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想过这样一种情形:工地来了很多教授应聘搬砖小工,当你拿着硕士学位的证书去应聘清洁工时,老板嫌弃学历低而连简历都不看一眼,有人为了得到消防员的工作自己去放火……
如果你认为这是在讲笑话,那就大错特错。这一切都真实发生在大崩溃期间,更糟糕的是,现实的情况比这更严重。
经济学上有一个名为奥肯定律的术语,大致意思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率正相关:经济发展好,就业率好;经济形势差,就业率低。
根据美国劳工联合会的统计数据,1930年10月的失业人数约为463。9万,1931年增加到777。8万人,1932年10月增加到1158。6万人,1933年初在1300万人以上。最严重的时期,美国的失业人口飙升到了1700万人,接近美国劳动力的三分之一。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对工资有过这样的阐述,在对工资的讨价还价中,劳动者处于劣势地位。按照他的观点,即便工人罢工,雇主仍可以继续生活,而很多工人的储蓄不能维持一周的生活,几乎没有人可以没工作生存一年。
这是正常的情况。在经济萧条时期,工人更没有议价能力。寻找工作的人,就像商品一样待价而沽。纪录片《1929大萧条》中有这样的片段,成群结队的男子集聚在工厂门口、汽车旁边,他们把自己会做的工种和要求的薪资写在胸前的牌子上,其中一块牌子上这样写道:“我懂3种手艺,说3门语言,奋斗了3年,有3个孩子,失业3个月了,但是我只想要一份工作。”
在大崩溃时期,即使幸运地找到了一份工作,薪资也会大幅降低。在《美国通史》一书中有这样的描述:底特律的布里格斯制造公司,只付给男工人每小时10美分,女工每小时4美分,还有调查355名芝加哥百货公司女职工的时薪,一半以上少于15美分,四分之一少于10美分,24人少于5美分;宾夕法尼亚州劳工部发现有锯木厂工人工资每小时为5美分,砖瓦厂工人为6美分,建筑业工人为7。5美分;而康涅狄克州劳工部统计有女童工每周的薪酬只有60到100美分。[4]
有资料显示,以1914年为基期,大崩溃时期的非农业人口的平均工资从1929年的855美元下降到了1933年的561美元。表6-1也佐证了上述观点,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但大幅降低,而且工资降低的幅度远远大于批发价格下降的幅度,也就是说,在经济萧条时,工人的生活远远比数据上体现得更困难。
表6-11929年至1933年美国批发价格、就业和工资指数[5]
一面是低收入甚至是零收入,另一面是每日必不可少的开支,大批人不得不排队到救济站领取维持生计的口粮。在大崩溃时期,慈善机构和救济机构的数量更多。尽管如此,仍不能满足灾民的需要。
宾夕法尼亚的农民可以吃野草、蒲公英充饥;肯塔基州的人可以挖野菜、吃紫罗兰,吃大崩溃前用来喂牲畜的野菜。乡村的农民还有野菜吃,而城里的市民要惨得多。有人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去捡别人扔出来的食物。码头上总是人头攒动,因为他们知道装满蔬菜的卡车路过时总会掉下点东西。在美国中西部地区,厨师将厨余垃圾放到巷口,马上会引来十几个黑人的哄抢。
如果在这些地方找不到食物,去垃圾堆也许会有收获。这里最大的竞争者是野狗,它们时常会抢先一步找到发霉的面包,此时不要害怕,更不能羞涩,否则它们会四散而逃,自己就会一无所获,一定要第一时间抢回来。在垃圾堆里翻找食物,还有一个小技巧要掌握——摘掉眼镜,毕竟眼不见心不烦。
饥饿是最大的原罪之一,哄抢事件充斥在整个大崩溃期间。1930年3月19日,一千多人哄抢了曼哈顿岛堡俄里旅馆附近的一辆装满面包的卡车。随着萧条的加剧,哄抢食物成为全国现象,人们变得开始有组织,有纪律,不仅有几十人的团伙,更出现了让儿童主动偷窃食物的案例,底特律失业的工人从商店里“拿走”商品,就像正常的消费者一样大摇大摆。
如果没抢到食物怎么办?
挨饿,能挺的多喝水,勒紧裤腰带能多活几天。
挺不住的,最坏的结果就是饿死。据《财富》杂志估算,在1932年一整年大约有2800万人没有任何收入。仅在纽约,有记录的饿死街头的事件就高达2000个。这只是1931年一年的数据,如果把范围扩大到全美国、时间跨度拉长到整个大崩溃期间,到底饿死多少人,恐怕是一个超出所有人想象的数字。
没有工作的男人在家里会受到媳妇的各种冷嘲热讽,家庭关系变得紧张和扭曲。电影《开罗紫玫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女主角塞西利娅和丈夫都失去了工作,她整天沉迷于《开罗紫玫瑰》的电影中,有一天电影中的男主角来到塞西利娅身边,向她表达爱慕之情。现在看来故事设定有点离奇,也许正是反映了大崩溃时期人们悲惨的生活与电影中虚伪幸福的差距,才让这部电影斩获众多国际大奖。
贫贱夫妻百事哀,但在大崩溃时期,全国的离婚率却下降了10%。不是女人大度,也不是男人忍气吞声,更不是美国人更懂白头偕老这一词的真谛,而是离婚的法律费用太贵了,大多数人付不起。
有离不起婚的,也有结不起婚的。年轻的小伙子叫苦连天,自己有时间却没有钱。俗话说“嫁汉嫁汉,穿衣吃饭”,这是世界通用的道理。连自己都养活不了的小伙不敢追姑娘,年轻的姑娘也不敢嫁,所以这一时期的结婚率明显下降。
如果两位年轻人终成眷属,那也并不意味着幸福的开始。在大崩溃期间出生的婴儿缺乏必要的营养和医疗条件,发育出现问题,被称为“萧条的一代”。大约有200万至400万左右的适龄儿童因学校倒闭或者家庭迁徙而辍学。向来生活注重仪式感的美国人甚至直接对过生日的孩子说:“不要指望任何礼物,因为银行已经倒闭了。”孩子们不仅没了礼物,有的孩子还要像大人一样劳动。美国铜王的女儿陶乐珊,因家道中落不得不在窝棚里给人做饭。
酒不醉人人自醉。整日无所事事的人选择用酒精麻醉自己,至少这样就可以躲避现实的苦恼,获得短暂的幸福感。有人说那时的人过着畜生一样的生活,其实很多人过得连现在的牲畜都不如。短暂的自我麻痹后,又要面对家徒四壁、为柴米油盐担心的现实,很多人受不了巨大的精神压力而选择自杀。
大街上到处是“盲流”,有人躺在公园的长椅上,盖上一张报纸就算有了家。有人在中央公园用几块木板、纸壳子搭起一座小屋,有人连报纸、纸板都没有,就只能睡在广场上。人们将这些“盲流”的聚集地称为“胡佛村”,当时的儿童经常唱这样一首歌谣:梅隆拉响汽笛,胡佛敲起钟。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
[1]根据CarlF。Behrens,commercialBankActivitiesinUrbanMortgageFinancing,NewYork,NBER,1952。这里的城市抵押贷款范围包括了非农地产和住宅的抵押贷款。
[2]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3]根据Bernstein数据整理,指数以1941年至1943年数据为基期100。
[4]刘绪贻、杨生茂,《美国通史》(第五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注:以1926年为基期。来源:美国劳工统计局,引自福克纳,《美国经济史》(下册),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