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潺湲倾诉着远逝的春秋风雨,险巍的青山屹立着千年雄关,幽深的古道、恬静的沉潭、醉美的风景……
又一次在思忆中,我漫步在山水关的青石古道上,深秋的红叶在金阳下飘舞,染红了我少时那一张稚嫩的脸……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又萦绕在心头——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8
山水关原为山石垒砌,正门为石条构成,门高一丈八尺,阔一丈六尺,一根长约六米条石横跨关门上为门楣,上面镌刻着隶书“山水关”三个大字,遒劲有力。门洞深两丈余,上边三块大石板盖顶,整座关门无片砖寸木,均为石质,且石榫相扣,滴雨不漏,技艺精湛,令人惊叹!
相传书法家蔡邕,董卓怜爱其才,官拜中侍郎,诛杀董卓后,王允将其下狱。《后汉书》载其亡于狱中,时年六十一岁。
其实曹操当时与邕为挚友,听说邕下狱,便买通狱卒偷梁换柱,将其救出,送至今山水关蔡潭一带隐居,逸享晚年。
后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山水关至木陵关一带成为魏吴边塞之地。
赤壁之战兵败后操携十三骑逃至山水关处养伤(后山水关南易名为曹康坳)。见此处为商旅通行要道,便重新建关立卡,传蔡邕书写关名。
蔡邕属儒家,忠孝俱名,操赤壁战前错杀了蔡瑁兄弟俩,其又斩杀孔融立威。邕感恩与操相救之情,忌操斩杀蔡瑁兄弟之恨。不好推诿,当时文姬于膝下,邕直言于女儿:“此乃奸雄也!吾不想为曹操而书。”私下将此事嘱托文姬。
而文姬当时书法平平,邕便命人搬来十八口大缸,磨墨装满,令文姬用笔醮墨练字,墨用完字即练成。
然十八缸墨练习完成之后,文姬的字仍然是形似而神不韵,达不到一种形神俱美的境界。邕在一旁观练心有不忍,便提笔写下山水关三字,当写到“关”时,只写了一个“门″字,想起自己不为曹操书写的誓诺,便放下了笔。而文姬见状,便补写了门内的“关”字,仍是形到而韵不达,不及蔡邕那种神韵、那种飘逸绚彩的境界。
山水关三字悬挂关口上之后,过往行人经过此处,远远看见的是“山水门″,而近观便是“山水关”了。
蔡文姬(名琰(173——?字昭姬,晋因避忌司马昭,更字文姬),那一年,其三十六岁。
唐李白仙游至此地,又见小河旁有位妇人在修磨农具,若有所悟地拂袖长叹——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明未清初,李自成与张献忠的起义军九进此地(属光州),山水关建筑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关门保留了下来。唯见藤蔓缠绕,深壑沉潭,雄关漫道,古木参天,梵音萦绕,巍然壮观。
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在武汉北线保卫战中,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彻底摧毁了千余年金泉(大岭)山下曹康坳侧的金泉寺,与那巍巍矗立的雄关。
当年爷爷讲这个故事时,我还是懵懂童年,四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时间的变迁,“山水关”的风景,烙印在萦绕的梦里;神韵的“山水关”三个字,镌刻在了心底……
39
悠悠淠水东流去,不见当年古道殇。风蚀雄关言历史,金泉涌堰傲残阳。
那个腊日雪后的午后,我与旧时工友火炉旁侃谈家乡山水(土门)关的秀丽风光与千年传承历史时,其老父亲讲述了山水关糟糠坳的由来……
西汉未期,公元8年王莽改制后,天下乱,布衣刘秀在南阳郡起兵,首次遭到了王莽政权的围剿而溃败,携随从数骑逃至山水关处,因随从中有一位知己宋弘受伤,留养于山水关处村庄北面一名姓郑的农户家中。
郑原是蔡族女婿,地位低下。蔡族在此处是大户,因饱受蔡氏欺侮,而少于蔡族人走动。郑家有女,生得异常美貌,不忍嫁入蔡氏一族,机缘巧合,此时正遇照顾宋弘时日久生情,喜结良缘。
后刘秀建东汉,称光武帝。宋弘亦官居大司马。因光武帝姐夫意外死亡,其姐相中了宋弘,光武帝在说媒时被宋弘一句千古谚语回拒——
“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
“娶妻当娶阴丽华”的光武帝深明大义,被宋弘回绝后淡然一笑。此后佳话传至现今的山水关,因地理位置而得名——
糟糠坳!
也有民间讲述此处是后来唱戏《铡美案》中的一处地名。
只因陈世美差人送走了秦香莲,从开封一路南下,经汉潢古道至汉口乘船回湖北均州,又怕事情败露,公主知晓后皇家治罪,思量再三,便派韩琦追杀。
刚好秦香莲母子过山水关,来到败落的金泉(回龙)寺过夜,被韩琦赶上,因义士不忍下手杀陈世美舍弃的糟糠之妻,又无法回去复命,自刎于此地。
当地居民得知故事原委,亦取名此地糟糠坳。
后来一代代传下来,叫得顺口的原故吧?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祝福的美好愿望吧?逐渐改叫地名为曹康坳。
也有民间传说三国时期,曹操败于赤壁之战之后,残兵败将十三骑被关云长从华容道放归,由黄州逃至山水关,此地那时已经是魏国边塞驻军之地,因曹操受伤,在此养息数日,康复后才北上洛阳,后亦名为曹康坳。
据民间传言,曹操自始深爱蔡文姬,在山水关养伤期间,也是由蔡文姬照料。
坐在山水关的雷打石上,金泉山与曹康坳秀丽的风光历历在目。河风随波吟啸,仿佛也在倾述着历史的过往与沧桑……
多年以后,我仔细地查阅了历史、地理及民间传说相比对,又多次探寻了山水关与虎头关。
目前所说的山水关位置,处彭家寨西南,而史书记载左金泉山(寺),右曹康(糟糠)坳。两山夹一河地名民间有诸多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