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依靠英国。”
——关于朝鲜问题,伊藤首相定下了这样一个基本方针,俄国的干涉摆在眼前,作为对策,只有依靠英国势力。
清廷对朝鲜的宗主权,英国不但承认,甚至还希望加强。不谙中央气氛的大鸟公使,竟想把宗主权作为开战的契机,结果与东京之间发生了龃龉。
这时,清政府内部也有了摩擦,李鸿章派和反李鸿章派之间在朝鲜问题上也存在意见分歧。
在中、日两国纠纷中,驻汉城的清廷代表袁世凯那独特的政治嗅觉也不灵了。对自己的政治嗅觉,他本来很有自信,如今不灵了,不禁感到非常焦虑。此时他也开始出现头疼和神经衰弱等症状。
头疼,天津的李鸿章也不例外。
李鸿章确实是国政的一把手,然而,处于封建专制政体之下,如果得不到专制皇帝的信任,就什么事也做不成。这时的专制皇帝,应该说是西太后。李鸿章同她的关系很融洽,所以迄今为止办事还算顺利。
西太后今年六十岁。
皇帝爱新觉罗?载湉(光绪帝),四岁即位,西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摄政,是实际上的女皇帝。
这一年是光绪二十年,皇帝已满二十三岁。人们都认为:西太后的摄政时代无论如何该结束了,当今皇上的亲政时代即将来临。
西太后年轻时,大臣们都拜伏在她的面前,连梦里也不敢反抗她。但是,时代在缓慢地、不断地变化着。
“我该引退享享清福了。”西太后从很早以前就这么说。
于是,她大兴土木,修造颐和园万寿山,作为养老游乐之所。
表面上,五年前光绪帝结婚时,她就已经把大权交出。其实,这五年间,丝毫不见西太后的政治影响有所减弱,依然继续着西太后的时代。
李鸿章深得西太后信任,掌管国事。但政界的斗争是残酷而复杂的,也存在反李鸿章派。这些政敌自然反感西太后,但不敢明目张胆地表露,这样一来,矛盾更集中在李鸿章身上。
随着光绪帝长大成人,帝党形成了。
当时的户部尚书翁同龢和礼部尚书李鸿藻等人是帝党的主要成员。
在中国,同一辈的兄弟,名字中都有一个相同的字。李鸿藻和李鸿章,很容易被看作兄弟,其实,他们之间完全没有关系。李鸿藻是河北高阳人,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李鸿章的弟兄之间,通用的不是“鸿”字而是“章”字。曾任四川、湖广、两广总督的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而李鹤章是他的弟弟。
翁同龢是咸丰六年(1856年)的状元。他的学识被看中,担任了光绪帝的老师。他与光绪帝有这样的个人关系,自然就成为帝党的核心人物。
帝党的另一根台柱李鸿藻是比翁同龢早四年的进士。这一年本来不是会试之年,但开了一场恩科。李鸿藻曾担任同治帝的老师。
另外,还有一个甲午年(1894年)的状元——“壬午军乱”时作为吴长庆的幕僚去过朝鲜,与袁世凯也有厚谊的张謇。虽然他四十二岁才考中进士,出头较晚,但成绩卓著,很快就当上翰林院编修。他加入翁同龢派,甲午战争之前充当帝党的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