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职场为人处事的原则 > 第四章 取舍有度懂得方圆进退之道(第3页)

第四章 取舍有度懂得方圆进退之道(第3页)

“像这样的小狗大概不会咬伤别人吧。”警察反而为他开脱。

“不,它可能会咬死松鼠。”卡耐基说。

他告诉卡耐基:“你大概把事情看得太严重了,我们这么办吧,你只要让它跑过小山,到我看不到的地方——事情就算了。”

卡耐基感叹地想,那位警察也是一个人,他要的是一种重要人物的感觉;因此当他责怪自己的时候,唯一能增强他自尊心的方法,就是以宽容的态度表现慈悲。

卡耐基处理这种事的方法是,不和他发生正面交锋,承认他绝对没错,自己绝对错了,并爽快地、坦白地、热情地承认这点。因为站在他那边说话,他反而为对方说话,整个事情就在和谐的气氛下结束了。

所以,如果我们知道免不了会遭受责备,何不抢先一步,自己先认错呢?听自己谴责自己比挨人家批评好受得多。

承认自己有错让你有些难堪,心中总有些勉强,但这样做可以把事情办得更加顺利,成功的希望更大。带来的结果可以冲淡你认错的沮丧情绪。况且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你先承认自己也许错了,别人才可能和你一样宽容大度,认为他有错。这就像拳头出击一样,伸着的拳头要再打人,必须要先收回来方有可能。

你承认是自己的错误,就决不会惹上烦恼。因为那样的话,不但会避免所有争执,而且还可以使对方跟你一样宽容大度;并且,还会使他承认他也可能弄错。

身处职场,不管遇到什么事,都不要跟人发生争执,别老是指责他错了,也不要刺激他,而要有一点心眼,采取必要的让步,讲究一点方法才能改变他人的意见。

遇到争论时,首先做出让步,这是有礼貌的表示,而不是伤面子的行为。如果执意争吵,只会对双方都造成伤害。因此,快速、真诚地让步,承认自己的错误,你与对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他觉得你真诚的情形下,他也会真诚地待你了。

弯曲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态度

在加拿大的魁北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有心人不难发现,山谷的山上除了几乎没有别的杂树,山谷的西坡则不然,那儿的雪松与女贞。等生长在一起,共存共荣。穷苦的原因,就是由于特殊的风向,每年冬天东坡上的雪总比西坡上大,来得密,不一会,雪松上就落满了。不过雪积到一定程度,雪松那韧而生机勃发的支丫便会向下弯曲,直到雪从枝头滑落。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落,雪松才得以安全过冬,毫发未损。东坡上肯定也曾长过其他的杂树,只是因为它们不会弯曲才被大雪摧毁了。

上述自然现象昭示人们,当生命的负荷到了确实难以承受的时候,无妨像雪松一样适时适度的弯曲,以卸掉多余的沉重,从而求得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秦兵马俑坑至今已出土清理各种陶佣1000多尊,初跪射佣外,皆有不同程度的损坏,需要人工修复。而这尊跪射佣是保存最完整的、唯一一尊未经人工修复的。仔细观察,就连衣纹、发丝都还清晰可见。跪射佣何以能保存得如此完整?这得益于它的低姿态。首先,兵马俑坑都是地下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当棚顶塌陷,土木俱下时,高大的立姿佣首当其冲,低姿态的跪射佣受损害就小一些。其次,跪射佣作蹲跪姿,右膝,右足,左足三个支点呈等腰三角形支撑着上体,重心在下,增强了稳定性,与两足站立的立姿佣相比,不容易倾倒,破碎。因此,在经历了两千年的岁月风霜后,它依然能完整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由此可见,学会弯曲,就可以保全。弯曲是一种弹性的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弯曲不是妥协,而是战胜困难的一种理智的忍让。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更坚定的站立。弯曲不是毁灭,而是为了退一步海阔天空,是为了生命那张能笑到最后的灿烂的脸。学会低头和弯曲,也就学会了用美好的感觉面对人生的苦难。学会了低头和弯曲,也就学会了用更高的智慧去看清人世间的沧桑。

孟买佛学院是印度最著名的佛学院之一,每一个去过这所学校的人都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孟买佛学院在它的正门一侧,又开了一个小门,这个小门只有一米五高,四十厘米宽,一个成年人要想过去必须弯腰侧身,不然就只能碰壁了。

这虽然是一个很小的细节,但却是孟买佛学院给它的学生上的第一堂课。所有新来的人,教师都会引导他到这个小门旁,让他进出一次。很显然,所有的人都是弯腰侧身进出的,尽管有失礼仪和风度,但是却达到了目的。教师说,大门当然出入方便,而且能够让一个人很体面很有风度地出入,但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都是有着壮观的大门的,或者,有的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这个时候,只有学会了弯腰和侧身的人,只有暂放下尊贵和体面的人,才能够出入。否则,有很多时候,你就只能被挡在院墙之外了。

这是多么重要的人生一课!佛家的哲学就在这个小门里,人生的哲学也在这个小门里。人生之路,尤其是通向职场成功的路上,几乎是没有宽阔的大门的,所有的门都是需要侧身才可以进去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弯曲。只有适时的学会弯曲,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矛盾,适应不同环境,承受诸多的压力。

大智若愚乃养晦之术

在职场中,最优秀的员工往往不是最聪明的,也不一定是最能干的,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大智若愚。

从做人的原则来看,大智若愚体现为以退为进、以静制动、以暗处明、以柔克刚,是为降格以待的智慧。

愚、拙、屈、讷都给人以消极、低下、委屈、无能的感觉,使人放弃戒惧或者与之竞争的心理,使人轻视和忽略。但愚、拙、屈、讷却是人为营造的迷惑外界的假象,目的是为了要减少外界的压力,或使对方降低对自己的要求。如果要克敌制胜,那么可以在不受干扰,不被戒惧的条件下,暗中积极准备、以奇制胜,以有备胜无备;如果意图在于获得外界的赏识,愚钝的外表可以降低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而实际的表现却又超出外界对自己的期待,这样的智慧表现就能格外出其不意,引人重视。“大智若愚”是在平凡中表现不平凡,在消极中表现积极,在无备中表现有备,在静中观察动,在暗中分析明,因此它比积极、比有备、比动、比明更具优势,更能保护自己。

在中国古代做人的艺术中,“大智若愚”常被演变为一套内容极其丰富的韬光养晦之术。聪明人都深知此道。

那些见过大风大雨的“过来人”对老子的名言“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理解格外深刻,因而每当身处一些“特殊关系”的微妙场合,或者在面临生命威胁的紧要关头,韬晦者无不恬然淡泊,大智若愚。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即唐太祖)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识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隐忍等待。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这样,才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假如李渊当初听了隋炀帝的话,不是自毁声誉,低调做人,而是怒火中烧马上与之理论或采取兵变,很可能会因为准备不足、时机不成熟而失败。

这种低调做人之术在汉以后的所有做人术中发展得最为充分,许多成大事者,在成就大事之前都有韬晦的历史,无不以弱者的姿态做出强者的举动。

在职场生态圈中,大智若愚也是一种力量或者一种优势。那些公认的聪明人,在职场中的命运往往不会很好,凡事都精明,遇事不吃亏,到头来却处处受人压制,成为人们打击嫉妒的中心。反倒是一些看起来笨笨的人,平时经常被人欺负,谁骗他都相信,可到了关键时候,这些人却永远是屹立不倒的,甚至于占尽优势。

“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假象与骗局,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渊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别人屋檐下,要舍得低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