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华尔街股市大崩溃 > 第7章 危机流浪地球(第1页)

第7章 危机流浪地球(第1页)

世界遭殃

就像1917年的大流感一样,从美国开始的1929年经济大崩溃迅速传染至全世界。美国一感冒,全世界都跟着遭殃了。

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在美国经济大崩溃之前,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已经停止了增长,甚至出现负增长状态。早在1927年,澳大利亚和印度的经济已经衰退。从1928年至1929年上半年,巴西、阿根廷、荷兰的经济纷纷出现衰退迹象。如果没有1929年美国经济的大崩溃,世界经济或许也难逃一劫,只不过美国的大崩溃加速了这个过程。

虽然在第6章,我们已经从银行的角度简单介绍了金融危机对欧洲和世界的影响,但仅局限在银行系统未免有些片面。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经济的中心仍在欧洲。因此,我们以欧洲几个国家为例,再来看看美国大崩溃是如何影响“连累”全世界的。

——最先暴雷的奥地利。

在危机到来之前,奥地利的银行体系本身就存在很多问题。“一战”期间,银行为工业提供大量贷款,甚至直接管理这些企业,于是银行与企业之间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

经历了20世纪20年代的恶性通货膨胀的侵蚀,奥地利的银行再也无法恢复昔日的荣光。所以对于危机而言,有经验的奥地利算是老师傅,但面对来自美国大崩溃带来的冲击波,还是败下阵来。

问题的暴露是从奥地利最大的储蓄银行安斯塔特信用社开始的。1929年,安斯塔特信用社的总资产超过奥地利其他所有合股银行总资产之和;1930年,它的支出与奥地利中央银行相同。这样一家富可敌国的银行出现问题,一定会影响整个奥地利。

当来自大洋彼岸的“寒流”逐渐波及欧洲大陆时,安斯塔特信用社在1931年3月1日爆出骇人听闻的消息:破坏性贷款行为已经耗尽了官方资产——用大白话说,就是资不抵债了。

安斯塔特信用社不姓公,但奥地利政府深知这样的庞然大物绝对不能出现问题,于是开始向安斯塔特信用社伸出援手——注资购买该银行的股份;世界上久负盛名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效仿J。P。摩根向安斯塔特信用提供流动性;国家银行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票据贴现操作,操作数额从6500万先令上升到了3。5亿先令。

然而,政府和罗斯柴尔德家族低估了安斯塔特信用社的窟窿,民众对安斯塔特信用社产生了巨大的质疑,纷纷取出银行存款。这种质疑传染到维也纳银行等其他大型银行身上,直至“恐慌开始像水银那样在金融市场蔓延”。

此时的奥地利银行并没有完全丧失机会。它们只要获得一笔国外贷款来抚慰骚乱民众的心,就有起死回生的余地。然而,由于利益的纷争,美国、英国、比利时因为贷款份额发生了争执,导致国际援助拖延了三周。法国、比利时、意大利阻挠奥地利获得第二笔贷款,仅有英格兰银行提供了杯水车薪的帮助。

面对危机,就像抢救急性病患者,分秒之间就是生死,况且面对奥地利银行的巨大危机,1400万美元的援助根本无济于事。

——“被牵连”的匈牙利、德国。

一国的银行体系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特别是在国际融合的背景下,交叉持股现象十分常见。安斯塔特信用社持有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最大银行的控股权,奥地利爆发危机后,恐慌情绪传染至匈牙利。到了1931年5月,布达佩斯有15家银行岌岌可危。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匈牙利是战败国,不仅失去了大片领土,还要承担高达22亿金法郎的赔款,这让以农业出口为主的匈牙利更加羸弱。尽管九所央行和国际清算银行(BIS)向匈牙利提供了1000万美元的流动性,但匈牙利的银行和交易所还是被迫关闭,匈牙利政府冻结了外国存款,实施外汇管制。

德国在奥地利和匈牙利并没有多少存款,两国的危机并没有直接对德国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可怕的是,德国的经济和银行体系与奥地利的相似性很高,储户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这样的想法:我们会不会也出现同样的问题?投资者很容易将奥地利的危机想象成对自己的警告。就像《经济学人》说的那样:“人们没有明确区分柏林和维也纳的银行状况与工业状况。”

