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历史 袁 > 第7部分(第1页)

第7部分(第1页)

'3'【《海防纂要》针路中的钓鱼诸屿,福州往大琉球针:

东沙开船,用单辰十更取鸡笼山,北边过;见梅花瓶屿并棉花屿、彭家山,乙卯并单卯十更取钓鱼屿,北边过,前面是黄麻屿,单卯四更取黄尾屿,北边过;甲寅一更取赤尾屿,乙卯六更取姑美山,北边过;仔细用单卯取马奇山,北边过;甲卯并单寅收入琉球港。】

'4'【《三朝辽事实录》“明王在晋撰。十七巷,首卷《总略》一卷。崇祯十一年(1638)成书。首卷《总略》,概述辽东分野、沿革、战略地位、边防及朵颜、海西、建州势态,正文十七卷叙列万历四十六年(1618)到四月天启七年(1627)的辽东战事。依年按目,历叙战守梗概、兵饷要务、将土怯弱、官僚相讦情况,引录大臣奏议,多它书所未备,为研究明清战争的重要史籍。有崇祯刻本,清乾隆时被禁,1930年江苏省立国学图书馆据私藏本影印”转自百度百科编辑者:商羊舞】

第六章  明朝患上了心脏病

明末,

辽东,战局急转直下。

数次征讨皆告失利,萨尔浒、沈阳、辽阳、广宁,一次次的失利,一个个重镇的接连丢失。

萨尔浒之役中明朝举兵十万,结果是失利。

沈阳、辽阳之战中袁应泰和张铨曾议兵十八万,结果又是失利。

广宁之战中熊廷弼、王化贞所部共十五万人,结果还是失利。

以上资料显示,明朝在与后金作战的三次失利中,所动用的兵力数分别为——10万、18万、15万,以这样的数字来看,要彻底消灭后金,聚兵十几万肯定是搞不定的,要想解决问题必然的选择就是增兵,要增兵就必须得加饷,这是很现实的问题,而如果朝廷一时不能开出足够多的饷,那眼下就得缓一缓。

王在晋作为总理户、兵、工三部的署部侍郎曾经测算过,如果要议兵三十万,那朝廷得拿出一两千万的银子来凑饷,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在当时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的。

另外,王同学也一直认为,财政问题才是朝廷的心腹大患,这比后金作乱还更可怕,所以他一担任辽东经略,目标不再是费更多的银子去灭了后金(反正当了裤子也凑不齐),他目标是要避免辽东问题成为尾大不掉之患,从而引发朝廷的心脏病。

王在晋题:“年来辽左兴供繁浩,甚以川酋造孽……臣亦当量力而进,不至束手无措,庶免尾大不掉之患矣。”'1'

基于这种判断,王同学经略辽东的策略是尽量节约用度,凭险固守,每年以最小的消耗来稳定局势。他首先要确保的是,大明王朝不会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其次才是等待条件成熟后将努尔哈赤一举歼灭。

其实,关乎大明王朝生死存亡的时刻亦然来临,而明王朝存亡的关键,不是后金有多强,反倒是明王朝自身有多虚弱。

不过,以孙阁老、袁县令为代表的一帮人,对于朝廷的财政问题是浑然不觉,根本不知有所谓“量力而行”、“尾大不掉”这些概念,他们满脑子想的是如何大肆增兵添饷、怎么扩大政绩工程、妄想只要能拥兵十几万,似乎就能解决辽东问题了,所以他们跟王在晋是谈不拢的。

孙阁老的策略是力求速战、大举进攻,但实际上没什么希望,杨镐所部是10万人,袁应泰、张铨议兵18万,熊廷弼、王化贞手下有15万兵马,可三次大战均告失败,而孙老师的队伍虽说一度领饷的人有14万,但他自己后来清汰下来,却只有11万,就力量而言不见得比有前三次强,所以也就谈不上有必胜的把握,而后来的“柳河之败”更是证实了孙老师的队伍还不如杨镐、袁应泰、王化贞的手下。

至于袁县令所提的什么“凭坚城,用大炮”就更为可笑了,因为修城必须先立营,而立营的根本还是战斗力,如果战斗力都能在辽东随处立营了,那又何必修城呢?不如灭了后金算了……反之,不能在战场上消灭后金,也就无法去后金所占领的地区立营,在这种前提下,修那么多城,架那么多炮,不过是占一些人家不要的地盘,纯属白费银子,所以袁同学想凭坚城、大炮而“五年复辽”完全是异想天开。

当然,后来袁县令自己改口了,说他七拼八凑一支队伍就足够消灭后金了(已足平奴),这支队伍由东江镇凑2万(为奇,打游击),蓟镇凑万(为援,守碉堡),辽东镇全算上一共12万人(为正,去进剿)'2',可还没等他把队伍拉出去,后金却已经打到京城了,这就是著名的“五年平辽;平到京城”。

后金一打到京城袁督师就挂了(不是阵亡,而是被刮),没能实现他带12万人去剿灭后金的宏愿,为此还有人深感遗憾,意思是如果袁督师把队伍拉出去了,那历史或许就能改变。不过,这个构想其实是实现了的,后来洪大人就凑了13万人去和后金决战于锦州,结果如何大家都很清楚,在此就不赘述了,总之血的教训告诉我们,十几万的兵力是解决不了后金的,只可惜孙老师并没有搞清楚这个问题。

孙老师是因为掐架而突然插手辽东的,所以对困难明显有估计不足,可谓没有先见之明;同时也并不知道自己的斤两,可谓没有自知之明;一个人若是先见、自知都失明了,那确实就跟睁眼瞎没多少差别了,因此孙老师去辽东,就好比是盲人骑瞎马,摔跟头是迟早的事情,实属无望之灾,而孙阁老赴任以后也果然不负众望,没过多久就把朝廷折腾到了心脏病发作的边缘。

孙阁老是天启二年九月正式接替王经略的,之后不到一年时间,庞大的军费开销就逼得朝廷开始哮喘了,因此天启三年七月,工科给事中方有度上疏'3',痛斥孙阁老“上病国家,下厉人民”的雷人方略。方大人的上疏中,援引了户部侍郎毕自严提供的数据,以阐述辽东巨额军费的危害,这位毕大人是专责督理辽饷的,专业很是对口,所以方大人的奏疏颇具杀伤力。

方大人提到,北方九边重镇(蓟镇、辽东、保定、宣府、大同、山西、延綏、宁夏、甘肃)的“正供”加到一起才340多万,而如今孙老师在山海关一处的10万军队,每年吃喝拉撒就要耗费粮饷400万(其他还不算)。

而这400万还不是全部开销,其余地方如天津、登莱、通州、密云、张家湾、京师、蓟镇、东江等为辽事而增兵加饷的又有120万,两项合计足有520万之巨。

当时因辽事的加派只有485万,面对520万的窟窿,根本不够填,从账面上看,即便全都投进去,也还尚有35万的缺口,然而实际的缺口却不止35万。

因为各地有留用和减免,所以加派的485万其实是收不齐的,因此缺口实际上还要大一些,若再加上辽东旧饷52万,那缺口将总计达到162万,而为了弥补这个缺口,又必须再民间加派,于是民间的负担又将增加三分之一(485万的)。

倘若各地再有减免和留用,那又是新的缺口,有缺口就又需要继续加派……方大人指出像这样加派、加派、再加派的,谁受得了啊,若是年复一年的加派下去,那必然会出大问题(比如高迎祥、张献忠、李自成),到时候就算后金安坐于关外,保证不向关内发一箭,大明王朝也会灭亡的(不幸被言中)!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