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专攻善良与弱者是什么生肖 > 第2部分(第2页)

第2部分(第2页)

现在在明基的广告牌上,人们经常能看到一张图片: 一个胖胖的并不漂亮的东方女孩,闭着眼非常灿烂地笑着,她的脸上停着一只紫色的蝴蝶。其实这便是明基一直在追求的一种意境,它是在告诉消费者,明基追求一种感受,一种心弦拨动的愉悦。当顾客拿到BenQ的产品,那一瞬间就会被它的造型、色彩和意念打动,就会获得像小女孩的脸上停着一只蝴蝶一样的惊喜。BenQ要追求的,就是这种“享受快乐科技”的意境!

而这也是对文化理念和生活品位的融合打造,在这点之上,苏州明基走在了国内很多企业的前面。

营造这种快乐营销生活背后的那个人,名字就叫曾文祺。

(白勇:《商界》杂志副主编。)

序一 左脑右脑

文牛文文

在历年为《中国企业家》杂志写专栏的人当中,曾文祺先生是特别的一个。他是杂志社第一个来自台湾企业界的专栏作者,也是第一个来自营销战线的专栏作者,所以他的文章视角语境总是很独特。这份独特,随着明基作为一个全球品牌的崛起,慢慢被内地企业界和传媒界熟悉,也慢慢会被未来中国商业史的写者注意到。

中国虽有两千多年的货殖史,但商业和商人在史籍和现实中都是边缘的,“士农工商”,商是末技。中国商人的老祖宗范蠡,在几千年前就领会了商业的精髓,成为成功的商人,但他只能三散家财,隐姓埋名,以适应社会。更遗憾的是,甚至连这边缘的角色也不是连贯的,中国有记载最为完整的朝代史,但一直缺乏连续的商业史。100年前的先辈们白手创办近代工商业,100年后的企业家们仍然还需要白手创业,而且不见得比先辈们做得更好。现在内地一些著名的领袖企业,大多只有20年的历史。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在大陆也只有20多年的历史。这样反反复复地从头创建,令中国企业界勇于创新,鲜有继承。

曾文祺的专栏,看上去很轻灵,笔触细腻,大多从自己企业的生意、员工写起,可连续起来读,却感厚重。比如,他看当年内地热播的电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想起台湾企业界几十年前旺盛的创业激情,以及近些年这种激情的消退。他的很多文章,都带有这样的视角。台湾企业与内地企业,中国企业与欧美企业,点点滴滴,无意识地交融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比较周全的企业世界。这是内地企业界最感缺乏的。内地企业刚刚被视作“全球工厂”,就又赶在“走出去”的路上,20多年的积累,真的能够支撑这样迅猛的步伐吗?如果要补课,眼下最缺的是什么?我觉得还是一份来自点滴积累的国际商业视野。生意做到哪里,文化补习应该跟到哪里;海外商业人员,最好是比较彻底地融入当地社会生活,建立起细腻的国际商业感觉。这些感觉,一代代传承下去,中国的企业才有可能从精神上成为全球公司。

明基说自己是一家以中国为基地的跨国公司。的确,在短短4年时间里,我们这些内地媒体人亲眼见证了它在苏州的换标改名,见证了它在越来越多的地方打出紫色的BenQ标志,见证了一家华人公司如何创造世界级品牌。说实在的,对明基的这些步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曾文祺了解的。从4年前刘韧介绍我认识曾文祺以来,每年我们都要见两三次面,我去过苏州明基,参加过他们的全球供应商大会,主持过他们在苏州电博会上关于华人全球品牌的论坛,也曾邀请曾文祺到我们杂志社给编辑记者们作过演讲。后来我知道,他和内地其他财经媒体的总编、主编们也都打成了一片,谈文论艺,喝酒聊天。再后来听说,他终于要告别钻石王老五的生活了,结束他单身汉日子的,竟然也是一位内地媒体人!

