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首楞严王三昧是啥意思 > 第六十六讲(第1页)

第六十六讲(第1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四十七页。壬二,沙陀观色。

我们在学习二十五圆通的时候,主要的观念就是“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方便,就是我们刚开始从相中来观察的时候,这个六根、六尘、六识的相是不一样的。你看每一个人所依止的六根不太一样,有些人耳根很好,有些人眼睛很好,有些人鼻子很好,他所依止的根是不一样。他所受用的六尘也不一样,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也不一样。我们的根跟尘接触以后,产生的心中的感受、产生的想法,这个所谓的心识,也不一样。所以,整个修学过程当中,我想没有一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但是,等到他从相而悟入到法性的时候,是完全一样,因为我们成就圣道一定是要证得诸法的总相。证得实相的时候是完全没有差别,因为那个时候大家是入于一种真实的心性,所谓“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回到一念心性的时候是无差别的。所以,我们整个修学,是从有差别的过程而进入到无差别的心性,是这样子的。

我们看这一科的第二段,“蒙印命名”。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尘色既尽,妙色密圆,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优波尼沙陀过去的修学过程,刚开始佛陀教授他的是观察这个色身。说你现在什么都不要观,就整天注意你的色身就好。那么他从不净观而观到最后,“尘色既尽”,从有相的分别而产生厌离,到最后观察这个色身当体即空、本自不生。那么再进一步,“妙色密圆”。

优波尼沙陀在观察色身的时候,他是两个过程:

第一个,他先观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从表相上的生灭而证得无我。这个都是给我们一个经验,在观照的时候,先从“无我”,然后再回归到“毕竟空”。他从“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就观察到我们的色身,是假借心中的爱取烦恼跟父精母血的结合,而虚妄地生起,最后也是因为因缘的结束而在虚空中消失掉。所以,他看到我们的色身,在生老病死的过程当中体验到“尘色既尽”,一个我空的真理。这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主宰我们的色身,没有主宰性。

接下来,他就进一步地观察“妙色密圆”。“妙色密圆”,蕅益大师的意思就是说,其实这个色身,我们不但是观察它的生灭相,还要进一步观察它的所来之处,说“来无所从,去无所止”——这个色身到底是从什么地方而来,消失了以后又回到什么地方去?

前面的“尘色既尽”,只是从存在的现象观察它的生灭变化,而证得没有一个主宰的自我;而“妙色密圆”,更进一步观察色身最初的根源:你从什么地方来?最后结论是:“性色真空,性空真色。”只就是一念心性,本来具足而循业发现。所以这个地方,他从回光返照、正念真如,探讨这个色尘的本元当中,就悟入了我们众生本具的如来藏妙真如性,所谓“妙色密圆”。所以,“我从色相,得阿罗汉”。这个是从迹门上来说,我刚开始是从色尘的生灭变化证得我空,而证得阿罗汉果。

总结,“结答圆通”。

佛问圆通,如我所证,色因为上。

现在佛陀问我修学圆通的法门,那么正如我自己所修所证,以色尘为所观境,我个人认为是最为殊胜、最为无上。

这个是观整个色尘的过程。

壬三、香严观香

这个地方是讲到香严童子,他观的是香尘。前面两位比丘都是先证得我空,然后再入到二空,最后再回归到一念心性,它有它一定的次第。但是香严童子跟药王、药上就不太一样,他们都是大乘菩萨,就直接地正念真如,直接地返妄归真,没有经过小乘的迹门。我们看经文就清楚。

先看第一段,“静处闻香”。

【图一】

香严童子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我闻如来教我谛观诸有为相。我时辞佛,宴晦清斋,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

