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辽军第二次南侵的瓦桥关之战就此结束。
这一仗,辽国先胜后败,通过围攻、吃掉了突围而出的自主将张师以下大部守军,而后更是主动攻击宋军易水南岸大阵,战果不小。
虽然后来被宋军重来之后战败,但总体上来看,辽军是此次战役的胜利方。
这场战役的经过并不复杂,时间短、内容清晰,但有一点却让人极为不解:
那就是宋军的表现太过反常。
前面我们已经有所提及,辽主耶律贤为了准备这场入侵动静很大,宋朝高层早就提前得到了相关情报,并且做出了许多应对:
冬十月戊寅,命莱州刺史杨重进、沂州刺史毛继美率兵屯关南,亳州刺史蔡玉、济州刺史上党陈廷山屯定州,单州刺史卢汉赟屯镇州,备契丹也。
上将巡北边。己丑,诏自京师至雄州,发民除道修顿。
甲午,命马军都指挥使米信、东上合门使郭守赟、弓箭库使李斌、仪鸾副使江钧同护定州屯兵。
十一月癸丑,关南言破契丹万余觽,斩首三千余级。即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
屯驻在易水南岸的宋军,不但数量众多,而且还在探知到辽军的主攻方向后,提前机动部署在了瓦桥关外的易水阵地。这也说明了宋军并不是被辽军打突然袭击,相关准备比较充分。
那为什么这股早就受领了任务的机动作战部队,却在战役中眼睁睁看着瓦桥关被围攻,而且之后既不进攻、也不稳固防御,像个木偶一样的在磨洋工呢?
答案其实能从上述列举的史料里找出来:
第一个:十一月癸丑,关南言破契丹万余觽,斩首三千余级。即以河阳节度使崔彦进为关南兵马都部署。
这说明此前宋军部队虽然集结完毕,但并没有明确指挥隶属关系,我们在瓦桥关之战时也确实没有看到任何一位将领的名字出现。
直到赵光义得知战胜消息后,任命了崔彦进统领关南部队,前线这才就此统一了指挥。
要是这个原因,也可以作为宋军之前表现不堪的解释。
但这还不够,而且最关键的是,赵光义就算再业余,他怎么会不知道任命一个将领总体负责前线战况呢?
就算他忘记了,身边那么多参谋可不会忘记的。
这就引出了第二个答案:
上将巡北边。己丑,诏自京师至雄州,发民除道修顿。
赵光义要亲征!赵光义在确定耶律贤于幽州集结部队要马上亲征后,就也脑子一热决定亲自上场硬碰硬了,并且下达了第一道命令:
整修开封到雄州的道路,为大军开进做准备。
之后再次看见有关赵光义举动的记载就已经到了十一月:
己酉(初十),诏巡北边。
壬子(十三),发京师。
这一下所有的内情就都明了了。
赵光义在决定亲征后,并没有任命前线主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