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王阳明大传作者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于此,略述周子,能了解王到了什么火候。周的家乡因周的特点而有许多能显示周的精神的小地名,如安心寨,圣脉泉,道山,更不用说什么极有仙风道骨的濂溪,濯缨亭,濯足亭,钓游桥,五行墩等等。阳明的隐逸气,道士气,正是周这种儒生风味的道士气。阳明的诗天然的象周,也许并未刻意追摩,只因〃心〃似,故声气便自然如出一辙。

周的《濂溪书堂诗》:〃田间有流水,清池出山心。山心无尘土,白石照沈沈。〃通篇都是这种调子,写法。比阳明的还清淡,甚至更准确地说是平淡乏味。要点在于其意境,即其中包含的人生哲学,人生境界,是冰雪文,是平常心,是拒绝滚滚红尘超然物外又不弃世的真道学的人生态度。这也是王一直要从颜回处学习的〃道行〃,是王一直标举〃颜氏之学〃的内心原因。

王谒濂溪祠的诗写得很好,确实是神到意到之语:

碧水苍山俱过化,光风霁月自传神。

他毫不掩饰的承认自己是周的私淑弟子。也承认自己是心丧道此地。但只要以濂溪为榜样,何愁前路无光风霁月?但心路与世路颇难一致,是世路大呢?还是心路大?就看你有一颗什么样的心了。

他随路宛转,再走似乎坐不成船了(已闻难去艰舟辑),他现在开始爬山,至少在诗中还从容:〃晓行山径树高低,雨后春泥没马蹄。〃但心头〃胡不归〃的旋律不灭不绝,象猪八戒总想回高老庄一样。他真想〃东归〃回阳明洞去,但同样怕想,只要一想同样沮丧(沮杖藜)。回去又怎么样?而且是想好了才出来的。只有〃意淫〃过嘴瘾:〃夜宿仙家见明月,清光还似鉴湖西。〃他沿途投宿的地方多是道观寺院,这一夜,他宿在萍乡武云观。至少,他写诗的时候多是住在道观寺院之时。

其《赴谪诗》的下一首是《醴陵道中风雨夜宿泗州寺次韵》。他有点感叹破船偏遇顶头风了:〃风雨偏从险道尝,深泥没马陷车厢。虚传鸟路通巴蜀,岂必羊肠在太行。〃我现在走的就既不亚于蜀道,也不弱于太行山路。在山上大约也只有寺院可投宿。他还是靠伟大的《易经》来抵挡漫长的黑夜………用鲁迅的话说是〃夜正长,路也正长。〃是否人生在旅途,读《易》最相契?反正,阳明是迷上了《易》………〃还理羲编坐夜长〃。

〃醴陵西来涉湘水〃,跨越了今天属于江西的山地,他来到湖南地面。他身体不好,走水路为宜。舍鞍马而坐船,就算今日之坐卧铺了。自然走水路实在绕了远。而且,也许,他在磨蹭等刘瑾覆亡的消息。凭着他的《易》学水平和政治智慧,他现在对刘瑾的灭亡已〃知数〃矣。这也是读《易》便欣喜气畅的原因。他这次漫长的跋涉,从另外的意义上说,是作了社会考查。所到之处,民情汹汹。因为刘瑾的财政改革只是〃横征暴敛〃而已。因为他改革的目的只是为了皇帝花钱方便,并不以国计民生为意。依靠的力量是全国各地的宦官,搞得是所谓〃体制外造血〃,从百姓和百官中挤出来的血,首先充实了宦官的腰包。阳明与各地的地方官接触时,准确地说,敢跟他接触的地方官都对刘瑾的政策怨气填膺。阳明的史学虽说不太厉害,但极明史理,他知道一个倒行逆施的政权必然是短命的,尤其是宦官弄权更不可能长远。

到了长沙之后,他情绪很好。有把握时,不需要什么代偿性补充机制时,人往往就情绪好。他的学术名声因传奇性的政治遭遇而流传远播。湖南的学子有向他请教的。这其实搔着了他的痒处。心学家染有〃好为人师〃这种〃人之患〃。湛若水笑王〃病在好讲学〃,算知音之言。他此刻虽然〃旅倦憩江观,病齿废讲诵。〃但他不顾病倦和自以为年事已高(〃齿〃,还有一种说法是他牙痛),勉力跟问学的青年讲贵在立志的重要性。先〃静〃下来,培养颜回,曾点的境界,明白大厦之材必出幽谷的道理。不要急功近利,〃养心在寡欲〃,他举经典性的例子:〃孔圣故惶惶,与点乐归咏;回也王佐才,闭户避邻闳。〃这种意志自现在确立之后,他终生奉行不渝。这是对治明人好名,奔竞大于沉潜的毛病而特别标举方针。他勉励长沙的学子,宋学的基地就在你们湖南,周濂溪,朱熹在湖南留下了良好的学风,学统。应该立志继承这一宝贵的〃圣脉〃。明白的理性,深沉的勇气。永远是士人最可宝重的〃气〃。

