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齿伶俐的乞丐抢着说:“我当然要做得到的人。”
国王微微一笑,他转过头来问另一个:“你呢?”
这个人谦恭地答道:“如果能够,我愿意做给予的人。”
于是,国王让那个想得到的继续做乞丐,因为只有乞丐才天天渴望从别人那里得到。另一个则得到了国王的馈赠,成为富有的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天天将自己拥有的给予他人。
只知道获得的人是自私的,因为他们只希图不劳而获,他们只知道索取,或者只知道等待别人放弃某些东西;懂得给予的人是伟大的,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东西都不是只属于一个人的,财富和物质的本性,就是要与人一起分享。愿意给予、愿意付出,才能让别人感受到你的胸襟和包容,而你自己在收获了更多无形利益的同时,也会变得心胸更加开阔,生活和事业也会因此而开一番新天地。
总而言之,不管是金钱也好,物质也好,感情也罢,建立人脉需要你倾情投入,维持人脉也需要你小心经营。人脉是一张网络,如果你能够经营好跟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关系,就会起到一种示范效应,让别人主动跟你亲近,进一步经营人脉的“成本”就会下降;相反,如果一开始显示了小气、吝啬等不值得交往的品质,会让越来越多的人厌恶你,这时即便你投入再多的金钱也是为时晚矣,得不到很好的收效。为人脉付费,你的收益将会远远大于成本。7苯煌有“度”
任何事情都需要付出才会有回报,同样,人际交往也需要“投资”,但并非是无限制投资,它也是有一定余地的。人际交往,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如果违反了一些“度”的原则,就容易引发人际间的不愉快。
首先,不要对人过分热情,好事几乎都被你一个人做尽了,却没有留给对方发挥的余地,也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在卡耐基成功人际交往思想中,很重要的就是要遵循心理交往中的功利原则。这一原则是建立在人的各种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质的内容)的基础上,即人际交往是满足人们需要的活动。早在1974年,心理学家霍曼斯就曾经提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交换,这种交换同市场上的商品交换所遵循的原则是一样的,即人们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于所付出的。其实何止是得到的不能少于付出的,如果得到的大于付出的,也会令人们心理失去平衡。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理智健全的人来说,独立、付出都是内部的需要。人际关系中如果不能相互满足某种需要,那么,这种关系维持起来就比较困难。
初入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双方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地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大学刚毕业的刘伟是一家广告公司的设计,他因刚到公司所以对谁都百般的热心,好事几乎都做尽了,后来却给他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大家都疏远他,不爱理他,他每次热心地帮助人家,大家好像还不乐意,他很困惑。
像刘伟这样“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这其实是进入了一个误区。只有在别人最需要的时候助其一臂之力,才能达到较好的人际效果。
人的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
其次,开玩笑也需适度。人际交往中,开个得体的玩笑,可以松弛神经,活跃气氛,创造出一个适于交际的轻松愉快的氛围,因而诙谐的人常能受到人们的欢迎与喜爱。但是,开玩笑开得不好,则适得其反,伤害感情,所以,开玩笑要掌握好分寸。
最后,人与人之间需要保持一定的空间距离。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周围有一个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间,它就像一个无形的“气泡”一样为自己“割据”了一定的“领域”。而当这个自我空间被人触犯就会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恼怒起来。
或许你会有这样的经验和体会:亲密的人际关系经常发生摩擦和矛盾,反倒不及初次交往容易。很多家庭常常相互埋怨,正是这种情况的表现。按理说应该是交往得越深就越容易相处,人际关系也越好,可事实上并非如此。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是因为你忽略了一个“度”的问题。因此,尽管有着良好的愿望——希望自己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亲密度越高越好,但还必须记住“亲密并非无间,美好需要距离”。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或她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在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后,被试验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更多的人很快就默默地换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
这个实验说明,对自我空间的需求是人类心理的本能反应。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博士划分了四种区域或距离,各种距离都与对方的关系相关。
相互交往时空间距离的远近,是交往双方之间是否亲近、是否喜欢、是否友好的重要标志,因此,人们在交往时,选择正确的距离是至关重要的。有这样一个小伙子,他爱上了一个姑娘,向姑娘求婚遭到了当众拒绝。姑娘后来恼怒地说:“他竟在离我8英尺(约25米)的地方谈这种事。”自然,这种社交距离不是谈婚论嫁的场合。
对人际距离的把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币尊重别人的隐私
不论多么亲密的人际关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人们总以为亲密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夫妻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似乎不应当有什么隐私可言,其实,越是亲密的人际关系越是要尊重隐私。
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追问他人的内心秘密,也不随便向别人吐露自己的隐私。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2币有容纳意识
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3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
距离效应是指由于时间的阻隔,彼此间有了距离;一旦把距离缩短,重新相聚,双方的感情得到最充分的宣泄。
在这里,距离成了情感的催化剂。可见,有时距离的存在也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应当培养自己拉开一定距离看他人的习惯,同时也不要时时刻刻把自己的透明度设置为百分之百。内心没有隐秘足显自己的坦荡,但因此失去了应有的人际距离,无形中为以后的人际矛盾种下祸根,这就不是明智之举了。
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总而言之,在人际交往中,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度,正所谓“过犹不及”,任何事都不要做得太绝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