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演义智慧 > 第二章 能说会道利人利己(第3页)

第二章 能说会道利人利己(第3页)

此外,许多情况下,经常有人是“常有理不见得会说话”,自己占理却总是说不到点子上。所以说要想把话说到别人的心坎儿上,除了不揭人之短之外,还要特别注意“避人所忌”。

俗话说得好:“打人不打脸,揭人不揭短。”要想与他人友好相处,就要尽量体谅他人,维护他人的自尊,避开言语“雷区”,千万不要揭人之短!

5.直率不等于“痛”言无忌

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李叔同

中国有句俗话:“宁在人前骂人,不在人后说人。”这个意思就是说,别人有缺点有不足之处,你可以当面指出,要他改正,但是千万别当面不说,背后乱说,这样的人,不仅会令被说者讨厌,同样也会令听说者讨厌。

当年孙权在他哥哥孙策率领的队伍中当兵时,只有十四五岁。因为不习惯军中的苦日子,就免不了要搞点“特殊”。孙策帐下主管财政的官员叫吕范,吕范是个“性好威仪、勤侍奉法”的人,当家理财,一是一,二是二,无论对谁,都不会徇私情。孙权要想弄点钱财作为私用,就不能不走吕范的“后门儿”,可是吕范坚决不给开,每次都得请示孙策后再答复,惹得孙权很是不高兴。孙权当了阳羡这个地方的长官,在财物上还是不够清廉,孙策就加强了对弟弟的控制,不时亲自查弟弟的账目。孙权身边有个叫周谷的人,专门为孙权在借贷往还的单据上做手脚,使孙策查不出任何问题来,孙权自然高兴。孙策死后,孙权掌管了大权。当家才知柴米贵,于是,孙权想起年少时办的那些事,更想起了当年“卡”自己的吕范和讨好自己的周谷。照一般人来看,这回孙权该重用周谷了,一定得给吕范穿“小鞋”了,可是孙权偏偏不这样做。他认为,周谷改窜账目,欺骗孙策,是心术不正之人,不能重用;而吕范一心为公,忠诚可靠,是个值得重用的人才。孙权以公取贤,使吕范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从一个普通的将军一直升到大司马,为孙权破曹操于赤壁、杀关羽于麦城、治都于建业,直接或间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吕范死后,孙权每路过其坟墓,都呼着吕范的名字,“言有流涕”。

同样是直来直去的人,有的人处处受到欢迎,而有的人却处处得罪人,人们都不愿意与他交往。

这就涉及讲话的方式方法的问题。首先澄清一点,直爽并不等于言语毫无顾忌,只图一时之快,不讲方式方法。而那些因说话直而得罪人的人,问题就出在方法上。有的人讲话不分场合,比如批评别人,虽然你心地坦荡,毫无恶意,但因为没考虑到场合,使被批评者下不了台,面子上过不去,一时难以接受。对方的自尊心被伤害,当然会对你有意见。

再有一种情况,可能平时说话时没有注意,触动了别人的短处或隐私,无意之中也得罪了人。

一旦知道自己说话直得罪了人,就要找机会真诚地向对方道歉,取得谅解。如果你是在公共场合伤了他的自尊,你不妨在原来听到的人都在场的情况下,巧妙地以意义相反的话抵消前面话的副作用,对方见你已经改正错误,自会谅解你。不过,如果你一向说话很直,经常得罪人,你千万不要依靠道歉来取得别人的原谅,因为如果你经常伤害一个人,又经常向他道歉,他一定会认为你是口是心非或是有意伤害他。

你不妨回过头来检查一下自己:是不是忽略了场合?说话方式是不是触及了别人的隐私?同样是提意见,为什么不以好的方式达到预期的效果呢?说话时先为对方着想,不要动辄以教训的口吻指责别人,要注意维护对方的自尊。这样你就会成为一个受欢迎的直率人。

另外,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在背后议论同事——即使你的领导已主动开了头。

有一天,刘科长突然问小赵:“你觉得魏某这个人怎么样?”

