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总教官似乎并不生气,一张猥琐的脸上依旧是唯唯诺诺的表情。他以略显尴尬的笑容应和着大家肆意的嘲笑,似乎并不在意大家的讥讽,或者说他根本就习惯了大家的轻蔑表现。
韩总教官又郑重其事的鞠躬作揖。这一次,他的腰弯成了近乎九十度,上身直接与地面平行,头顶的发髻也无精打采地垂了下来。
他以这样的姿势保持了许久,在教室中越发大声的阵阵放肆笑声中,直起了身,赔笑着说道:“在下韩信。再拜各位同僚。”
瞬间,教室中的笑声戛然而止。
那个大胆询问韩信姓名的鬼魂,此时直挺挺地呆立当场,似乎被这一声简单地自我介绍震得七荤八素,站也不是,坐也不是。
韩信?兵仙?许久之后,教室中的安静变成了阵阵的惊讶和窃窃私语,刚才笑声最大的几人,现在死命低着头,将自己深深地隐藏在人群中,似乎极力在消除刚才轻蔑嘲笑的愚蠢形象。他们此时可能也在庆幸,幸好自己还没有愚蠢到站起身,当面带头嘲笑韩信。否则就如同现在那木头杆子一样站着的大傻子,那得是多么的尴尬。扪心自问,和兵仙韩信相比,自己算是哪根葱?何况人家还是总教官。这下,小鞋估计是穿定了。
韩信,西汉开国功臣、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他是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兵仙”。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韩信先行投奔项梁、项羽。毕竟当时天下群雄之中,楚国贵族项家的实力最强,想要出人头地的人,谁不想有一个较高的起点,赢在起跑线上呢,只可惜最终未得重用。
之后韩信转投刘邦,一开始也未获重视,毕竟就你这个面相,在不显山露水的情况下,哪怕你身怀绝技也绝无展示的平台。
韩信确实并非一个甘于平庸的人,也不是一个按部就班的人。一旦让他觉得毫无前途,他可绝不是能够一步一个脚印,慢慢崭露头角的人。他需要一步登上顶点,一展自己的所学。他再一次不辞而别。紧接着就发生了着名的“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正如韩信自己的畅想一样,一旦成为统帅千军万马的大将,他确实在整个历史的推动的过程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自韩信开始,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篇章,兵者诡道的思想被彻彻底底地贯彻下去。“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都是有利的例证。所以仅从军事角度来看,在韩信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确实是前无古人的独一份。严格意义来说,后有无来者,至少从中国历史来说,能够与其比肩的军事家确实少之又少。
可惜,人无完人。虽然在军事上,韩信犹如巨人一般,可在情商方面,确是十足的矮子。无论是当面直言主子刘邦的带兵能力不如自己,还是直白索要齐王的爵位来说,都是如此。这样的人,永远都逃脱不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最终结局。
因被告发与陈豨勾连反叛,韩信最终被吕后和萧何串谋,诱杀于长乐宫钟室,夷灭三族。
据说在行刑现场,正因为韩信面容猥琐,身形伟岸,吕后便命人用帷幔遮蔽囚笼后,才下令处死了。在我看来,这完全是后人的杜撰,增加点悬疑的艺术效果而已。
要说韩信与陈豨勾连反叛,我是不信的。这无非是帝王之家的惯用伎俩,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可即便如此,韩信难道没有之后反叛的可能吗?在那个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思想大行其道的年代,在没有君权神授的正统思想得以确立的时期,这也不是没有可能。但从韩信几次投军又不辞而别的行为来看,他并没有信仰,也没有一个必须忠心效力的主公,他要的只是一种身份,一种权利,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你能认可我,我姑且可以一展所学,你若不能认可我,那我就弃你而去。同样的逻辑,若你哪一天不需要我,甚至是要杀了我,那我自然也不会再续昨日情缘。
所以说,对于这样的人,要斩草除根根本不需要吕后和萧何的串谋,可能背后的主事就是刘邦本人。历史上所谓的刘邦不在场证据,无非是刘邦不愿意背负屠杀功臣的恶名罢了。从这一点上来看,刘亭长确实没有朱和尚牛逼。当然,也没有可比性。毕竟刘邦集团更像一个合伙企业,各个合伙人之间平起平坐,谁也说不上是谁的领导,刘邦实则只是一个盟主的角色。朱和尚却不同,手下的所有人,其实都只是公司的员工罢了。哪怕你有再大的功绩,在创始人面前,开除你都是分分钟的事。你们只有授予的职位,而没有一点原始的股权。
此时此刻,这样一位古今往来几千年中,军事能力无几人能够比肩的强人正站在我们的眼前,别说是担任总教官,哪怕是现在就被任命为第二师的师长,又有几人敢非议?
常遇春倒是没有表现得多少惊讶。在大家群起嘲笑之时,常遇春丝毫没有任何笑意,而当教室中大多数之人慑于韩信的威名声望噤若寒蝉之时,常遇春反而满脸不在乎的笑容。
“马兄弟,你知道为何三王会议最终选择韩将军担任总教官么?”常遇春轻佻着一根眉毛,以戏谑地语气考校我。
看着常遇春的这种表情,我显然明白考校我是否知道除了认可韩信的军事能力以外,还有哪样的原因最终导致三王会议决定任命韩信为总教官。
当然常遇春也并非真的要问我,因为这样的机密之事,我这样许久未下界的阳间之人又怎会知晓,这无非是卖一个关子,常遇春自问自答的手段。
常遇春掐紧了喉咙,非常细声地说道:“因为这学堂所在之地,本身就是他老韩的地盘。”
根据常遇春的介绍,韩信原本的职务是阴曹司十里台军械库的仓官。民间传说中,韩信有仓神、廒神或仓官的称号。因为他曾做过管粮的小官,又因为在历史上的名气实在过大,于是老百姓把他奉为仓官和粮行的祖宗。
没曾想,来到阴曹地府他确实又干上了老本行,在十里台军械库管理军械。
对于一个曾在阳间建立巨大功勋的军事家来说,死后担任军械库的仓官虽然大材小用,也确实属于同一系统内的再就业范例了。何况,韩信善于统筹规划,管理些许军械来说,自然经营地井井有条。若不是阴曹地府的鬼魂们不需要吃喝,我估计全地府的粮仓都可能统归他韩信管理了。
既然三王会议最终确定将十里台军械库作为第二师的师部及候补军差学堂所在,考虑到韩信卓越的军事指挥能力,担任这个总教官确实非常合适。总不能占了人家的地盘,改了人家的单位,还不给安排再就业新岗位吧?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相比军械库的仓官,候补军差学堂的总教官职位对于韩信来说,才算是真正的人尽其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