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希望等自己率军到达前线后,再与辽军决战,所以这期间他给前线各部队下达的命令是守住阵地。
前线各部队知道皇帝要亲征,自己的任务就是等着皇帝来了再受领明确的任务。
所以他们面对“守住阵地”这样一道弹性很大的命令,就自发地开始放羊,只把部队摆在易水南岸不进攻,看着也好像能随时支援近在咫尺的瓦桥关。
耶律贤发现这一情况后,第一时间就直入猛攻瓦桥关。
然而此时的宋军部队因为没有统一指挥,即便是看明白了了辽军对瓦桥关是真打,但也没有任何一支部队愿意过河支援。
大家都在等着别人先上,取得战果了自己部队再冲上去摘桃子。
等经过辽军对瓦桥关两天一夜的猛攻后,宋军感觉再不过河支援,瓦桥关可能要丢,所以才有了那一夜的进击,而这次攻击还是因为统属不力、决心不坚没有取得效果。
等到耶律休哥出马拿下张师所部后,这伙宋军还是麻痹大意,没有做足应对辽军过河突击的准备,所以几天后被耶律休哥的进攻打的损失不小。
之后的事情就如前面所介绍的,大家战败后如梦方醒,才意识到这样子摸鱼是交不了差的,所以自发的重整部队重新进击,并取得战果。
这个时候宋军肯定是已经内部商量出来指挥章程了,才能爆发出集体战斗力。
等赵光义明确了崔彦进为前线总指挥,没多久辽军就撤了,后面就没仗打了。
所以这次瓦桥关战役失败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赵光义。
他因为自己想要亲征决战,所以没有给前线明确作战指挥和具体任务。但是他行动迟缓,整整一个月才动身从开封出发。
而此期间,辽国从耶律贤到耶律休哥,都第一时间敏锐的抓住了这个时间差内宋军“无头无脑”的状态,数次主动出击取得重大战果,甚至差点搞掉宋军前线的大兵团。
如果真是这样,还没等赵光义到了前线,战役就彻底结束了,他还亲征个锤子。
实际上后续发展也差点就按照这个来演变,赵光义出征后,先是收到了前线大败的消息,一听说部队被耶律休哥击溃,当时赵光义就懊恼和恐惧同时袭来,下令停止进军,一度甚至准备退回开封。
没过两天又收到了前线反攻获胜的消息,赵光义这才赶忙任命崔彦进为总指挥,并继续北进。
然后就又是经典的一幕,十一月初九赵光义行进到大名府,听说辽军已经主动撤退,这一瞬间他又从怀疑自己啥也不是要半道撤退的胆小鬼变成了气吞山河万里如虎的赵大帝,竟然决定要趁此机会直接出兵拿下幽州!
对,大家没看错,赵光义就是这么想的,他丝毫不顾及军队上下从思想到军需物资面临由守转攻需要周密准备的实际,脑子一热就又要反推了,甚至想当然的连攻击幽州东西两个方向的主将都认命了。
(刘遇为幽州西路行营壕寨兵马都部署,崔翰为幽州东路行营壕寨兵马都部署)
只不过,这次赵光义没有和之前一样自作主张的傻愣彪,而是让宰相征求翰林学士李昉、扈蒙,在这俩人的极力劝谏下,赵光义才打消出征的念头。
其实这个操作也很懵,这种军国大事不问宰相、枢密和军队上层,竟然是让宰相去问俩翰林学士。
李昉、扈蒙是赵光义比较喜欢的近臣,虽然也曾跟着赵光义出征过北汉,但毕竟不是专业人士。
赵光义问这两个人,只能说明俩问题:
第一,别人都不同意;第二,这俩人作为自己人,如果也不同意那就说明这件事真不能干。
赵光义在退军的同时,任命了曹翰负责整修雄州、霸州城池,并将此二州附近的一些列军寨进行扩建,升格为平荣军、破虏军、乾宁军等,同时开通了雄州至莫州的漕河,加强前线的兵粮投送能力。
本站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