值,价值规律出现了不适用的假现象,例如:在经济危机中,某企业破产,意味着某种商品的供应量将减少,但是这个时候,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的价格却会比未破产的时候低上很多;
6、因货币引发的经济危机,如果只依靠货币来应对,必将使经济急剧倒退,这就产生了政治团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制定各项经济举措,来压制那些在经济危机中获利的人或组织,长此以往将严重阻碍经济多元化发展,把经济死死地压制在某条轨道上,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更大的经济危机。
这六个缺点,之间有一定交叉,不过,他们之间所针对的情况有些不同。对比我提出来的优劣点,可以看出,这些优劣点有针对商品交换的,有针对资本回收进行再生产的,有针对生产力发展的,还有针对社会化分工的。优点很好区分,缺点我一时半会儿也划分不出来,所以,在这里就不进行这四个方面的对比性讨论啦。
既然我提出了这六个缺点,下面给出我就给出我得出这六个缺点的原因。 。 想看书来
1。1 货币对商品买卖的伤害
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得先说说什么是“可互相替换商品”,什么是“每一个商品具有的特殊性”。在本文里“可互相替换商品”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这个章节里特指的物质商品,是在外形、质量、含有价值量三方面基本相同,而且在使用它们进行生产时,能互相替换的商品;另一种,是含有物质、文化、工序三种资本的商品,在外形、质量、含有价值量基本相同之外,还需要包括生产、运输、销售等与商品的企业或组织,在进行自己所负责的生产时,所涉及的专利、原料、机器、生产的工人、生产的时间、售后服务等方面,都基本相同的商品。第二种“可互相替换商品”的数量极其少,严格点说,这个世界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满足这些条件的商品存在。“每一个商品具有的特殊性”指的是,每个商品在进入其所在销售网络或者销售区域的时候,它作为另一种商品的原料,对于每个交易的双方所具有的不同供需关系。
物质商品在生产完成之后,在进入销售渠道之前,假设每个商品拥有的价值量为A(包含剩余价值)。商品进入销售渠道之时,需要经过包装商、销售代理商、运输商、零售商、库藏商等企业或组织的渠道,或者由生产部门交给直销部门,或者因是预订商品直接交给运输部门发货……总之,当任何商品在完整自身的生产之后,都要加入新的价值,才能完完整整地到达客户端的面前,假设这个新加入的价值量为B,那么,当一个客户面对商品的时候,这个商品的价值量应该为A+B。
在谈论货币如何伤害商品买卖之前,首先得假设,货币所代表的价值量与其标示的价值量是相等的,即标示为“100克黄金”的货币,它代表的价值量就是100“克黄金”,也就是不考虑任何的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电子书 分享网站
1。1。1 杂酱面的价值量
现在,就来讨论一下货币如何伤害这个价值量为A+B的商品。先从生产时间非常短暂,买卖过程也非常短暂的商品说起,例如一碗杂酱面!
同一个店面、同一锅煮出来的两碗都含有价值量A的成品杂酱面,由同一个服务员端到同一张桌子上的两个客人面前,店面为两个客人提供的餐具都是具有同样价值量的——也就是说这两碗面在进入客人肚子之前,含有的价值量都变成了A+B。
1。1。1。1 合格标准之争
两个客人吃第一口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问题一:甲喜欢杂酱面咸一点,乙喜欢杂酱面淡一点!