曾文祺喜欢媒体,喜欢与媒体人交往,自然是出于“文学青年”的天性,但应该也与他的事业有关系。还是在初次见面时,他就和我谈起一个问题:人的左脑右脑是有分工的。做代工制造的人,左脑发达;而做品牌的,要右脑发达。他认为台湾大多数企业是代工出身,对成本控制、流程管理非常精通,但大家都不愿意脱离大跨国公司的供应链自创品牌。“用左脑思考和用右脑思考,完全是两类不同的人!”他追随李焜耀先生到内地另闯一片天地,不但是地域上的转换,还包含了从代工到品牌的路线转换。要在代工文化的惯性下另辟蹊径做品牌,曾文祺的好文天性就派上了大用场,包括给杂志写专栏。当然,一个忙忙碌碌的营销人要按照固定的刊期、字数和风格写出令读者印象深刻的好文章,开始也是“赶鸭子上架”,需要我们的编辑房毅一遍一遍地和他沟通,直到后来渐入佳境——可以说,专栏磨炼了他的右脑。

未来20年,是中国企业从加工向品牌进化的20年。日本企业在30年前,韩国企业在20年前,已经成功走过了这样的道路。这将是中国企业史上重要的一个篇章。如果足够幸运,明基的品牌和曾文祺的专栏文章,将成为这个篇章中的一个细节。

(牛文文:《中国企业家》杂志主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序二 对“洗脑文化”的反动

文吴晓波

我对从事过某种职业的人充满敬意,其中之一,就是水手。

茫茫大海中,水手日日苟踞在一个狭小、潮湿的空间里,天天经受骇浪的颠簸,时时面对无边无际的空虚,在到达港口之前,水手的时间总是与煎熬和挥霍有关,他的生命随时有可能被轻易地剥夺,浮躁和无助的渺小感总是笼罩在航行的每一个日出月落。我之所以对当过水手的人充满敬意,是因为我觉得,大凡经历过这种历练的男人应该算是被彻底地折磨和锻造过一回了,他知道什么是渺小,什么是敬畏,知道如何抵抗空虚,明白如何打发生命,普通人看来很大的困难在这些人眼中大概都不是问题。

所以,当我听曾文祺说他曾经当过水手,便油然地对他另眼相看。在我看来,水手的经验足以让人从容应对商海的动荡和考验,而且会在这期间比其他人多出另一番的体验。我想,9年前,当他孤身一人背着行囊从台湾来到大陆的时候,举首瞭望广袤的中国市场,内心一定也像他当年做水手面对大海时一样的充满好奇、恐惧和丝丝的争胜感。数载既过,曾文祺和他服务的台湾明基并未被市场吞噬,他们从小小的键盘产品起步,剑及履及,日日生大,如今已悍然成为中国IT市场的主流力量,2005年初,明基更是收购德国百年公司西门子的手机事业部,开始向全家电领域进击。作为中国大陆市场的营销总经理,曾文祺如今已成为公众人物。

我第一次听说曾文祺,是在《中国企业家》上,他每月写的一篇专栏。我向来有剪报的习惯,记得还曾经剪下过两篇他的文字,那股儒雅气质从一开始就很吸引人。在当今中国的商业人士中,有三四位擅长写作的人,譬如万科的王石、中粮的宁高宁、SOHO中国的潘石屹,再就是曾文祺,前面数位大多以本色写作,其气概天生地就,文字直来直往,视天下为无物,相比较,以曾文祺的书卷气最重。他之所得,一半来于商战实践,一半取自书本阅读,据说他写作极慢,一篇文章往往要枯坐多时,苦酿数日,思考周全才下笔成文。这样的写作已没有了丝毫功利的成分在内,纯粹是内心自然的流露、理性单纯的表达,是对文字和思想由衷的喜乐。对于绝大多数的商业人士来说,日复一日的角斗鏖战已使得他们终日沉浸在喋血的快感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生命中某些虚妄却有体温的问题。曾文祺式的生存,大概算是一种异数,他被传媒称为“IT牛仔”,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那骨子里从未散去的缥缈。

曾文祺除了喜好写作,在日常的公司管理中,竟也时时不忘试验他的某些理想。在明基苏州公司,他建了一个类似星巴克的咖啡吧,员工可以在作息期间去那里轻松地聊天沟通;他还定期开办?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