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活出自己作文600字 > 第6部分(第2页)

第6部分(第2页)

有许多人认为他们因违背神的旨意,所以会吃了那颗禁果,带着原罪继续繁衍生命。可是,我在《圣经》的《创世记》里却看到另一层更深的寓意,那就是人类之所以会受苦,是因为那个果子带来了所谓的聪明才智,而人类受苦和烦恼的根源,则来自于我们的好坏对错、是非善恶的观念。

在中国也有一个很古老的传说。有一个名叫李耳的人,一出生便很老很老,后来有人称他为“老子”。老子一辈子生活在自然当中,是个平凡又不起眼的人,据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岁。有一天当他出关,正要走出关口时,被守卫认出,他就是那位最有智慧的老子,于是希望他能留下一些话。

老子向来执著“道可道,非常道”,他一直认为“道”是不可说的,世界的真相只要一说出来,便失去了它真实的面貌。可是,最后这位守卫的诚心打动了他,所以他便留下了五千个字,这也就是后来著名的《道德经》的来源。

在《道德经》里有一句话,那就是“大道废,有仁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一生都在追寻回到子宫里的感觉,因为在那个地方,我们不需要呼吸、不需要做任何努力就能从母亲那里得到生命的资源而存在,并且获得满足。

当我们存在于母亲子宫内时,丝毫没有“我”的感觉和意识。我们和整个宇宙融合在一起,和外界也没有分界线,是那么自然、简单地存在着。然而当离开母体的那一刹那,我们却立刻有了“存在”的意识,五官开始发挥功能,开始与外面的世界接触。每一个接触、每一个讯息使我们开始有了感觉,感觉到自己和这世界是分开的,而且认为“我是个单独的个体”。这时,“我”和“存在”两个名词便进入了意识层面,分别心、差异心、我执也在这一刹那在这个意识里开始萌芽。从此,我们离开了天堂,来到人间受苦。

不论是基督教里所谓的“原罪”,或是老子所说的“大道废,有仁义”,甚至佛陀所提到的“我执”、“分别心”、“差异心”,以及心理学上的“意识”、“存在”和“我”等等,都是相同的。意识是如此宽广,它和宇宙一样无垠。通过五感,我们的意识也不停地滋长、扩散着。大量的意识逐渐累积,有些在日后甚至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或者无意识之中。

每一个人在这世上都经历到他独特不同的经验,就如同在这世上没有两朵完全相同的花、没有两个相同纹路的贝壳、没有两个人的指纹是相同的一样,我们每个人学会了不同的仁义礼智,不同的是非善恶,于是烦恼和痛苦的根源开始了,就像是《创世记》中所言,我们开始了受苦的一生。

原罪(2)

当我们和身边的人相处时,如果对方所学得的仁义礼智和我们相同,我们和他就能相处愉快,成为朋友,相知相惜;然而换言之,当我们所学的观念和对方完全不同时,由于我们无法抛开对“我”的执著,于是,我们会试着想去改变环境或改变他人,让心中的“我”感到舒服些。可是,有时候他人是无法改变的,所以,我们只得开始受苦,和环境、他人之间也开始有了许多冲突与对立。

在自己的内在深处,我们另外又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是非对错的选择。“我”应该怎样做才是对的、好的;我必须是什么样的人才是好的、是对的;除非不去觉察,浑浑噩噩过日子,否则当我们意识发挥功能,看到自己所为所行,和生命深处的“我执”不同时,便开始自责。

至此,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难道一个人懂得是非善恶、好坏对错是不对的吗?我也曾经一直依存在好坏对错、是非善恶里;我也曾经非常害怕脱离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自己”;我担忧如果人类的生活没有一个准绳,那么世界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我曾经非常不相信人性是善良的,也曾以为人性是需要被许多教条规范,人们才能活得相安无事,否则天下就要大乱。因为当我们真的静下心来,好好地看这世界的真相时,我们将会发现,和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那些生命相比,自认为文明的人类竟是最残忍的。人称万兽之王的狮子,看来兽性极强,极为残暴,但它除非饥饿至极,否则绝不会残害同类。但是人呢?天下大概只有人类不是为了自己需要,有时甚至只为想法理念的不同,或是享乐而去杀害其他生物或同类。可是,就因此而认定人性的丑陋吗?不!相反地,我坚信人类的本质是神性的,是佛性的,是充满着慈悲与善良的。

然而,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那就是所谓的“原罪”。我们每一个人在不同的背景下成长,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观念,而人类最悲惨的一点就是,我们总是害怕离开自己的“我执”,因为我们将自己的存在依附在这个“我执”之上。所以,当面临要抛弃“我执”时,心中自然会产生某种恐惧,且更进一步希望能巩固那个“我执”,给予自己肯定的感觉。就因为这样,在人与人接触时,我们很难抛开自己的价值观,即使抛开了,也仅限于很浅的层面。大多数时候,要我们抛开“我执”,我们宁可去改变别人,试图去扭转他人的“我执”来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生命的痛苦也就这样开始了。

相信许多已婚的妇女都曾有这样的经验:在踏上红地毯的那一端之后,渐渐地才发现丈夫竟有许多行为实在很难符合自己的观念,于是便想尽一切办法想改变对方。在古代,有“一哭、二闹、三上吊”;在现代,就是用温柔或其他各种技巧,总之,无非就是希望对方做到自己的期望。同样地,在丈夫的心中也有一个完美妻子的模型,而他时时刻刻期待妻子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对父母而言,有个模范孩子的标准;对上司而言,有个模范员工的标准。而这一切一切的标准,我们总是等待着对方来符合,当对方做到时,我们眉开眼笑;倘若对方做不到,则所有的愤怒、埋怨、指责就此聚集,使我们痛苦不堪。

原罪(3)

(部分略……)

。。

真 爱(1)

爱他,如他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

一九九二年,台北市健康幼儿园的孩子出外郊游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整辆车燃烧起来,当场夺去二十几位幼童的生命。一位幼儿园教师林靖娟为了抢救小朋友,因而烧死于车内,牺牲了自己的生命。

当这件惨剧发生时,众人震惊,在电视报道的画面中看见那些幼童的父母因幼儿的夭亡而发出一片号啕。每一位为人父母者皆深爱自己的孩子,在痛失自己的子女之后,那种悲恸、那种眼见自己深爱的人从眼前消失的哀痛,令我心有凄凄而不忍目睹。同时,林靖娟老师的壮举也成了媒体竞相报道的焦点,每个人都被她的英勇行为感动了,事后当地教育系统也举行了对林老师的颂扬和颁奖仪式,甚至决定为她塑立铜像,并将她的事迹收录于教科书中,作为学习的榜样。

可是在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中,有一幅画面也许被众人忽略,然而却深深击中我的心,远远超过那些父母的悲恸和社会上对林靖娟老师的歌功颂德。这幅画面是林靖娟的母亲和她三位姐姐悲恸欲绝的情景,尤其是她母亲所说的话,到现在仍在我心中久久无法忘怀,她说:“女儿,你只有想到那些孩子,你有没有想到我们这些深爱你的亲人?为什么你只有想到他们,没有想到我们呢?”这话深深刺痛我的心。林靖娟的母亲抚养女儿十几年,十月怀胎,三年哺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