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风送凉,白昼的燠热在午后乌云密布却仍无雨下后愈发闷人,直到申酉之交时,城里才有一阵风起,吹散了一些暑气。
这是前元朝的大都,大明洪武年间改称北平府。经过十多年的鏖兵争战,大都虽被大火烧了几次,不少房舍建筑都已成了灰烬,但旧皇城却奇迹般未受重大破坏,坚实的帝都城墙依然屹立无恙。
这时城西南的顺承门前,有三人三骑正要进城。守城门的军士中,一个军官笑容满面地对一马当先的清癯和尚招呼道:“道衍法师回来啦,这一趟恐怕去了两个多月吧?”那和尚合十为礼道:“正巧哩,和尚出城那天,在这城门当值的也是你丘老总,可真有缘了。”
那军官又向后面跟着的一位虬髯和尚、一个青年书生打招呼道:“这位镜明法师咱是识得的,还有一位……”
道衍指着身后的青年书生道:“这位胡相公,是贫僧在南方识得的才子,正要给王爷引见呢。”燕京城当差的,人人都知道这道衍乃是燕王朱棣的头号心腹,平时不但诸般佛典法事悉由道衍以主录僧的身分主持,燕王府各种重大事务的决策,也都少不了道衍的参与。那军官听道衍如此说,便二话不说放行入城。
三人进了顺承门,第一条大街右转后,便看到道衍所主持的“庆寿寺”。庆寿寺建于金代,到元代时寺内增建了双塔,大都人都俗称此寺为“双塔寺”。寺院建筑十分雄伟,古朴之色及飞檐之美在数百株古松间忽隐忽现,堪称昔日京师寺庙之冠。
道衍转首对身后的书生道:“今日已晚,便请胡相公在敝寺暂歇一宿,明日咱们去王府拜见燕王。”那书生拱手道:“胡濙承大师看重,邀来燕京一游,除有荣幸一览古都之规模、长城之雄伟,并得拜见燕王之威仪,如能有缘见识百年京师诸位名医国手岐黄之术,则又幸矣。”道衍和尚道:“燕京乃故元帝都,不仅皇宫之中,便是几个王府里也都供奉不少名医,元亡之后,名医多留下悬壶于市,颇有几位高手值得胡相公认识切磋呢。”
这时右方一间宅子里忽然传出嚎哭之声,一辆骡车拉来一具棺木,宅门大开,将棺木迎入,院中挤了十几个人,几个妇人和后生在嚎啕大哭,三个和尚在堂门前念经烧香,屋里两个婆子抬着一张床蓆出来,床上躺着一个年轻少妇的尸体,尸体腹部高高隆起,看来竟是一个孕妇,家人正要将遗体入殓。
胡濙骑在马上,瞧见那少妇身下忽然流出鲜血,滴在地上,他定目仔细看了一下血滴的颜色,便从马上跳下,快步走进宅院,向众人道:“且慢入殓,且慢入殓!”一面问那抬尸婆子:“妇人因何而死?”那婆子道:“头胎就难产,母子毙死了,一尸双命,可怜啊!”胡濙早已蹲下细查蓆上的鲜血,他手指沾了一点,闻了一下后,大声叫道:“快放下,说不定还有救呢!”
只见胡濙从袋中掏出一把银针,飞快地在那妇人的两边耳根插入,又解开妇人衣领,在喉下正中插入长针。他感到妇人身躯已冷,气息全无,但皮肉仍有弹性,三针插下后,妇人的腹部似乎略有动静。胡濙又喜又急,不顾众人惊呼,一把扯开妇人衣裳,在她上腹部插了三针,脐旁插了两针,然后双掌十指按住妇人腹部要穴,轮流点压推拿,渐渐他手心感到妇人腹内有物游动,似乎正在转移方向位置,他大叫一声:“男客回避,产婆准备接生。”
几个妇人围将上来,人人面带惊骇之色,一个最有经验的婆子蹲下,有人呼叫热水、被毯,一阵混乱之下,胡濙又是大叫一声:“来了!”那妇人腹下喷出大量血水,一声哇啼,一个血淋淋的男婴已被产婆活生生地拉了出来。
胡濙忙看那妇人,姣好的面容苍白中透出青色,确实已经往生了。胡濙不禁心生敬意,望着那产婆手中的婴儿,又望着已死去的母亲,喟然叹道:“婴儿汝自强而出,妇人汝虽死犹生,天人之道不可知,可敬可畏啊!”
众人拥着那产婆及婴儿挤着进屋去了,胡濙把银针一一拔下,擦净收好,一个婆子将妇人尸身擦拭整装,胡濙对那往生的母亲拜了一拜,悄悄起身上马。两个和尚合十道:“阿弥陀佛,善哉,善哉。相公真神医也。”
此刻胡濙心中却充满一股说不出的情绪,如波涛般汹涌,有些激动,又有些念天地悠悠的莫名悲怀,只是不想说话,就点了点头,催马前行。
行至庆寿寺外的广场前,胡濙才从激动的思绪中平静下来,他对道衍和尚拱手道:“在下虽好研究岐黄之道,却并无处理生死重症的经验,今日是第一次出手,侥幸救了那婴儿,可惜那妇人是救不活了。”道衍和尚道:“然则相公从何得知,那一尸两命竟还有救?”
