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园

小说园>三国演义智慧 > 第二章 能说会道利人利己(第4页)

第二章 能说会道利人利己(第4页)

——萨迪

很多时候,我们要达到说话的目的,直说不行,还需要旁敲侧击,抓住对方的一些“要害”,要隔重纸,不一语点破,但要一语中的,点到为止,对方的心理防线无形之中就被攻破。

在《三国演义》中的第四十三回,写曹操夺占荆州,诸葛亮临危受命,来说服孙权,要联手抗曹。东吴的群臣和诸葛亮展开了舌战,其中,有个叫严峻的,称诸葛亮强词夺理,并质问诸葛亮“治何经典?”诸葛亮回答得非常漂亮:

“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

诸葛亮并举伊尹、姜子牙、张良、陈平、邓禹、耿弇等开国谋臣为例,说他们“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一席话说得严峻无话答复。

又有一个人名叫程德枢,讽刺诸葛亮好说大话,未必有真才实学,会被儒者看笑话。诸葛亮反驳他说,儒有“君子之儒”和“小人之儒”两种。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道,弃邪恶,不像小人之儒,只懂词章雕虫小技,吟诗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

尴尬事常有,不便直说时要用弹性语言,随机应变,适当委婉和模糊,而不能把话说得太实太直。

在日常交际中,总会有一些人们不便、不忍或者语境不允许直说的话题,需要把“词锋”隐遁,或把“棱角”磨圆一些,使语意软化,便于听者接受。说话人故意说些与本意相关或相似的事物,来烘托本来要直说的意思。

委婉法是办事说话时的一种“缓冲”方法。委婉语能使本来也许是困难的交往,变得顺利起来,让听者在比较舒坦的氛围中接受信息。因此,有人称“委婉”是办事语言中的“软化”艺术。例如巧用语气助词,把“你这样做不好!”改成“你这样做不好吧”。也可灵活使用否定词,把“我认为你不对!”改成“我不认为你是对的”。还可以用和缓的推托,把“我不同意!”改成“目前,恐怕很难办到”。这些,都能起到“软化”效果。

可以用委婉的词语表示不便直说或使人感到难堪的情形或事物。

有时,即使动机好,如果语言不加修饰,也容易招人反感。比如:售票员说:“请哪位同志给这位‘大肚皮’让个座位。”尽管有人让出了座位,但孕妇却没有坐,“大肚皮”这一称呼,使她难堪。如果这句话换成:“为了祖国的下一代,请哪位热心人,给这位‘有喜’的大姐让个座位。”当有人让出座位时,这位孕妇就会表示对售票员感谢,并愉快地坐下。

也可以借用一事物或他事物的特征来代替对事物实质问题的直接回答。

在纽约国际笔会第四十八届年会上,有人问中国代表陆文夫:“陆先生,您对性文学怎么看?”陆文夫说:“西方朋友接受一盒礼品时,往往当着别人的面就打开来看。而中国人恰恰相反,一般都要等客人离开以后才打开盒子。”

陆文夫用一个生动的借喻,对一个敏感棘手的难题,婉转地表明了自己的观点——中西不同的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民族性上。以上例子,实际上是对问者的一种委婉的拒绝,其效果使问话者不至于尴尬难堪,使交往继续进行。

另外,在公关语言中运用适当的含糊,这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办事需要词语的模糊性,这听起来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们通过约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词语的模糊性,那就会使我们的语言变得十分贫乏,使它的交际和表达的作用受到限制。

例如:某经理在给员工作报告时说:“我们企业内绝大多数的青年是好学、要求上进的。”这里的“绝大多数”是一个尽量接近被反映对象的模糊判断,是主观对客观的一种认识,而这种认识往往带来很大的模糊性。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字形式的适应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平时,你要求别人到办公室找一个他所不认识的人,你只需要用模糊语言说明那个人矮个儿、瘦瘦的、高鼻梁、大耳朵,便不难找到了。倘若你具体地说出他的身高、腰围精确尺寸,倒反而很难找到这个人。因此,我们必须至少在办事说话时放弃这样一种观念:“较准确”总是较好的。

最会说话的人,知道有些话是不能说的,委婉含蓄无疑是他们的一大“招数”。他们用委婉含蓄的话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又不会令人听着太过难堪,其积极效果不言自明。