我们把这两个人看成是两台进行生产“劳动力”这个商品的机器,那么杂酱面就是他们购买的原料,因为两个机器性能的不同,对原料的要求也就有所不同,消耗同样的原料之后,生产出来的“劳动力”的数量、质量、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三个商品生产指标中肯定就有一两个,甚至全部都有所不同,也就是说他们利用杂酱面进行再生产时,在同样的时间内,赋予同样数量杂酱面的价值量也就不同,导致了生产力的不同——基于此,甲乙两人吃完同样含有价值量A+B的杂酱面,也就是甲乙两人都购买了价值量为A+B的一碗杂酱面,可是因为杂酱面里含盐的数量x(毫克)的原因,同样的杂酱面在他们两个人的跟商家进行交换时,甲乙两人的价值判断就出现了分歧。
假设甲对盐的需求量为x+1(毫克);乙的对盐需求量是x…1(毫克)。为了展现这点盐的差量产生的效果,我们先假设1毫克的盐的差量不会引起一碗杂酱面的价值量A+B的变化。
在这里,甲对杂酱面的要求只需要再加1毫克的盐,就可以达到,乙却要从整碗面里挑出1毫克的盐来。如果真的要使杂酱面达到两个人的要求,甲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5秒钟的事(假设价值量为克黄金),乙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却可能是10分钟(假设价值量为克黄金),极可能是大于整碗杂酱面的价值量A+B的,而且结果还可能会让杂酱面的质量彻底变坏,不在适合作为生产“劳动力”的原料。于是,在甲乙二人品尝一口之后,价值量为A+B的杂酱面,在于甲就变成了A+B…,在于乙就变成了A+B…(价值量可能成为负数)。
难题就出来了,在交换的时候,甲就想少付克黄金,可是商家肯定不愿意,因为杂酱面对于商家来说是合格产品,一旦争论起来,双方投入的价值量肯定又是大于焦点中心的克黄金,所以由于双方买卖的商品在交易时已经达到双方的合格标准,所以甲与商家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消化掉这克黄金的价值量。
乙面对着一碗根本就不知道含盐量是否达到自己的杂酱面,他使用的判断方法,最简单的就是吃一口。如果他,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确认这碗杂酱面不合格,基于食品卫生安全,商家只能回收并销毁整杂酱面,处理这件事至少需要回运(假设价值量为B)、倾倒(假设价值量为B)两个过程(客人享用之后,这两个过程可以包括到再生产中,不过这里处于非正常流动,所以还是另算为好)。还有就是迫使商家让这碗杂酱面达到他的标准——达到标准的方法有加入相同比例相同的面条和汤水以及各种配料(盐的数量上就需要经过精密计算,会增加更多的投入,这里省掉),还要更换更大容量的碗,搅拌均匀后,确认已经达到乙的合格标准,然后把超出的量进行处理,这里增加投入的价值量假设为4B。
商家在生产一碗合格的杂酱面之后,却因为乙的标准跟商家的不一样,导致合格产品成为了不合格产品,还得投入价值量对其进行销毁,商家在第一碗上总共付出的价值量变成了A+B+2B,获得利益为零,要获得利益还得给乙送去一碗价值量为A+B的杂酱面,整过交易过程就损耗了A+3B的价值量。如果商家自己加工使面条在保证质量下达到乙的标准,损耗的就是4B的价值量。这样的情况下,商家肯定不愿意再进行加工,更不愿意进行回收销毁,就以自己生产的产品是合格的为根据,而强迫乙买下。
如果乙方买下的话,那么他就得在A+B的价值量外再投入一定的价值量处理掉这个商品:再投入克黄金进行处理结果得到的是价值量为0克黄金的废品——在不动用商家的资本的情况下,他得投入资金去买水与面,然后再煮熟,再拌匀,再……或者干脆搬来一个实验室,提取1毫克盐出来,可这个十分钟的期间,面条的温度、面条的韧性等等方面的质量指标已经变坏,对于乙来说,整碗面更不符合他的合格标准了,成为了废品,他就不会再吃——损失的价值量为A+B+;选择直接丢弃,损失为A+B;选择继续用于生产,结果生产出来“劳动力”的质量与数量,含有的价值量都有可能会降低——这里对资本链条的损伤造成的价值量流失,小可以小到几口开水,大就可能大到引发乙身体机能出现波动,进而引发连锁反应,最后丢掉一人甚至几人的生命。
这个问题对于甲乙两个人来说,还有其他的情况,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三种情况已经说完了,如果想弄清两个人的每一种情况,那就使用一下数学中的排列组合一下就行啦。
问题一讨论到这里,有人就要问:“货币,货币的踪影在哪儿?怎么看来看去都没有看到货币作孽的证据?”
现在我就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的原因,一定能看到货币的踪影。在这里主要的问题是:什么是合格的杂酱面?很多人确认合格是否,采用的标准都是大众要求的平均化:该含有的配料齐全与否?每种配料含量的偏差是否在允许范围内?生产加工工艺是否达到食品卫生标准?是否在保质期内?
好,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围绕着货币来的。大家可以想想看,如果同一家面馆,做出的同一种杂酱面,价值量都为A+B,在同时端出来的以后,因为客人的标准不一样,在商家自己统一的合格标准上进行了处理,或者依照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