一时间,小赵不知道如何应答才好。

这是关于人格性情的问题,如果回答,无疑是背后说人闲话了。

“谁人背后无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这话虽然说得有些绝对,却也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大多数人都多多少少的在背后议论过别人,只是所说的是好话还是坏话无从考证了。不过有一点,经常在背后说别人坏话的人,肯定不会是受欢迎的人。因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会自然而然地这么想:这次你在我面前说别人的坏话,下次你就有可能在别人面前说我的坏话。这样一来,你在别人的印象中就不可能好到哪里去。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别人在你面前说另一个人的坏话,对此,你就得端正态度,用辩证的思维去考虑这种情况,把握好应对的分寸。

话不可说过头,讲话宜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提建议或意见时,不宜伤人自尊,同时又能使人接受,这就不能直接指出他人的缺点而不给对方留下情面。

6.明明白白“他”的心

能触及灵魂深处、医治百病的乐曲是热诚而亲切的言语。

——爱默生

人都有一种猎奇心理,越是隐藏的东西人们会越好奇。若非绝对隐秘,就不妨把它亮出来,说不准对方还会感动不已,深为你将他当作知己,而“两肋插刀”呢!

话中有真心,如何躲避都无济于事,真心话儿要讲清,才能让人明白你意欲何为,才好对症下药。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感人的一段:

先主命内侍扶起孔明,一手掩泪,一手执其手,曰:“朕今死矣,有心腹之声相告!”孔明曰:“有何圣谕?”先主泣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定大事。若嗣予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讫,叩头流血。

《三国演义》中托孤的故事不少,但惟有刘备运用得最为成功,且不论刘备让诸葛亮自立为成都之王是否出于自己的本意,但这句话却让诸葛亮诚惶诚恐是事实。他“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更加坚定了为刘备誓死效忠的决心。

诸葛亮的确也是那样做的,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刘蜀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可以说在死后还没放弃做最后的努力。

想得到别人的真心话,就必须先把自己的真心话告诉人家,以真心去换真心,必须使他们自己情愿。而我们要达到让他们情愿这个目的,就只有用心去发现他的兴趣所在,利用突破口来化解对方心中的矛盾和顾虑,为他寻找一个合适的理由。也就是说,想让人家上房,先给人家准备好梯子。唯有这样,我们才有以某种方式去影响、打动他的希望,使谈话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发展。

生活中说服的最佳结局是使双方达成共同认识,进而启发对方进行心理位置互换,让对方设身处地地体验别人心理,主动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则是达到这一目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就是将心比心。

用语言作假设,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也可用自己的行为,现身说法,让对方体验别人的心理,进而对他的言行做出调整,同样可达到将心比心的目的。

某商店有位营业员很会做生意,他的营业额比一般营业员都高,有人问他:“是不是因为能说会道,所以生意兴隆?”他回答说:“不是,我的秘密武器是当顾客是自己人。”

有一天,某位顾客站在柜台前东瞧瞧,西看看,还不时用手摸摸摆在柜台上的布料,却不肯买货。凭经验,营业员判断这位顾客是想买块面料,于是赶忙迎上前去说:“您是想买这块料子吗?这块料子很不错,但是您要看仔细,这块布染色深浅不一,我要是您,就不买这一块,而买那一块。”

说着,营业员又从柜台里抽出一匹带隐条的布料,在灯光下展开接着说:“您像是机关里的干部,年龄和我差不多,穿这种料子的衣服会更好些,美观大方,要论价钱,这种料子比您刚才看到的那种每米多三元多钱,做一身衣裳才多七元多,您仔细看看,认真盘算盘算,哪个合算。”

顾客见这位营业员如此热情,居然帮自己选布料,挑毛病,于是不再犹豫,买下了营业员推荐的料子。

这位营业员之所以能成功地做成这笔生意,就是因为运用将心比心术。站在买者的立场上替顾客精打细算,现身说法,使对方戒备心理、防御心理大大降低,而且产生了一致的认同感,故而说服了对手,做成了生意。

将心比心术,是站在对方的角度谋划和考虑,了解他的心理,了解他的需求,了解他的困难,这种说服方法容易使对方接受,达成统一认识。

大凡知己,都是情感上互相寄托,休戚与共;在思想上互吐心曲,互相信赖;在工作中相互支持,密切协同;在生活中互相关照,患难相依。只有情投,才能意合。

7.委婉含蓄,玩好“太极推拿手”

讲话气势汹汹,未必就是言之有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