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历史 袁 > 第14部分(第2页)

第14部分(第2页)

'6'【《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六“宁远理刑同知程继偀奏称:辽广继沦奴逞四载,而袭耀州者实挑之,袭耀亦非失计也,失在以全军为掩耳之计,而盗强敌之铃耳。然济河者没矣,未济之旅一奔数百里”】

'7'【《崇祯长编》卷十三兵部尚书王在晋言:“……功既无成,财复大匱,柳河之败止存兵五万八千,即如中辅疏以十二万,此六萬二千之兵归于何有?非失机陷阵,則虚藉掛粮,世龙百喙何能自觧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六章 急于求成惹的祸

当时,因为有情报说,后金四王子在耀州,所带的兵马还不到三百人,而那里的难民捎信来称,如果明军攻打耀州,他们就立即杀了后金四王子,并投奔明朝。这样的信息对于马世龙来讲,那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于是他便派了鲁之甲、李承先二将率领前锋营,渡三岔河去偷袭耀州,自己带着大队随后,而为了渡三岔河,所以他调遣觉华的水师游击金冠以舟船来接应。

李、鲁二将从右屯出发很快到了三岔河,但觉华岛的水师却迟迟没有到,于是李、鲁二人找来渔船渡河,来来去去的折腾了四昼夜,结果暴露了行踪,让后金有了准备,所以一过河即中了埋伏,一败涂地,鲁之甲、李承先二将战死,随二将先过河的士卒也全军覆没。'1'

就过程而言,整个行动中貌似是金冠的责任,因为他的水师迟迟没有来接应,所以导致了李、鲁二人只能找渔船渡河,不过王同学指出,金冠的责任不大,而罪在马世龙这个旱鸭子。

王同学是打倭寇出身的,之后管过漕运,再后来又担任过登莱巡抚,负责海防,所以他对水师是非常了解的,因此他知道,帆船在海上须借助风力,如果运气不好,没风,那一定会耽误时日,所以水师是不能约定死日期的,这是个常识,可是马世龙作为总兵,却不知道,他让水陆两军在二十七日会合,协同进攻,这本身就是低级错误'2'。

其实,如果孙老师、马总兵不急于求成而下死命令,必须克日渡河;或者马总兵不约定死水陆两军会合日子,那都不会导致李、鲁二人撑着渔船渡河去送死,所以柳河之败中,前锋营全军覆没的主要责任,应归咎于孙老师和马大帅。

不过,最让王同学愤慨的是孙老师、马大帅在汇报情况的时候,谎称李、鲁二人是“巡河哨败”'3''4',这是个典型的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说辞。因为“巡河”是个例行的公干,并非精心策划的“进攻”,所以就不存在领导责任了,而“哨”是代表在敌占区行动,即便败了也是基层指挥员背黑锅,和孙大人、马总兵自然是无关了,而背黑锅的李、鲁二将已经战死,那么追究多半会改成追悼,所以事情也就到此完结了。

王同学久在军旅,自然深知这些逃避责任的套路,所以他非常愤慨,他指出这不是什么“巡河”,是一场进攻,而耀州又不是后金的重镇,即便是打下来也不能算有什么功劳,何况你孙老师还败得如此之惨,已经够丢人了,再搞这种欺罔,性质就更恶劣了'5',实在让人不能忍。

至此,柳河之败的全过程已经呈现出来。其中,前锋因何被全歼,后队如何大溃散,孙大人、马总兵的责任怎样认定,兵败后怎么遮掩等等情节都清晰明了,此刻我们再回头去看看,之前阎会长提到的孙老师“自辩”的问题:

“九月,发生马世龙柳河之败……言官交章劾奏,抨劾马世龙,并及孙承宗,参劾章疏,达数十道,圣旨严厉切责,令其戴罪图功,承宗气极,连上二疏,进行自辩,并请罢官。魏忠贤拟由阉党高第代为辽东经略。十月,孙承宗不安其位而去,告老还乡。”'6'

阎会长的大意是,在马大帅柳河失利之后,言官才群起弹劾,并波及到孙老师,于是孙老师很生气,后果很严重,自辩不成便撂挑子了,好像是孙老师被冤枉了一样。不过,在知道了柳河之败的前因后果以后,这种说辞就不攻自破了,孙、马二人因兵败而遭弹劾是理所当然的,而孙老师若还要生气并自辩,那他老人家的脸皮,恐怕要比八里铺重城还厚了。

另外,阎会长只强调马大帅兵败之后遭了弹劾,好像他是因为兵败才授人以柄似的,却闭口不提之前弹劾马总兵的人就很多。阎会长这样说,无非是在掩盖马大帅,因遭了无数弹劾之后,情急之下才急于求成、招致惨败的心路历程,所以阎会长的说辞,实质上是在避重就轻的为孙大人和马总兵辩护。

马总兵遭人弹劾的原因是,有人指控他贪污军饷,只不过虽是马大帅遭的弹劾,但责任却不是他一个人的,上至孙老师,下至袁县令,都有干系。

--------------------------------------------------------------------------------

'1'【《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三“辽东总兵马世龙遣副总兵鲁之甲等谋袭锦(耀)州,渡河败殁。先是,降虏生员刘伯镪自虏中归,声言四王子见住锦(耀)。兵不满三百。如我师渡河,辽民即杀四王子,歼其众以归。马世龙信之。遂托言东哨接济难民,调前锋营副总兵鲁之甲,参将李承先领兵渡河。而所调水兵游击金冠等大船不至,济以鱼船,往返不能多载,喧竞于河者四昼夜。奴酋已觉,伏兵掩击,我军败北。二将死焉。”】

'2'【《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按陆兵可以程计,水兵不可以日计,水陆约期于二十七日举事,水兵并无消息。世龙料理如此,焉得不败。”】

'3'【《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大学士孙承宗奏,关外哨探巡河陷没。”】

'4'【《明熹宗实录》卷六十二“癸丑兵部覆枢辅孙承宗哨将巡河汲疏。”】

'5'【《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耀州非奴酋紧要地,胜亦不为功,□大败耶。关内道刘诏查报,鲁之甲原为东哨接渡难民,其欺罔之甚,至此。】

'6'【阎崇年著《明亡清兴六十年》上】

第七章 马大帅为何遭弹劾

因为有了柳河之败,所以可能有人会以为,马世龙遭弹劾就是因为这场败仗,但其实不然,早在八月柳河之败以前,弹劾马大帅的呼声就已经很高了,甚至可以说,就是因为弹劾他的呼声太高,马大帅才不惜代价的去折腾耀州,从而促成了柳河之败。

那怎样高的呼声才能把马大人逼上梁山呢?据不完全统计,在柳河失事之前的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五个月间,实录上所记载的,针对马大帅以及辽东镇的奏章,竟有32份之多。

这么多份奏章,若是一两个人发的,那纯属个人恩怨,但弹劾马大帅的,却是各个衙门的都有,因为参劾者众多,所以一时间形成了人人喊打的壮观局面,而马总兵此刻也就自然成了只过街老鼠。

那马大人为什么会遭人如此的诟病呢?其根本原因是,他针对廷臣们,发出了挑衅,此举实属勇气可嘉,马大人开罪的那一干仁兄,平日里在皇帝面前,那都是敢呲牙咧嘴,所以马总兵的挑衅一发,当即就成了全?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