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有秦朝这个词吗 > 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2(第1页)

第十二章 秦皇起始篇我的未来不是梦2(第1页)

要想在占领区内实现有效统治,就必须在当地建立强有力的行政体系,毕竟侵略者是得不到当地群众的拥护的。在这个问题上,每当战后,秦军总是拉拢当地的头面人物,给他们发放委任状,由他们出面管理当地百姓。这种做法在开始时成效显著,但时间一长,这些头面人物又反过来带头造反。

为了很好地解决占领区的社会不稳定因素,吕不韦在秦军占领地彻底打乱当地的行政组织,原来的官员全部收作俘虏,由秦国本土委派官员进行行政管理,一旦出现反叛情况坚决打击,绝不手软,通过这些忠于秦国的官员的管理和打压,占领区反叛的可能性也来越小,后方的稳定为四处侵略的秦军吃了一颗定心丸。

秦国通过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国内经济蒸蒸日上,对外侵略每次都能如愿以偿。这些成绩的取得除了和秦国自身的不断努力有关之外,还和其他六国无休止的内讧关系密切,就在吕不韦对占领区统治问题进行课题攻关之际,临近的大国赵国国内又出现了新一轮的窝里反现象。

在赵国乃至战国各国,廉颇算得上是德高望重的将军。或许是因为赵国退休制度不太健全,或许是出于个人某些方面的考虑,八十多岁的廉颇丝毫没有退居二线之意,仍在赵国政坛活跃着。

公元前245年,廉颇八十二岁,为了证明自己身体情况很好,廉颇向赵成王请命统率大军进攻魏国的繁阳。就在廉颇远征的路上,噩耗传来,赵成王彻底告别人世间的烦恼,与世长辞了。廉颇听到赵成王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但军务在身他还是擦了擦眼中的泪花,继续前行,谁知此后廉颇再也没能回到赵国的怀抱。

赵成王出生在战国风云际会的年代,他一生都在跟秦帝国主义作着不屈不挠的斗争,不过小心眼的他最大的遗憾不是没有见到秦国的消亡,而是没有见到廉颇退休。赵成王去世后,儿子赵悼襄王继位,知父莫若子,深知老爸遗憾的赵悼襄王上任后签发的第一个命令就是责令廉颇下岗,让乐乘接替廉颇的军权。

廉颇虽是一名老将,但性格不够沉稳,办事非常冲动,当他知道新任领导让自己退休,而让自己以前的将领乐乘代替自己时,牢骚大发,忍无可忍之下他率兵跟乐乘干了一仗。虽然乐乘为了国家利益及时躲避了廉颇的挑衅,没有给赵国造成太大的损失,但廉颇在赵国再也混不下去了,只得到魏国寻求庇护。

廉颇受到赵悼襄王的不公正待遇,无奈之下去魏国寻求庇护。廉颇虽年龄很大,但政治思维仍很幼稚,他根本没考虑自己刚打了魏国,再去魏国避难情理有点不通。好在魏王一向尊老爱幼,对八十多岁的廉颇更是尊重,整天好吃好喝招待着,对他客客气气的,可就是不让廉颇参与国家大事,廉颇非常失意。

赵悼襄王继位后过得很不好,秦国军队经常到家门口欺负赵国,赵国每次反侵略战争都以失败而告终。无奈之下,赵悼襄王又想念起了廉颇,打起了开发廉颇剩余资源的主意。于是他亲派使者到魏国去,跟廉颇洽谈有关退休返聘等事宜。

廉颇在魏国政治避难后很失意,当听到赵悼襄王不计前嫌,想重新重用他回国工作时,他热情地接待了赵悼襄王的使者,并高兴地设宴款待,在酒席上廉颇为了证明自己宝刀未老,一口气吃了一斗米、十斤肉,并乘兴披挂上马,使了一趟刀法。看到赵王的使者满意的神情,看来又有机会为祖国效力了,廉颇很得意。

受到赵悼襄王的邀请,廉颇以为回国受命已成定局,谁知一直等到花儿都谢了也没再等到赵国的消息。原来廉颇在赵国有个仇人叫郭开,他听说赵悼襄王准备返聘廉颇,就重金贿赂赵王的使者,让他说廉颇的坏话,结果使者上报赵悼襄王:“廉老将军身体很棒,能吃能打,就是一会儿解了三次大便。”

廉颇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大便也能影响到仕途发展,本身赵悼襄王从内心来说不一定真心想返聘廉颇,因为撤掉廉颇的是他,现在再重新启用,等于出尔反尔,这种自己打自己嘴巴子的事他作为君王有点丢面子。虽然国家现在很需要廉颇,但现在他已经发展到大小便不受控制的地步了,于是赵悼襄王选择了放弃。

一心想回赵国效力的廉颇等到黄花菜都凉了,也没有等到赵国让他复职的消息。魏国的失意,赵国的不诚信让他郁闷至极,幸好楚国有很多廉颇的崇拜者,听说廉颇的遭遇后就派人把他接到了楚国。可能是水土不服,廉颇在楚国也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公元前243年,名将廉颇在楚国郁郁而终,享年八十四岁。

在小人和小心眼的赵悼襄王的造就下,廉颇的人生以悲剧收场,没有了廉颇的威胁和掣肘,赵悼襄王觉得可以大干一场了。正好在公元前244年,秦国由于种种原因发生了粮食短缺的问题,为了解决生存问题,秦国暂时没工夫搭理赵国,赵悼襄王决定趁此大好时机,去燕国抢劫一把,为国家捞点油水。