这个地方讲到他过去修学圣道的一个因缘。香严因为过去在因地的时候是观察香气而成就圣道,所以叫作香严。“童子”指的是他这个人内心特别的纯洁而无邪,叫童子。他就从座位起来,顶礼佛足而白告佛陀说:“我闻如来”,我曾经听闻如来的教诲,佛陀教我要如实地观察“诸有为相”。说,你要成就圣道,你绝对不能够离开有为的假相。虽然真理不是相状,但是你的过程一定要借假修真。所以佛陀说,你要修学圣道,那么圣道在哪里呢?圣道只就是在你的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的有为诸法当中去观。这是佛陀一个总相的观察,拢总地说明整个有为相状都是我们的所观境。

前面是讲总相,这以下讲到他个人在有为当中所选择的一个别相。

“我时辞佛,宴晦清斋。”我听到佛陀说,原来这个圣道的真理并没有离开有为相,我知道这个道理以后就知道怎么用功了。这个时候我就辞退于佛陀,干什么呢?“宴晦清斋。”“宴”就是安稳的意思。我就找一个地方静坐,叫作“宴”,让这个色身安稳地放下一些尘劳的世务,就静坐下来。这个“晦”指的是处在一个没有吵杂的寂静处所,叫“晦”。“清斋”指的是内心显现出一种清净而无杂念,禅定现前。就在一个寂静的地方安坐,内心屏除一切的杂念。

那么就在这一念寂静的心中,他观到什么事情呢?“见诸比丘烧沉水香,香气寂然来入鼻中。”这个香严童子在寂静的心中突然间有一个所缘境现前,旁边的比丘烧沉水香来供佛。沉水香是一种世间的宝物,烧一小块就能够熏习整个南阎浮提这么大的范围,所以香气能够传播得很远。香严童子在比丘不远的地方安坐的时候,香气就悄悄地……因为它是无形无相,所以说是寂静地、悄悄地飘来香严童子的鼻根,来当作他的所观境。这个是他过去的修学的一个过程。

我们看他遇到这样的香气他应该怎么去面对。看第二段,“即香悟道”。

我观此气非木、非空、非烟、非火,去无所着,来无所从,由是意销,发明无漏。

香严童子是离开了大众,来到一个寂静的茅蓬,在那个地方打坐,禅定的心现前,没有任何杂念。那么突然之间,这个香气悄悄地来到他的鼻根。他这个明了的心跟香气一接触的时候,他突然间生起一个观照,说这个香气你从什么地方而来?他就生起一个回光返照的智慧,来探讨这个香气的根源。说是“非木”,香气不应该说是从沉水木而来,因为你要是不去烧它,它是没有香气的,所以你不能够说它从木头而来。这个香气也“非空”,它也不是从虚空而来,因为虚空常存,而香气不常有,所以它不是从虚空而来。它也不是从烟而来,因为烟所飞的地方很有限,你看香严童子离比丘烧沉水香的地方有一段距离,这个烟根本没有飘过来,但是香气却过来了,所以它也不是从烟而来。它也不是从火而来,因为你用火去烧其他的木头就不会有香气。所以他能够知道,这个香气只就是“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它只是一个因缘的假相。所以我们一定是先看到假相,先看到无我。那么假相当中,我们就看到一个没有实体的东西,一个如梦如幻的香气存在。

那么进一步再观察它的体性,“去无所着,来无所从”。

我们先看“来无所从”。那么这个因缘和合的假相是从什么地方而来?它没有一个来处,所以“来无所从”,这个地方表示它是不生。“去无所着”表示它不灭。那么从不生不灭当中他就能够知道,原来这个香气的假相只就是一念心性的一个循业发现而已。

所以这个时候“由是意销”。既然所缘的香气不可得,那么我能攀缘的心自然也觅之了不可得。因为我们这个能所是互相依靠的,所缘境破了,能缘的心也就不存在了。所以这个时候,由于前面的香气觅之了不可得,由此回光返照,我能分别的心也不可得。这个时候能所双亡,“发明无漏”。这个地方的“无漏”,是证得我空的真如而证得阿罗汉果。

这个地方是讲他的迹门,看第三段“蒙印命名”就清楚了。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尘气倏灭,妙香密圆,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