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历史 袁 > 第14部分(第1页)

第14部分(第1页)

,且仅有一人高'2'……总之,在传统的兵法战道里,找不出一条足以导致失败的理由,可最后的结果却是惨败——前锋全部被歼,后队惊恐溃散。

由此可见,这孙大人的“兵法”一点都不比他老人家的“谋略”逊色,破坏力之强果然是有目共睹的,一出手就可使人溃不成军、狼狈逃窜,只可惜溃逃的不是后金,反而是孙大人自己的队伍。

严格的说,孙大人和马总兵在柳河之战中,应该是尽心尽力了的,不可能放水,因为当时孙大人想要回家都快想疯了,而马总兵则就快要被参劾的奏章给活埋了,此刻他们二人是已经被逼上了梁山。这时的一场胜利,哪怕是能掩败为功的那种,在他们看来也都是救命稻草了,一旦告捷,届时孙大人就能“早奏成功”的回归故里,而马总兵则可以避免被弹劾的奏章给压死。因此孙、马二人都极为重视的这次出击,亲在一线督阵,浑身的解数都使出来了,值钱的家当都也拼出来了,完全是一副豁出去的架势。

照理说孙阁老、马大帅在情急之下,派重兵偷袭一座残破的小城,不仅不能也不应该失手,可最终结果却让孙、马二人出奇的沮丧,这确实一度让我等草根百思不得其解。不过,王同学却一眼就看出了问题所在,他从一个细节入手,三言两语的就点出了柳河之败的症结所在。

--------------------------------------------------------------------------------

'1'【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大同的孙老师没有实践经验,也无法上阵杀敌。然而一件事情的发生足以证实,他已经懂得了战争……大同巡抚运气不好,偏赶上了。有一次工资发得迟了点,当兵的不干,加上有人挑拨,于是大兵们二话不说,操刀就奔他家去了……关键时刻,他的家庭教师孙承宗先生出马了。孙老师倒也没说啥,看着面前怒气冲冲,刀光闪闪的壮丽景象,他只是平静的说:‘银饷非常充足,请大家逐个去外面领取,如有冒领者,格杀勿论。’士兵一哄而散。把复杂的问题弄简单,是一个优秀将领的基本素质。”】

'2'【《满文老档》第六十五册天命十年四月至八月“八月间,宁远、山海关之军来取河东之耀州城,彼军皆败,或落水而死,或被杀。其时因耀州之城残破,正在修葺,方一人高。】 。 想看书来

第五章 群体事件背后的玄机

王同学发现就在孙、马二人八月攻击耀州的前夕(七月间),在山海、宁远、松山等处,相继发生了士兵因为讨薪而闹出的群体事件(俗称哗变),负责关外、关内的道臣纷纷告急,情形十分严重。

关外的道臣是袁县令,此时他任宁前道,驻扎在宁远,他这里的情形最为严重,讨薪的士兵殴打将官不说,甚至还搞出了人命,可最终却不过是为了点马料银子(貌似对动物很有爱心)。袁县令哪见过这等阵势,急忙专门上疏陈情,说不知道这帮人是怎么了,非说马料银子少给了,还称三个月没领饷,跟打了鸡血一样的就把我给围了,好像我真饿了他们饭一样(川广兵绕宁前道号矣),我可先要把话说清楚,军饷是如数发了的,责任可不在我'1'。而关内道刘诏也报告,说士兵们因为索饷,不仅抢了将官的行李,还连人都一起绑了,实在是乱套了,请赶快发饷'2'。

依照之前当年明月的叙述,处置这类讨薪事件,那可是孙大人的老本行了,他老人家在“大同军校”的毕业论文,题目就是“妥善处置讨薪群体事件”,而当年明月对孙老师的当时的表现更是推崇备至,大赞曰:

“孙承宗的镇定、从容、无畏表明,他有能力,用最适合的方法,处理最纷乱的局势,应对最凶恶的敌人。

大同,在长达五年的时间里,孙承宗看到了战争,理解了战争,懂得了战争,并最终掌握了战争。他的掌握,来自他的天赋、理论以及每一次感悟。”'3'