为了保持战斗力,秦国的军人采用专职制,大批有志青壮年应征入伍后,只参与军事训练,不从事粮食生产,这样虽然保证了战斗力,但也使大量的劳动力无法从事农业生产。郑国渠水利灌溉工程的开工,又抽调大批劳力,因此国内大量的耕地荒废,各种因素导致了粮食短缺。

没有粮食,老百姓只能发发牢骚,忍耐再忍耐,可一旦军队饿了肚子,却是很严重的,轻者影响到士兵的战斗力,重者能导致国家的破产崩盘。为了解决粮食危机,秦国四处求援,毕竟秦国的名声不太好,根本无人理会。在自力更生思想的指导下,秦军发扬传统优势,结合常年侵略的经验,去别国抢粮。

秦国国内缺粮,军队为了吃饱饭,想去别国抢粮,计划报到嬴政那里,嬴政更是直白,当即下令:“率领部队烧杀抢掠,不要手下留情。”看来嬴政也是饿过了头。蒙骜为了吃顿饱饭,坚决地贯彻了领导的意图,率领饥肠辘辘的秦军一口气攻下了韩国十二座城池,大肆抢劫之后暂时肚皮无忧了。

秦国闹粮荒,赵国可是能吃饱饭的,赵王趁秦国饿肚子想折腾一下,可主动找秦国麻烦又没那个胆子,想到上次燕国曾找过自己麻烦,赵国就想去燕国敲诈点油水。可派谁去呢?由于人才短缺,赵悼襄王只有把守边大将军李牧调回,担任攻燕总指挥,李牧没有辜负赵悼襄王的期望,连破燕国两城,收获颇丰。

李牧在赵国军事界的后廉颇时代可谓是名声大噪,由于赵国和匈奴做邻居,因此边防将军可是有能力的人才能担任的,毕竟这关系到赵国的国家安全,李牧当时就是赵国边防军总司令。这次赵悼襄王之所以敢调回李牧攻燕,是因为李牧凭借自己的精心准备,刚刚在边境狠狠地教训了匈奴,把匈奴暂时打残了。

李牧刚调到边防守边时,匈奴对赵国的威胁是很严重的,作为新任边防军总司令,上任伊始,他就在心里盘算着怎样让匈奴吃一场打败,一劳永逸地解决胡虏的问题。可匈奴军队不是一般的强悍,要想彻底解决匈奴的威胁,那是十分不容易的,李牧为此计划了好多年,最终迎来了这场大胜。

为了战胜匈奴,李牧制定了如下措施:自行任免军中各级指挥员,在任免干部方面不唯才而唯听话;在边境私自乱收费,从而提高士兵工资,改善士兵伙食;无视士兵抗议,对士兵实行魔鬼式训练;加强警报系统建设,成立侦查大队,增强军队预警能力;增强团队意识,不准私自伤害匈奴士兵。

李牧在做边防军总司令时制定了很多看似不合逻辑的措施,他自行任免干部其实为了方便上令下行。私自收费用于士兵其实提高了战斗积极性。魔鬼式训练是为了适应和匈奴骑兵作战。注重侦查,不准私自作战是让匈奴的每次南下空手而回。总之这些举措代表了李牧作战思想的先进性。

李牧先进的作战思想让他最终挤入战国末期名将之列,但赵国最高领导赵悼襄认为李牧的所作所为,论罪早就够得上枪毙了。几年不敢跟匈奴交手,丢了赵国军事界的面子,甚至赵国的士兵也不理解李牧,认为因为他的怯懦阻挡了将士报国。

谁不理解都没关系,但领导不理解却是个严重问题。李牧在边关进行军事改革,遭到了赵王的不理解,于是赵王让李牧下课,任命了新人,结果新任将领在赵王的授意下和匈奴干了几仗,都大败而回,军士伤亡很大,边境重变战场,边民生产生活都受到很大影响,无奈之下,赵王不得不重新让李牧出山。

重新上任的李牧依旧我行我素,继续实行以前的那一套。只要匈奴一露头,预警系统立马启动,坚壁清野,市场宵禁,可怜的匈奴兵想发战争财,没想到气喘吁吁赶来后只能看到地上的残羹剩饭,从此边境又恢复了平静,李牧的军事能力,让他能在赵国灭亡前独撑危局十几年。

李牧军事改革使得边境过了几年平静的生活,士兵得到了休整。公元前244年,在边境赵军的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广大官兵也求战心切的情况下,李牧通过谨慎思考,觉得作战时机已成熟,决定展开对匈奴的大战。为了能顺利打赢这场战争,李牧通过办庙会吸引匈奴抢劫,并主动示弱,从而吸引匈奴主力。

在李牧的引诱下,匈奴首领配合地兴全族兵力入侵赵国。早有准备的李牧精密部署,除正面打击敌人外,还在两翼布置了伏兵,等匈奴大举进攻之时,赵军全军出动,正面作战的士兵用弓箭和强弩,压制匈奴骑兵的冲锋,赵国的步兵师和机动骑兵师从匈奴两翼杀出,三面夹击,最终把匈奴围歼。

看到匈奴惨败,按照作战计划,李牧又发扬痛打落水狗的精神,乘胜追击,一举攻破东胡、胡林等部,彻底消灭了匈奴军队的有生力量。从此一仗打出十多年的和平,在此后的十多年里,匈奴都没有能力再入侵赵国。这场破匈奴之战对赵国意义深远,它为赵国之后集中精力对抗秦国,扫清了后方的障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