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老子的告诫 > 第九章 委曲求全 圆融的最高境界(第4页)

第九章 委曲求全 圆融的最高境界(第4页)

哈勒冷静分析后认为,由于对方实力雄厚,自己应该停止促销活动,主动放弃部分市场。宝洁公司看到,哈勒主动让出市场份额,认为对方已被挤垮,便不再把哈勒的小公司放在眼里。然而,哈勒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他通过改进产品的包装和色调来迷惑对方,同时又密切注视对方的一举一动。

当“新奇”快要投放市场时,哈勒突然削价,以优惠价抛售“配方409”。那些爱便宜的消费者,一次就购买了足足可

用一年的清洁液。后来,宝洁公司“新奇”清洁液上市了,但因为消费者已购足了哈勒的“配方409”,“新奇”清洁液便滞销了。

哈勒在困境中当退则退,该进则进,不但保住了自己的市场,还

扩大了其品牌的知名度。

学会后退,先使自己摆脱困境,确保自己能够活着,能够留在游戏中,然后再图发展,这应该是我们必须具有的心态。

常打高尔夫的人知道,沙坑球难打。球在一个沙坑中,可能连续打了几次都不能成功。如果不再盲目往前击球,而是先把球往后打,球就很容易出了沙坑。出了沙坑后,在球道上就很容易往前走了。

后退,是为了更好地前进。这是平常我们都可以理解的一句话,但是在现实中真遇到这种情况时,能够做到的人却少之又少。勇于后退的人比勇于前进的人具有更高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

嘗老子的進醒

在强势面前,先退让一步,暂避其锋芒,待它的猛烈势头稍减后,再寻求解决之道,这样往往更有可能反败为胜。机智灵活的人懂得能屈能伸、能进能退的道理,屈,不是懦弱,而是为了保存实力;退,不是认输,而是为了突破困境。

人要知足更要知止

【原文】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老子o第四十四章

【译文】

知道知足就不会受到羞辱,知道适可而止则少失败,这才是长久之道。

老子认为,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人不仅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完美的人格魅力,还要筑牢自律的思想防线。

知足是对于已经得到满足后的精神反刍;知止却是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放弃。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知足常乐,能忍恒安;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大学》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可见知止然后才能知足。

人的贪欲是个无底洞,“得陇望蜀”是普通人的心理常态,能够“得陇”而拒绝“望蜀”,没有大胸怀绝对做不到。人们之所以既不容易“知足”,更难得“知止”,其缘由概因一个“利”字的诱惑。

有一对联说:“身后有路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这是对那些既不“知足”更不“知止”者耽于窘境的极好描述。这两句话最为绝妙的地方独在一个“忘”字上。忘了人生的要义,忘了“既得”的后果,忘了“足”的现状,忘了“止”的理智。贪婪的眼睛如果永远不满足,经久会被黄土封住。古往今来,葬送在欲壑中的贪婪者多得不可计数。

南朝梁代人鱼弦,追随萧衍南征北战,功不可没。后来,萧衍当了皇帝(梁武帝),赐予鱼弘15顷田,一座山林,8万棵林木,但鱼弘却郁郁寡欢,终日不露笑脸。鱼弘的妻子深感不安,于是直言相问:“官人,你是不是因为皇帝给你封赏少而不高兴?”

鱼弘沉吟半晌说:“一个君主,论功要平,惩罚要当,这是常理。我随君主转战各地,出生入死,吃他的俸禄应该不止于此。”

他的妻子说:“我知道你的功劳不小,但你不应该是那种贪得财富、追求显达的人,因为这不应该是你的为人之道呀!”这些道理,鱼弘自然听不进去。

鱼弘担任郡守仍嫌官小,他财产不菲仍感不足,仗着自己受到梁武帝的信任,竟公开勒索钱财,并且大言不惭地对人说:“我做郡守,郡中有四尽:水中鱼鳖尽,山中獐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人口尽。人生在世,就是要快活享乐,做郡守不享乐,什么时候富贵享乐?”

他让下官到民间敲诈勒索,并让民工到深山里砍来高贵的树木,运来高级的花岗石,在一块风水宝地上建造豪华的郡守府。他的车马服饰,不用一般布匹,而用丝绸绵缎,生活十分奢侈,又荒淫无耻,有侍妾百余人。

因为生活糜烂、纵欲过度,没几年,他便一命呜呼了。

有些人总会有无止境地奢求,得到部分满足的时候还不愿意收手,还希望拥有更多。忘记了适可而止,到最后只能是连自己原来得

到的那一份也给丢掉了。贪婪是欲望无止境的一种表现,它让人永不知足。永不知足是一种病态,其病因多是对权力、地位、金钱之类的贪婪而引发的。这种病态如果继续发展下去,就是贪得无厌,其结局是自我爆炸,自我毁灭。

物欲太强,会让人的灵魂变态,变得永不知足,以致精神上永无宁静,永无快乐。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欲望越大人越贪婪,人生越易致祸。做人不可让贪欲堵塞自己的心智,蒙蔽住自己的眼睛。

知止为福,不知止招祸

老子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提醒人们*千万不要有贪心和贪欲,这会影响你自在宁静的生活。只有摒弃贪心和贪欲的人,才会生活得坦然,没有干扰,没有麻烦,也没有外来的祸害;只有“知足”和“知止”的人,才能立身长久,而且可以免去生活中的许多忧愁和悲伤,让快乐的心情永远占据自己思维的空间,从而尽享天年的乐趣。

一个人能够真心地感觉“知足”,已然不易;但若是能够做到“知止”,则非具备大胸怀不可。弘1法师是一代高僧,身具大智慧,出家前曾为一位朋友写过一幅字,他认为自己的这幅字说出了人世间的“一个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其实就是“知止”两个字。可见“知止”是人生的大境界,能够读懂这两个字的人,必是高人、智者。

任何事物都有个极限,做人不知收敛,得寸进尺,一味争名逐利,凶险和灾祸也会随之降临。对待事业和人生要始终抱着适可而止的态度,在生活上保持低调,就会“知止而静”。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