如今,孙阁老面对各处营盘纷纷哗变的严峻形势(纷乱的局势),在穷凶极恶的索饷乱兵逼迫之下(凶恶的敌人),又故技重施了,马上恳请朝廷发饷'4',他大概以为这种讨薪的群体事件,也没啥稀奇的,最适合的方法,就是无非是撒些银子便能了事,好比当年在大同一样。

或许,孙阁老此时拿出的“最适合的方法”,也就是当年明月所谓的镇定、从容、无畏、能力、天赋,以及感悟的结果吧。不过,后来的事实证明,没有上过正规军校,又缺乏经验与常识的孙老师,确实堪称“书生未闻军旅”几个字。

军旅经验丰富的王同学,对此的解读就完全不一样。他说,如果是缺了三个月的粮饷,那可是要饿死人的;若只是缺三分马料,最多有马匹倒毙;而这些马是国有资产,又不是士兵的家产,他们不可能闹腾得这么厉害,唯一的解释就是因为你孙阁老急于要进兵,而这些士卒又不想打仗,所以他们就谎称缺饷,妄图在逃散之前敲诈一笔,因此才会爆发了如此大范围的群体讨薪事件,这种情形只能说明一件事情,那就是开战必败,因为你是士兵都在打逃散的主意'5'。(这样的部队拉上去打,能不败吗?)

可惜,孙老师在大同,只是看到了战争,却并没有能理解战争,更没能懂得战争,当然也就谈不上掌握战争了,而他也没有什么天赋或理论,他缺乏常识,又没有经验,因此柳河之战的败局早已注定。

实际情况果然跟王同学分析得一样,当时在宁远的有一位“理刑同知”叫程继偀,后来在宁远大战中也露了脸的,他在一篇关于柳河之败的奏疏中,提到当年溃败的情形,曰:

“然济河者没矣,未济之旅一奔数百里”'6'

这一句总结经典的概括了柳河之败,其中“未济之旅一奔数百里”是在说孙老师没有过河的后队大军(未济之旅),在过了河的前锋营被全歼之后,便开始了集体跑路,而且还“一奔数百里”,后来回家一点数,原来十二万人,如今只剩下五万八,逃散了六万多人,可见溃散情况是比较严重的,所以直到崇祯朝,王同学还在追问孙老师,您老那六万多人,上哪儿遛弯去了?是全部阵亡了呢,还是您老和马世龙吃了空饷,全都是虚名挂籍的,根本就没有存在过啊?'7'(问得够狠,怎么答都是死)

不过,王同学对柳河之败的点评并未结束,在刚才那位“同知”的概括中,还有一句提到“济河者没”,这是在说过了河的前锋营被全歼,对于这个失误,王同学也作了分析,结论是孙、马二人得要负领导责任,并且是主要责任。

--------------------------------------------------------------------------------

'1'【《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户部主事扬呈秀揭:据宁前道报,川湖兵以索饷杀人,殴将结队不散,盖因马乾二三分之短少,概称三月无饷,非职全未给与也。若不预呈或疑职不速发,取祸非轻,不得不一言以明之。”】

'2'【《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关内道刘诏报,樊副将受兵凌辱,行李尽抢,将官周镇、盛忠亦被挫辱,乞将见在银粮速为给发。”】

'3'【当年明月著《明朝那些事儿》六】

'4'【《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大学士孙承宗题:“川湖兵极难约束,四月中有前屯□武营之纷噪。七月以来宁远游击徐琏报称,所统川广兵绕宁前道号矣。松山参将樊应龙报称,宁武营所统南兵闭门矣。又报,乔桓所统武中营系去年招募,三月抵关,迄今未领一钱,众心彷徨,仍作偶语,乞念危边将饷银立赐发给,庶人心可按。臣卧病右屯,谨力疾以请。”】

'5'【《三朝辽事实录》卷十四王在晋按:军中缺粮则兵饿死,缺马乾则马倒死,止缺马乾三分,兵何以噪。盖枢辅急欲进兵,兵畏出征,籍口索饷,为逃散计而以为军饥鼓噪。则近于欺矣。甚矣,边兵之难御,而枢辅之不度时审势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