8.请将不如激将

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王肃

想要说服他人,却又抓不着突破口,是许多人说话难以见成效的原因之一,但很多善于说话者,勇于从道义入口,深入对方心腑之事,激之以道义,让听话者不服也不行。

义,是一种促进力、凝聚力,它能让每一个具有基本道德的人主动担负起某些责任与义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当有些人面临困境,通过报刊、电台等媒体发出呼救时,会有许许多多素不相识的人伸出援助之手,献出一份爱心。因为这是从道义上激励了每一个普通人,从而借得了一分支持与帮助。

但也不是说所有以义相“求”,其“求”的内容都是深远、重大的。在平常的生活琐事之中,仍然可凭借道义去激对方,为己办事,并能取得好的效果。

公元208年,刘备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逃至夏口,势孤力单,继续与曹军对抗完全没有前途可言,除与盘踞江东的孙权联手以外已别无他途。

这么重大的使命若交付一位平庸的使者,一定照实陈情:敌方势力强大,我方危在旦夕,请主公出兵相援不胜感激云云。刘备身边能胜此任的唯有诸葛孔明,他早就胸有成竹,自荐过江,寻求孙吴出兵抗曹。他后来终于说动孙权,成功地完成了联吴拒曹的使命,以至造成后来三国鼎立之势。你看,求人求得妙,是否可以创造历史?

诸葛亮是怎样打动孙权的呢?诸葛亮见到孙权先说这样一番话:“如今天下大乱,将军在江东举兵,刘豫州在江南集结,目的都在与曹操争夺天下。眼下曹军势如破竹,威震天下,空有英雄气概对他是无可奈何的。加上刘备之军渐渐败退,将军您宜早做应对,好生斟酌才是。如果贵国的军力能够与曹操对抗,就即刻与他断交;如果无力与其对抗,那干脆就迅速解除武装,俯首投降算了。可依我看来,将军似乎在表面上要服从曹操,其实内心里很是犹豫不决。目前形势已很急迫,没有多少时间让您犹豫了,希望马上定下主意,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愣了一下,反问道:“照你说的形势如此严峻,刘备怎么不赶快投靠曹操呢?”

孔明回答说:“君差矣。齐国壮士田横您该知道,他在道义上不能投靠汉高祖,宁可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刘豫州是汉室后裔,具有英雄资质,目前虽然困顿,仍有八方壮士慕其英名,源源而来投奔。起兵抗曹,天之所命,至于事成与不成,只有靠天命决定。岂可向曹贼投降呢?”

孙权听后大叫一声:“我拥有十万大军,承父兄之业,更岂可轻易言降?”

此时的孙权是一个26岁的青年将军,血气方刚,自尊心强得很。孔明就是利用孙权的这个特点,或者叫做弱点,用言语刺激孙权的自尊心,使他的意志向自己所期待的方向转化。

孙权虽然大叫不降,其实内心也很不踏实,又向孔明问道:“现在这种情况,除了刘备之外再找不到能与曹操作战的军队,可刘备最近连吃败仗,不知是否有军力与其再战?”

这些是孙权所真正担心的事情,他也明知道光凭东吴自己的力量敌不过曹军。

孔明早有准备,冷静地分析形势给孙权听,以打消他的不安。孔明说:“刘豫州确实吃了败仗,但现在军力不少于一万。而曹操之军虽众,但长途远征疲惫不堪。这一次为了追击我们,曹军的轻骑兵一昼夜竟跑了三百里,这好像古人说的,再有力的弓箭若射的距离过远,就连一张薄的布也无法穿过。再者,曹操北兵不惯水战,我方占有地利;荆州之民虽然表面上服从曹操,内心却是时时准备反抗。如果将军集精兵猛将与刘豫州之军配合,联手作战,一定会击败曹军。天时地利俱在,剩下的只看将军您的决断了。”

孔明这一番分析,指出强敌之短处,强调刘、吴潜在之长处,最后把事情成败的关键又推给了孙权自己,可谓步步高棋,招招妙算,使原本主意不定的孙权下定决心,联军抗曹,以至后来发生了三国时代最大的决战——赤壁之战。

“请将不如激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木头人也会流泪的。诸葛亮采用“激将法”,既达到了求人的目的,自己又毫无损失,实在妙不可言。

9.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傅玄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众所周知。有时候,人不经意间说出的一句话,就会得罪对方。“意”实质上就是对说者本意的曲解,甚至造成不良的反应。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人听到了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人会觉得没什么,一笑了之;而有的人就可能会敏感些,觉得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因此这就要求人们应该尽量避免说一些有伤人之嫌的话,以防给他人造成莫名的痛苦。除了利益之争而辩,谁又愿意看到自己说出的话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呢?所以说,你在说话之前,一定要多多思量一番,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都要经过大脑的思考。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