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欢迎辞,是要给游客留下一个好的第一印象。而致送别辞,则是要给游客留下永久的怀念,美好的记忆。
当致欢迎辞时,游客还是些生疏的人。当致欢送辞时,不少游客都成了朋友,所以“富有感情”是欢送辞的第一要素。千万别给游客留下“人一走,茶就凉”的感觉。
欢送辞里应当小结一下整个旅程,要称颂旅行是成功的、有趣的、值得怀念的。“表示谢意”应是欢送辞第二要素,千万别让人家感到旅行成功只是导游努力的结果。中国旅游业还年轻,导游工作中不尽人意之处在所难免。“欢迎批评”应是欢送辞第三要素。请记住,征求意见、欢迎批评往往给游客留下非常好的印象。这样做能表明我们的诚意,增加我们的信心。
为使欢送辞给游客留下难忘的印象,它的“文采”水平要高一些,最好能引用些名言、谚语等。用有“文采”的语言,要表达的是一种情感,“愿意再见”的情感,这是欢送辞的另一重要要素。记住,千万别说“Good-Bye”,它是“告辞”之意,要说“再见”(seeyouagain),这话更有中国人好客的情调。
表示惜别、感谢合作、征求意见、期待相逢,以上是欢送辞的四要素。当然与欢迎辞相同的地方是,欢送辞也要因时、因地、因客人不同而异。
在旅游活动结束时致欢送辞,其实也就是对这次活动的总结。因此致欢送辞应当将整个活动期间的主要部分进行概括,成功的导游要归功于大家的配合和合作。
有不尽人意的地方,要真诚地表示歉意,最后还应送上祝福,并祝愿有机会再次合作。
旅游活动结束,导游员致欢送辞,也是导游工作必不可少的程序之一。不辞而别或草草收场,都会导致功亏一箦的后果。欢迎游客时要热情洋溢,送别游客时,也不能显得冷落,否则会给人留下“虎头蛇尾”的感觉。
(七)导游送客礼仪
如果游客离店时间确定在次日早上,导游可提前与酒店人员联系,请其提供相应服务。导游要提醒客人不要把贵重物品等与行李一同托运,提醒游客付清住房、酒水等服务费用。导游还要与领队一起核对行李件数,检查是否符合托运标准,确定以后在行李卡上填好手续。
乘国际航班的旅游团,乘飞机前导游必须认真核查每张机票的起飞时间,领取相关证件;对于乘火车的旅游团,导游需核查火车开车时间、车次、车厢及座位号。准备活动完成以后,导游应把相关证件亲自交到游客手上。
旅游送客是旅游团的最后一项工作,如果前面的工作客人都非常满意,但送团工作出现了礼貌不周的问题,同样会破坏旅行社和导游人员在客人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并使陪团前期的努力前功尽弃。因此,旅行社及导游人员应该注重送客礼仪。
二、尊重我国的传统节日
(一)元旦
元旦,是“一元复始”之意,我国古代称元旦为“旦日”,并且历代的元旦日期都不相同。相传,古代定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秦朝以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一直相沿至清末。
辛亥革命后,中国改用世界通用公历。从此,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公历一月一日称为“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将公历一月一日正式定为元旦。
如今,每逢元旦,全国放假一天。但由于人们习惯把过年与春节联系在一起,因此,元旦节日观念尚不浓厚,广大农村几乎没什么活动。在城市中,一般单位会组织“团拜”活动。
(二)春节
春节是我国农历的新年,在民间,它是最古老、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据民间习俗,从腊月二十四起直至新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止都称春节。现在,春节的庆祝活动一般从大年三十开始。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清扫一新,贴春联、守岁、放鞭炮、拜年等活动丰富多彩。
每到年终,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每家每户都要彻底打扫屋子,以表示除旧迎新。一进入腊月,人们都要上街采办过年的物品、买年画。
腊月的最后一天,要全家团聚吃一顿丰盛的年饭。凡家中在外地工作或学习的家人都会尽可能赶回家团聚。这顿饭要吃得欢欢乐乐,菜肴吃食也都具有吉利的象征意义,如鱼——年年有余,整鸡——大吉大利,青菜——清洁平安,年糕——年年高等。吃饭时,不要说丧气的、不吉利的话,不能失手打破碗碟杯盏,不能碰翻椅凳,因为这些会被视为不吉利的征兆。
在“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两年”的除夕之夜,人们有通宵守岁的习俗。这一夜灯火通明,家人围坐一声畅谈,小孩还可以从大人那里得到压岁钱。在除夕之夜,我国北方,家家都要包饺子。
春节拜年是一种极普遍的礼仪习俗。新年开始,人们走亲访友,登门拜年互致节日祝贺,联络感情。出去拜年要穿戴整洁。出门遇到熟人、朋友要恭贺新年,说些喜庆话。
春节期间,人们还经常走上街头,参加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逛花会等娱乐项目。
(三)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叫上元月,这天晚上称元宵。自唐朝开始,民间就有元宵之夜观灯的风俗。据载,汉文帝刘恒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现在元宵节有很多节俗活动。
舞龙或舞狮。各地组织龙灯队,从初三、初四开始走家串户玩耍,元宵夜,各队龙灯聚在一起表演。
放灯、观灯。按照“除夕火,元宵灯”的习俗,元宵夜,家家户户挂灯放烟火,人们以观灯为乐。有的地方还制灯谜,人们观灯之时还可以猜谜,增添了游乐兴致。有些单位组织灯会,场面盛大而壮观。
吃元宵。每逢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汤圆),象征着家庭团圆、和睦幸福。
(四)清明节
清明节是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又叫“寒食节”、踏青节,在阳历4月5日左右。
清明节主要的活动就是扫墓和踏青。清明节人们纷纷前去亡故亲友、祖先墓前修缮、供奉、怀念、祈祷。现在,人们往往前去公墓、烈士墓、先烈纪念碑进行祭扫活动,哀悼、缅怀先烈,接受爱国主义传统教育。
清明时节,正值万物逢春,人们三五成群结伴春游踏青,舒活筋骨,按传统习俗还要荡秋千、放风筝,还要插柳戴花,传说这样可以避邪驱凶,红颜不老,还可预知天气、消灾解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