极重师友之道的阳明,也的确是为了〃道宜日相求〃而与好学之士论学往还,而不是来游取虚名的,更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他满怀着对宋儒的尊仰之情,决心西探岳麓:〃昔贤此修藏,我来实仰止。〃这个志在成圣的人由青年变成了中年,现在总算找着了成圣的门径,在患难之中,尝到圣学的精神疗救的滋味。越发深信不疑了。他屡次提起曾点和颜回,再三表示要向他们那样潇洒走一回。〃渴饮松下泉,饥餐石上芝。〃他现在更多地想的是〃处则为真儒〃的一面,但也合理的包括〃出则为王佐〃的另一面。随时而起,待机而动。资之深者,左右逢其源。岳麓山虽说颇当我情,但即是求道,何必唯在此山?一靠近〃圣脉〃,他就能对自己充满信心………〃晚冀有所得,此外吾何知!〃儒学对于真诚的儒生还真有这种宗教升华功能。

据诗中所写,岳麓书院已经破败,房屋不能蔽风雨。但阳明的心情很好,雨过天晴,他能为目睹朱子和张拭讲学的遗迹而高兴。他不让热情的周生通知赵太守他们,但后来赵太守他们还是赶来,并一起在山上喝酒到城里起了灯火。

长沙的赵太守,王推官,最后又到船上与他拜别。他赞扬他们在保持儒学气象方面做的有益的工作。但也坦白地说出,这块斯文重地,已今不如昔。并提议在这鱼目混珠的年头,首先得洁身自好,哪怕是〃迂疏自岩谷〃,也要守住儒士的下限。从长沙出来,开始很快,〃瞬息百余里〃,〃舟人共扬眉〃他却于欢畅时感到了危机。果然,天黑时在进入沅江之后,飞舟触石,差不多散了架。就别提多狼狈了。还得说,这个人命大。象康有为渡海外逃时,早一会儿晚一会儿,都会被追捕捉住,却偏能逃生一样,王也是几次大难不死。活该他们成就一番不世之功业。眼看就要到天心湖时,突然风雷大作,他们又一次险乎送命……善于顺势御马的王果断地决定暂停泊于岸边,然后沿岸边缓行。他说〃虎怒安可撄〃?暂避其锋后,他们顺利地像箭一样到达了武阳江。生火做饭,暗暗庆幸劫波余生。

王的结论是:

济险在需时,侥幸岂常理?

尔辈勿轻生,偶然非可恃!

第六回 物归原处容易找

1.通驿

他一到贵州龙场,就大作起“去妇叹”来。然而,他在《瘗旅文》中,却说他之所以未死于这瘴毒之地,原因盖在于他未尝一日心戚戚。他不可能真“入火不热,入水不湿”,《去妇叹》一写就是五首,用的是楚地“故事”,显然是再发一回屈原式的浩叹。除了说明此时阳明的心情外,了无意趣。无非是些妾命如草,泪下不可挥之类的悲鸣。个别语涉讥诮处小有意思,余殊不足观。这种弃妇的悲鸣,从屈原到龚自珍都一律可鄙可厌。这是儒家最反感的以妾妇之道事君的另一种表现形式,与那些得了手的谄谀之徒的差别在于他们被一脚踢了出来。阳明的学生没有删去这些有辱师风的既谄且惨的文字真是失职得很!尤其是阳明在初步悟道之后,还发这种无道的臭气,真是打不走的看家狗了。去妇云云,就是丧家的乏走狗而已。狗的本质,众所周知就是〃奴性〃。大讲要当“主人翁”的心学,还去不掉狗性,这种心学也只是狗的心学而已。或者简单地说就是狗学了。这,自然只是“一度”现象。偌持续如此,还真如他本人所说,早就死在这瘴厉之地了,也就什么都不是了。

世界观的改造真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他在湖南的圣学气象居然能被瘴厉之气刹那间包裹起来。成圣的不易之处正在自身。圣道如青天,凡人独难上。一日不能“克己”则一日不能“复礼”,孔老夫子,早就深有体会。“自己”诚然是最难战胜的。

这个反复,激起了一个可喜的反弹。一日不能成圣,则难免一日反复。

而且,说来也是,突然被抛到一个标准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生存基本条件基本没有,空气不仅稀薄而且恶劣,这对于有肺病的他来说是致命的。就是升官到此,亦足悲矣………象阳明埋葬的那个吏目一样,更何况是贬官至此?

龙场,是一般的地图查不到的小地方。在贵州西北的修文县,处万山丛棘之中,十分偏僻闭塞,虽不能说是个动物世界,但毒蛇遍地,野兽串奔,他初来,住不到房子,就以石穴为室,与猪鹿同游。在此建立驿站,并没有什么别的实用价值,只是为了打仗。此地有军事性的战备作用,准确地说是为了以防万一才修这条驿道。因为太偏僻了,这条驿道,几乎没什么人马通过。刘瑾作梦梦游着想到了这么个好地方。

阳明住在这里实在不比在监狱里好多少,至少北京的气候,他是没的说的;而且狱中还有可以谈学论道的“战友”。再说,迫害的高潮过去之后,基本上也就死不了了。而此地是随时就要被大自然夺去生命的。虽然说是官差,但一点权力也没有,与通都大邑管驿站的相去天壤,那是肥缺,是可以为害一方,鱼肉百姓的权要。而这里能跟他说话的都是亡命到此的“盲流”儿。

被抛到这种绝地,整个世界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