法国和英国争先恐后地将自己在德国的存款取出,生怕重蹈奥地利的覆辙。最糟糕的是,德国银行中有一半以上都是国外存款,国外投资者的举动无异于釜底抽薪。

“屋漏偏逢连夜雨,行船又遇顶头风。”德国政坛在1930年发生巨大变动,穆勒政府倒台,德意志帝国被解散,纳粹赢得9月的选举。动荡的政坛让德意志帝国损失了高达2。5亿美元的黄金和外汇。

德国的股市开始出现下跌,而股票又是工业企业取得银行贷款的抵押品。银行大量投资了给予贷款支持的工业企业股票,股价的下跌导致银行出现重大资本损失。

德国帝国银行多次进行再贴现操作,直至力不从心。纺织公司Nordwolle破产引发了达纳特银行的挤兑事件。德意志帝国银行的法定准备金率跌破法定最低值。不久后,银行爆发大恐慌,银行普遍停业。

德国申请10亿美元的贷款支持,由于利益纷争,法国、英国、美国未能达成一致,德国战车被危机点燃。

——“作死”的英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仍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英镑是真正的世界货币。即便到了1931年6月奥地利和德国的危机正盛之时,充足的储备保证银行完全有能力应对储户的提款需求,英国的银行体系基本保持着稳定,并不会产生伤筋动骨的影响。

受奥地利、匈牙利、德国以及来自拉丁美洲危机的影响,英国的运输收入、旅游业收入以及金融业收入分别减少了1000万英镑、1000万英镑、6000万英镑,并且失去了7500万英镑的存款或应得债款的流动性。如果没有其他收入抵消减少的部分,英国的国际储备将损失惨重。

为了维持英镑的地位,英国政府试图采取减少贸易赤字、引入资本的办法,但结果事与愿违。从达纳特银行倒闭到7月18日的一周内,英格兰银行损失了1000万英镑的储备,截至7月底,损失的黄金已经超过5000万英镑。

英国再也不能损失储备,但有些钱必须付,比如欠别人的钱。

美国是英国重要的债权国,但此时的英国根本不想还钱,于是想出了一个下下策:我是欠你钱而且应该还,但德国欠了我的钱,德国没钱还我,我怎么还你的钱?英国以德国拒绝赔偿为由希望停止向美国支付战争债。

大家都知道银行是经营信用的机构,世界货币背后最大的基础就是信用。国际货币霸主公开在全球赖账,让所有的小兄弟们怎么想,还怎么敢再用你的英镑?任何国家的货币要取代英镑都必须击溃英镑信誉,二者之间定有一场龙争虎斗。谁也没有想到,霸主就这样主动砸烂了自己的皇冠,还自己再踏上了一只脚,让自己从此不得翻身。

英镑作为近代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第一种国际货币,对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给英国带来了诸多好处,在金本位时代,只有英国可以拿着一张纸当黄金。

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英镑内外交困,战争债处置问题更是给英镑带来了永久的伤害。遗憾的是,英国政府并未采取恰当的形式捍卫世界货币的霸主地位,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相反的政策,限制黄金外流、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这些都损害了英镑信誉。

1931年9月,由于挤兑英镑现象激增,英国宣布放弃金本位,国际市场普遍预期美国也会跟随英国老大哥的步伐,于是开始疯狂用美元购买黄金,美国的黄金储备迅速降低,美国银行体系发生挤兑的风险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市场的债务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银行的准备金数量从1931年2月末开始的半年内下降了27亿美元,成为大萧条时期准备金下降最快的时期。

面对危机,德国和奥地利选择了国内稳定,冻结外国存款、实施外汇管制,这一举措和英国的错误决定,又进一步使英国陷入岌岌可危的地步。英国与拉丁美洲、中欧的金融关系发出了破坏性的脉冲,金本位遭到破坏,加剧大崩溃的负面影响。

美国的大崩溃通过国际贸易、国际货币体系、金融体系、股市以及信用体系将风险迅速传导至全世界,造成了百年不遇的一场大灾难。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