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柳千寻应该先去京城的,这次叫他回京城是打算重用他的,可他不回京城就变相拒绝了这次机会。
还有就是朝廷里的某些人是不希望柳千寻去做官的,因为他身后的是国师。
在柳千寻殿试的时候被当代国师所看重,国师很欣赏他的才华,称柳千寻有:治国、治民、治天下之才华。
这当然是夸张了,但也可以看出国师有多看重柳千寻了。
柳千寻当时年轻气盛,也没有反驳,而是点头默认了这句话。
这就让其他官员有了想法,很明显柳千寻是国师的人,而国师虽然没什么实质的权利,但他在皇帝面前却有很大的话语权。
当代国师是「道盟」的盟主。
在三百多年前,商太祖立国在如今的「白帝城」立国,道盟在那时找到了商太祖,想和商太祖合作,把道盟立为国教。
大概在七百年前,原本的「道盟」分裂为两部分,两边都自称是「道盟」正统,其中一家改名为道教,另一家仍然保留叫「道盟」。
「道盟」分裂的很突然,是外人没有想到的,当时的传言是,「道盟」的守旧派不想让年轻人接盘,在「道盟」的所有事务都由那些老人管理。
年轻人不干,就开始自立门户,改名为道教。当时有将近一半的人和他们一起叛离「道盟」。
那时的大陆并没有大一统,还是有很多个国家,而「道盟」支持的那个国家自然是最强大的。
后来大陆动乱,道教支持的国家开始崭露头角,居然开始接二连三的开始吞并其他国家,逐渐成为大陆上最大的一个国家。
到了最后道教打败了「道盟」成为正统,也就在那时,这片大陆终于重新被大一统了。(当然也不算是完全大一统,还有很多番薯小国,就算是如今的大商也有一些番薯小国。)
而被打败的「道盟」并没有消失,而是潜伏了起来,在这几百年的国家交替下,终于在三百年前,「道盟」找到了机会。
他们和商太祖合作,再加上当时初露峥嵘的儒家,成功的建立了如今的大商。
把道教赶到了西边,可「道盟」经历了几百年的打压,实力已经远不如从前了,就算是现在「道盟」的人也没多少,这样并不能成为大商的国教,这就让儒家捡了便宜。
当然不管皇帝换了几任,国师一直都是「道盟」的人,可「道盟」的人却越来越少,知名度也没有多少了,不少人听说国师是「道盟」的人,还以为「道盟」是道教的分支呢!
有一点,说来也奇怪,柳千寻明显是国师的人,而国师是「道盟」的人,可他却和杨新这个道教的人玩那么好,这是外人所不理解的,要知道杨新在道教的地位可不低。
三百年过去,皇帝都已经换了几轮了,他们对「道盟」的约定一直还在。
可朝廷的官员就不乐意了,要知道权利就这么大,你多拿了,别人就少拿了,所以很多人是对国师不满的。
当然,皇帝是乐意看到这种局面的,他自然不想看到有人一家独大,皇权最重要的就是平衡与制约。
所以他们针对国师,身后都有皇帝的授意,他需要朝廷内部保持一种平衡,这样他就能巩固住自己的皇权,这些都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情。
所以柳千寻就算回了京城,肯定也有很多人反对他,排挤他,更别说他还没回京了!
他近两年估计是不可能去朝廷做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