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中国古代历史文章 >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下(第1页)

朵颜三卫 奴儿干都司 下(第1页)

摩崖石刻

明朝两摩崖文字碑,位于吉林省吉林市东南9公里郊区江南乡阿什村的松花江北岸山上,记述了明朝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大明军队至此造船运粮和两修龙王庙之事。这就是古称“船厂”的由来。吉林省吉林市因鸡林而得名,是吉林省原省会,因明清沿江建有吉林船厂城,故吉林市又被称为“船厂”、“江城”阿什哈达摩崖为明代两摩崖文字碑,第一碑刻于断崖绝壁中部较为突出的长方形青灰色花岗岩石之上,坐北朝南,其下临江,距水面高约10米。此碑通高135厘米,宽70厘米,刻字3行,虽经数百年风雨剥蚀,字迹仍清晰可辨。第二碑位于第一碑西30米处,坐东向西。由于3次兴罢役的时间恰与钦差内官亦失哈等巡视奴儿干"宣谕抚慰"的年份相合说明吉林造船基地是连结北京京师、辽东都司与奴儿干都司的纽带,由于当地气候寒冷,不产粮食,居民主要以捕鱼打猎为生。而明朝东北驻军所需粮食,全靠辽东和中原地区供给,所以,永乐皇帝朱棣多次派辽东都指挥使刘清来松花江设立船厂领军造船。摩崖文字周围有一上圆下方碑形刻线,碑文记述了明辽东指挥使刘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三次率军至此。第一次时修建龙王庙,第三次兼任造船总兵官又重修龙王庙。《明实录》卷90载:“比进中官亦失哈等,往使奴儿干等处,令都指挥刘清领军队松花江造船运粮。今各官还朝,而军士未还者五百人。”摩崖碑文证明吉林市是明朝造船运粮基地,对经营黑龙江流域和开发东北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驻军在此地屯驻,进一步在控制该区域的管辖。

刘清第一次来松花江督造粮船的第二年,在绝壁上刻下几行字:“甲辰丁卯丑。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大明永乐拾玖年,岁次辛丑正月吉。”此为第一碑。明辽东指挥使刘清于十二年间先后三次率领大明军队官兵来到此处屯驻扎,为此,将过程再次详细记录,便有了石刻第二碑

碑文内容为:“钦委造船总兵官、骠骑将军、辽东都司都指挥使刘清,永乐十八年领军至此,洪熙元年领军至此,宣德七年领军至此。本处设立龙王庙宇,永乐十八年创立,宣德七年重建。宣德七年二月三十日。”

五龙宫

吉林五龙宫,坐落于吉林省吉林市,阿什哈达摩崖石刻碑,古吉林船厂遗址公园。在吉林市东南十五公里处的阿什屯松江北岸朱雀山上。

吉林五龙宫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6年),明代机构吉林省五龙宫。明代洪武年间庄德东征,悉赖水师,借松花江以济,而鸡林(吉林)乃航行之始。后明朝总兵刘清为巩固边防,督师在朱雀山风景区阿什村与孟家村交界处又为扩大船队规模兴工造船。这有力的证明了在明朝期间,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统治和建设发展,吉林人常说:先有船厂后有吉林,就是指此。为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明朝总兵刘清有在此处建设龙王庙。此后在洪熙元年(1425年)、宣德七年(1432年)又两次率军至此修复龙王庙。此龙王庙是中国东北地区最早建造的龙王庙号称关东第一庙。此后,清朝多位皇帝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及大臣和随从曾数次到此参观,并赋诗及字。民国大总统顾问刘鼐霖游历松花江及古船厂遗址时曾题联:“图画本天成,试观四壁云山万家灯;楼台从地起,且喜大江东去爽气西来。”

随着历史沿革龙王庙被毁,现仅存摩崖碑刻记载刘清督师造船和建设龙王庙的情况。天运开泰,惠泽四方。乘吉林改革开放之东风,天促良缘,四众弟子发心重建龙王庙,在其基础上扩大其建设,并改名为“五龙宫”,取五龙捧圣之意。

