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儒家学人以词句文章作为事务,于是将学道的方法,变成学技艺,实在让人痛惜!而现今的新学,大多都是舍本逐末,能秉承贵校这样宗旨的,实在不多见。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
尽性学佛,才能克尽伦常,学习孔孟之道。尽伦学孔,才能彻尽自性修学佛法。试看古今的大忠臣、大孝子,以及发挥传扬儒家圣贤心法的人,没有不深刻研究佛经,暗地学习,秘密修证。儒佛两大教,合起来修学就会互相增进,相互隔离便会双双受损。因为世间没有一个人不在伦常之内,也没有一个人能够出于心性之外。
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
具备这样的伦常与心性,从而用佛法中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克制私欲、言行合礼、防止邪恶、保持真诚,以及父母慈爱、儿女孝顺、兄弟间互爱互敬的辅助。于是父子兄弟等人,就会互相跟随着尽伦尽性,去除虚妄的烦恼惑业,恢复本有的天真佛性。由此可见,儒教和佛教不但本体合一,就连功用也并非二致。这是就实质而言的,所说的"佛化的儒宗",不过是表明了儒佛的实质,有什么不可以的。
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
然而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自己本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这是决定不改的修持。所说的恪尽己分,就是指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而世间得不到好的治理,国家缺乏贤人,其根本都是由于家庭没有好的教育。
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
而家庭的教育,母亲的责任更为重大。所以我多次说,教育子女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而教育女儿尤其重要,就是这个原因。倘若常常将这些话,说给学生听,使得他们共同用这些道理来相互倡导,就不担心见不到太平盛世了。复郁智朗居士书
福峻之事,若汝所叙,生前死后,种种是实,则可决定往生。以生时已将躯壳看破,此系最大一种利益。以女人每每唯恋幻质,日事妆饰,既无此念,自与净土法门,容易相应。
福峻的事,如果你所说的,生前死后种种情况都是事实,那么决定可以往生。因为在生前已经将这个躯壳看破,这是最大的一种利益。因为女人大都只是贪恋这个虚幻的色身,每天都从事妆饰打扮,既然没有这个念头,自然与净土法门,容易相应。
临终之瘦削,及病苦,乃多劫之业障,以彼笃修净业,殆转重报后报,为现报轻报耳。汝谓由修持精进,致身体日弱,此语不恰当,兼有令信心浅者,因兹退惰之过。
临终的时候她的身体很瘦削,以及有病苦,这是多生多劫的业障显现,因为她笃修净业,想必是将重报转为了轻报,后报转为了现报。你说她是由于修持精进,导致身体日渐虚弱,此话说得不恰当,同时也包含有,会让信心浅的人,因此而懈怠退惰的过失。
须知念佛之人,决定能消除业障。其有业障现前者,系转将来堕三途之恶报,以现在之病苦即了之也。
必须知道念佛决定能够消除业障。那些业障现前的人,是将堕落三途的恶报,转化成现在的病苦来了结掉。
金刚经谓持金刚经者,由被人轻贱之小辱,便灭多劫三途恶道之苦。则福峻之将往西方,固以此小苦,了无量劫来之恶报,实为大幸。切不可学不知事务人,谓因修持而致病及死也。
《金刚经》说,持《金刚经》的人,由于被人轻贱的小小侮辱,便灭除了多劫堕落三途恶道的苦报。那么福峻即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是用这种小病苦,来了却无量劫来的恶报,实在是非常大的幸运。万万不可效仿那些不懂事务的人,说这是因为修持佛法而致病死亡的。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无一不得往生者,况福峻临终正念昭彰,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颜貌如生,又何必以彼工夫浅为疑乎。夫弥陀愿王,十念尚度,况彼精进修持,已二三年,又有何疑。
念佛人平时有真信切愿,没有一个不得往生的。何况福峻在临终时正念分明,作问讯顶礼等相,而死后身体柔软洁净,容颜宛如生前,又何必以她的工夫浅而生怀疑呢?阿弥陀佛大愿王,至心十念佛名尚且得到救度,何况她精进修持已经有二、三年,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世有种人,志意下劣,虽常念佛,不求往生,唯欲求人天福报,此种人纵毕世修行,只得来生之痴福而已。有正信者,自己以信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能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须问彼见佛与否,方可断判也。
世间有一种人,志向意愿很下劣,虽然常常念佛,却不求往生,只想求人天福报。这种人纵然一辈子修行,也只能得来生的痴福而已。有正信的人,自己以真信切愿感佛,佛以慈悲摄受,感应道交,必定能够仗佛慈力,带业往生,又何必问她有没有见佛,才可以判断她的往生呢?
至于人未终前,若彼自能沐浴更衣,则甚善。如其不能,断不可预行沐浴更衣,令彼难受疼痛,致失正念。以汝尚以未着法衣,令其盘膝趺坐为遗憾。不知当此之时,只好一心同声念佛,万万不可张罗铺排(指沐浴更衣令坐等)。若一张罗铺排,即成落井下石,切记切记。
至于人没有命终之前,如果她自己能沐浴更衣,这很好。如果她不能做到,绝对不可以预先为他进行沐浴更衣,让她难受疼痛,从而导致失去正念。你还在因为她没有穿着法衣,没有让她盘脚趺坐为遗憾。却不知道正当这个时候,只可以一心同声念佛,万万不可以张罗铺排(指沐浴、更衣、让坐等事)。一旦张罗铺排,就成了落井下石,千万记住。
令慈年迈,光若不说此弊,汝后会以尽孝之心,阻亲往生,俾长劫流转于生死中,莫之能出也。吾人但取其实,毋矜其名,汝之记颇好,并不必求人作文以传,此皆世间虚浮之事。但宜自己,并其家属念佛,以期同生西方即已。
你母亲年纪大了,我如果不说出这中间的弊端,你以后就会用尽孝的心,来阻碍母亲往生,使她长劫流转于生死中,不能出离。我们只应当求取事情的实质,不要在乎名义。你写的记文很好,并不需要求他人作文以传世,这些都是世间虚浮的事。只要自己和家属念佛,以期同生西方就好了。
光每日朝暮课诵回向时,兼称福峻名,回向一七,以尽师徒之谊。又福峻此番之生与死,可谓不虚生浪死矣,幸甚。
我每天早晚课诵回向的时候,也称说福峻的名字,为她回向一个七日,以此来尽师徒之谊。福峻这一辈子,可以说是没有虚生浪死(即没有白活),很庆幸。
至于骨作面丸之事,甚好。但不可粗心为之,必须将骨研成细粉,用细罗罗过,与面无异方可。倘粗心大概研之,便和面作丸,恐小鱼食之,或有鲠刺于腹之患。光恐汝粗心,不得不说。
至于将骨灰作面丸的事情,很好。但不可以粗心去做,必须将骨灰研成细粉,用细的罗筛筛过,与面粉一样细才可以。如果粗心大意地研碎一下,就混和面粉做成丸子,恐怕小鱼吃了,或许有卡住刺破肚子的隐患。我怕你粗心,不得不说一下。复某居士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