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沙龙过后的两人 > 第3部分(第2页)

第3部分(第2页)

虽然也素昧平生,但现在死的,毕竟是同肤色、同语言的同胞。以前爆炸,由于死伤者一般都是犹太人,总还觉得爆炸与我们这些外国人无涉。

2。泪垂耶路撒冷(2)

接连的中国人遇难,却打破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幻想:原来爆炸是如此之近,就近在身边,不管你是什么国籍、肤色、性别、职业……

无辜的中国人,也为以巴之间的暴力纷争付出了血的代价。

和平茫茫,我见多了哭泣场面

打开以色列电视台,哭泣的场面屡见不鲜。因为在这片只比北京略大的弹丸土地上,每天都有人丧生,不是以色列人,就是巴勒斯坦人;不是死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爆炸,就是丧命于以色列军队的枪炮甚至导弹攻击。

似乎是武力冲突正不断升级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外国人也频频成为暴力的牺牲品。

就在中国人遇害十几天之后的2002年7月31日,被称为耶路撒冷最后一块“和平净地”的希伯来大学也遭袭击,正在用餐的多国学子被爆炸所吞噬,7人当场死亡,其中5人是美国人,可怜有个女孩才刚到耶城不到一个月。

在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遗体起程前,一名美国死难者家人突然抱住旁边一个工作人员,失声痛哭。其景其情,让周围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爆炸似乎总没有绝期。当年8月4日,一辆公共汽车在以色列北部城市萨法德附近爆炸,现场惨不忍睹,十人丧生,其中还有两个菲律宾女佣。也是年轻的生命,遽然逝去在这块美丽而流血的土地。

更多痛苦的还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以暴易暴的冲突已使数千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空留生者,独自咀嚼亲人逝去的苦痛。

7月30日,也就是希伯来大学爆炸案前一天,在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附近,一对犹太定居夫妇携两个年幼的孩子驾车外出访友,遭到巴武装分子袭击,夫妇二人当即丧命,两个孩子一死一伤。

以色列报纸在报道这件事时,标题就是“又有九个孩子成为孤儿”。因为这对夫妇共育有10个孩子,从一岁到十七岁不等。我看过他们的全家福:全家人站成一排,夫妇二人站在两侧,母亲怀里抱着最小的孩子,最大的儿子则抱着另一个年幼的弟弟。一家人笑容满面。

对这9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昔日的幸福已化成了痛苦和哀戚。在葬礼上,孩子们哭成一片。泪水淋淋中,是一颗颗破碎的心。

暴力的机器一旦启动,似乎已很难停止。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报复与反报复后,也很难说清究竟是自杀式爆炸恐怖,还是以军的扫荡袭击可怕。但不管是哪种暴力,受害的总是无辜的百姓。

为遏止自杀式爆炸,以色列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摧毁激进巴武装分子的屋舍,将其亲人驱逐至加沙。往往在一夜之间,许多贫困的巴勒斯坦家庭失去了房子、家具,以及存放在里面的一切。

老人、孩子站在废墟上,潸然泪下。这种集体的惩罚不知是真能遏止暴力,还是更加深仇恨。

仇恨的种子总是很容易播种。7月28日,为报复一名以士兵被打死,许多参加完葬礼的犹太定居者回去途中,对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大打出手,许多房屋被付之一炬。

一名14岁的巴勒斯坦小姑娘,已经躲在了门后面,还是被扫射过来的子弹打死。14岁,正是豆蔻年华,就在仇恨的风暴中枯萎了。

在报道中,我总是喜欢引用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话,这位出身将军的和平总理,见多了血腥,更明白和平的珍贵。

拉宾说:“相信我,2万或4万名示威者的呐喊,远不如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流下的眼泪更令我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

拉宾倒下了,和平依旧茫茫,更多的母亲正淌下悲伤的泪水。

这当中,也包括最近接二连三身亡的以色列士兵,从他们的身世介绍中得知,许多人才刚刚结婚。

不由想起唐人陈陶过古战场时发出的怆然之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在等待爆炸的日子里(1)

在耶路撒冷,所谓生活,就是等待下一次爆炸的来临。我每次出门,都尽量避免带黑色背包,因为这会被警察认为里面可能藏有炸弹。亚辛、兰提西被杀后,以色列保持了长时间的反常平静。我庆幸这时难得的休息时间,但更多的以色列人感到恐惧。一位朋友对我说,这种等待爆炸的心情,就像等待楼顶上那一只还未落下的鞋子,急迫,慌张。

我的邻居沙尔密特是一位研究东方文化的女士。每次见到我,她总会说上一句:“我真羡慕你们国家的安全,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天,我们都是在等待爆炸。”然后她一声苦笑,添加一句,“这种生活是苦涩的。”

沙龙杀了亚辛和兰提西,哈马斯绝不会无动于衷。暴力有了开头,结尾是什么?不用猜测,肯定是报复。

在那段非常日子,随时可能的爆炸,让在国内的家人朋友非常着急。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局势,到最后,总是那句不会改变的话:注意安全!

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耶路撒冷在恐惧中感受着安宁。一位朋友对我说,这种等待爆炸的心情,就像等待楼顶上那一只还未落下的鞋子,急迫、慌张。

我深以为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