胡濙道:“在下遍访江南名医,遍览天下医学书籍,曾在郴州购得一本《银针奇录》的孤本,其中详记前朝三湘名医莫端在蒸水畔滴血银针救人的轶事。莫端从血滴尚泛养分之色而判断‘尸身’生气尚未断绝,立时停棺施救,不过不同的是,在莫端的银针施为之下,母子俱得救命。前辈妙手,岂是吾人可及……”
那镜明法师插口道:“胡相公博览古今医书,珍藏一定甚丰了?”胡濙微笑道:“不瞒二位法师,在下家境尚称宽裕,自幼家父赐给在下的银钱,十之八九都花在蒐购医药之书及各种单方,是以所藏可观。”
道衍法师道:“胡相公可有意将各种医药书籍及单方整理编辑,重新付梓,以利天下?”
胡濙道:“大师说得是。唯我华夏医药之道博大精深,其胜在于重经验之累积,从炎帝神农嚐百草以下,无一不以实际经验为本;其败则败在各种经验的传承支离破碎,而所流传者常有缺失矛盾,甚或误谬而不加修正,以致庸医害命之事层出不穷。要将敝人所藏彻底了解,去芜存菁,重新整理付梓,方能真正利医利民,但以在下个人之力,谈何容易?”
这时三人已走到寺门前,寺中两个青年和尚出来迎接方丈。道衍道:“胡相公今夜就睡在方丈室隔壁的客房,你们先去准备热水及晚斋吧。”镜明告了罪也回入自己的禅房。道衍引导胡濙到了客房外,道:“胡相公梳洗完毕,便来方丈室共进晚膳。”胡濙谢过。
道衍的方丈室布置得与一般和尚的禅房颇不一样,除了供佛桌上烧一炷檀香,另有一张长条木桌和十来个木凳,四壁则全是书册,其中佛、道、儒、杂学之书籍间杂并列。长桌上放着的不是《金刚经》,而是一部《资治通监》,最奇特处,是长桌后方唯一的一块白壁上挂着一幅地图,绘了辽东、漠北、中原、江南、百越……
小沙弥奉上苦茶,道衍和尚与胡濙喝了一盅,只觉口舌之间一股暖气直通脾胃,通体舒畅。道衍和尚道:“这茶是燕王府所赐,据说是元朝皇帝内宫中的珍品。”胡濙道:“此茶味先苦后甘,确有强胃健脾的功效。”他精研医药,自己也常亲嚐,以身体会草本药物对生理的影响,是以一杯苦茶下肚,便知此茶的功效。
道衍道:“明日贫僧要进王府去,向燕王报告南行所见,顺便引胡相公晋见。燕王最是爱才,见着胡相公这等人才,怕要不放你走了。”胡濙谦道:“胡某一介书生,燕王如何看得上眼。”
他对这位行思奇特的和尚感到十分好奇,忍不住问道:“大师精研释道儒各家学说,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当今天下大势有何看法?”
道衍和尚起身在案上香炉中添了一炷香,对佛像拜了三拜,然后回到凳上坐下,缓缓地道:“故元一代源自于漠北,当年蒙古帝国统一漠北后,灭金、灭西夏,三次西征占地万里,灭南宋而建元朝。蒙古帝国之强大史无前例,蒙古军队天下无敌,何以不满百年即被我洪武皇帝推翻,赶出中土?此乃因为蒙古有武无文,其征服中土之初所仗者力之强也,及其入主中土数十年后,尚武之气逐渐销蚀,文功又不足,何能长期徒以暴力镇压而治天下?是以群雄并起,有如暴秦失鹿而天下英雄共逐之……”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当年蒙古人由北而下建立元朝,我洪武皇帝则由南而上赶走蒙古人,南京遂成为大明治天下之核心,这原是地理形势必然的结果。然而依贫僧看来,我大明必须以北平为治国之中心,方能国祚绵延,长保社稷。”
胡濙听得一惊,心想:“这话若在南京公开讲,足以致祸。”他一面望着长桌后面的大地图,一面应道:“愿闻其详。”那幅大地图上除山川地名外,尚有许多不明其意的符号,大多集中在辽东及中原地区,尤其是北平到南京之间的幅员,更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地名、人名及符号,显然道衍和尚花了许多工夫研究南、北两都之间的地理形势及人事。
道衍和尚毫无顾忌地接着道:“这道理其实简单。北元虽败,蒙古残部军力尚存,北疆有鞑靼、瓦剌虎视眈眈,东北有女真,西北有畏吾儿,此皆为突厥一脉,均曾与华夏为敌,我大明如不能将北疆之防做为首要大政,则江山难保长久;而以北防为首要之大政,莫过于定都于北,此其一。其次,综观我华夏千年历史,建都于江南之朝代皆属羸弱短命者,南京世称有金陵王气,然自三国东吴以下,六朝金粉皆消失在秦淮波光桨声之中;而历数汉唐开国盛世,则皆建都于北方,不仅力保北疆西域,且能以中原恢弘之气扬我国威。我朝洪武帝雄才大略,虽因其建国过程由南伐北,故而建都于南京,然依贫道观天地之象,察宇宙之奥所得,则大明必将重建北平为帝都,而留南京为副都,则天下南北共治,北主南辅,大明江山可保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