史料记载

清代《黑龙江通志纲要》载:“黑龙江省金石文字之可考者,有《得胜陀纪功碑》,出肇州沙土中,为金代金石。又奴儿干《永宁寺碑》及《重建永宁寺碑》,为明代所立,今皆沦失。案《魏书》乌洛侯,其国西北有魏先帝旧墟石室,太武帝遣中书侍郎李敞告祭,刻祝文石室之北而还,实为黑龙江石刻见于史传之始,惜今已无可考。又康熙初,墨尔根地方掘井得石,文曰莫来耕,系唐年号。此外惟辽金官印及唐宋古钱数物犹存,其馀残灭者何限。乃至康熙二十八年分界碑,亦复为人迁移,可叹甚矣!近闻大赉新出土有辽匡义军印,当考查保存,并为补入志中。黑省东封,古多争战,实为汉唐来兵力所及。

民族部族

蒙古

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以朵颜元帅府、灰亦儿等处怯怜口千户所、台州等处怯怜口千户所置兀良哈三卫。王系牧场遍及察哈尔、喀尔喀、喀喇沁、科尔沁、嫩科尔沁、郭尔罗斯前旗、郭尔罗斯后旗等处。

汉人

奴儿干是元代流放地区,元代刑制,凡流放远地的称为流远,除了女真族、高丽族流放湖广以外,大都流放到奴儿干,也有流放云南和海南的,但较少。后因流放奴儿干的人太多,站赤运输负担过重,于是按照罪行,“重者发付奴儿干,轻者于肇州从宜安置,屯种自瞻”,因而“奴儿干出军”和“肇州屯种”,成了罪行轻重的区别。

流放奴儿干的人,有普通刑事犯,政治犯。流放奴儿干的普通刑事犯多数是汉人,汉人的习俗也广泛留在奴儿干。东北各少数族原是萨满教传布区域,在元末明初奴儿干出现了佛教的观音堂为汉俗遗留的证明。

女真

建州女真,女真族三大部之一,分布于今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名称来源于其初迁到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明初,女真族被分称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东海女真三部分,建州女真分布在牡丹江、绥芬河及长白山一带,海西女真分布在松花江流域,东海女真分布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等地。

到嘉靖年间(1522—1566),分散聚居于辽东的东北边:建州女真分布在抚顺关以东,海西女真散居于开原以北。明朝在他们新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州左卫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委任各部首领。

元朝末年到明朝初年,居住在今黑龙江依兰县一带的胡里改(火儿阿)、斡朵怜(怜一作里,又作吾都里)两个万户府的女真人,由于受到黑龙江中下游“野人”南下侵袭和元朝残余势力的骚扰,分别在首领阿哈出[12],(明赐姓名李思诚),等率领下,沿今牡丹江向南迁移。胡里改万户府的女真人,先移至黑龙江省宁安县,再东行,越过今老爷岭和穆棱河,进入绥芬河流域,遂定居这一地区。绥芬河下游之双城子(今乌苏里斯克)一带为渤海率宾府建州故地,1403年(永乐元年)胡里改部酋长阿哈出朝明,明廷以其所部置卫,袭建州故名,故命为建州卫,建州女真之名始于此。

斡朵里部南徙,初与胡里改部走着同一路线,在1372年(洪武五年)以前,已进入图们江流域,几经变徙,约在14世纪末至15世纪初,大多集结到以阿木河(又作斡木河、吾音会,今朝鲜会宁)为中心的图们江东西一带。1406年初(永乐四年),因阿哈出推荐,明朝任命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孟特穆)为建州卫指挥使。这样,胡里改和斡朵里两部同居在明朝建州卫管辖下。此后,猛哥帖木儿成为明廷驻守边关的官吏,猛哥帖木儿位高权重,且家族强盛、人口众多,女真各部纷纷前来归附。

1411年(永乐九年)正月,猛哥帖木儿率族西迁,迁徙至开元路属地凤州(今吉林梅河口山城镇北山城)余下地方居住。1412年(永乐十年)明朝在凤州增设建州左卫,任命猛哥帖木儿为建州左卫指挥。此后猛哥帖木儿部在凤州居住了约十三年,使建州女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与中原文化接触,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建州女真部不断引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使生产力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经济逐渐发展,女真社会逐步稳定下来,呈现出一派繁荣的景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