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叫端阳节或五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
在古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恶月,因为天气转暖了,“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指蝎子、蜈蚣、毒蛇、蛤蟆、壁虎。潮湿的气候容易滋生疾病,所以人们在端午节要把菖蒲、艾草或大蒜头等挂在门上,据说可以起到净化空气、驱祛病毒的作用。人们身上都要带上香包,内装雄黄、艾草等药材,大人要饮雄黄酒,小孩子则将酒抹在前额、耳、鼻等处,还要在手、脚、脖颈等处挂上五色丝线用来避邪。
端午节吃粽子,传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爱国诗人屈原。相传五月五日是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楚国百姓找不到屈原的遗体,便向江里投粽子,希望水中的蛟龙、鱼鳖等饱食粽子,以免伤害屈原遗体。这一风俗沿袭后世,便形成了民间在端午节包粽子、吃粽子的传统习惯。
端午节有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赛龙舟。传说越王勾践被吴王打败后卧薪尝胆数载才回到祖国,于五月初五操练好水兵,一举消灭了吴国。后人为纪念他的胜利,便在每年这一天挑选年轻力壮的青年举行龙舟竞赛。
端午节,亲朋好友之间有送礼的风俗,一般以粽子、咸蛋、猪肉等相赠,女婿要去给丈人、丈母娘拜节。
端午节寄托了中华民族对龙的喜爱和作为有气节的龙的传人的自豪,以及战胜自然灾害的信心。
(六)中秋节
中秋原名“仲秋”,“仲”乃居中之意,农历七、八、九月为秋季,八月十五正好是秋季中间,故名“仲秋”。
中秋节有着吃月饼的习俗。月饼形圆如月,也叫“团圆饼”,它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和祝福。
古代有众多诗人喜爱吟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寄寓了离家在外的游子深深的思乡念亲之情。如今,求学、差旅在外的人逢中秋之时一定要写信或打电话问候家人,表达自己希望和家人一起团聚的心情。
中秋节,民间要走亲访友,互赠礼品。青年男子趁此节日拜会岳父母,礼物不分轻重,可以是月饼、糖果、酒类、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
(七)重阳节
在《易经》中,小“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有两个阳数,故名“重阳”,乃大吉大利。这一天又叫“登高节”、“老人节”。这天的重要活动是登高、插茱萸、赏菊花。
秋季饮菊花酒、佩茱萸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由于农历九月时秋雨缠绵,天气阴潮,暑气未尽,所以人们容易生病,衣物易发霉。菊花有清热祛风、平肝明目的功效,茱萸可以驱虫御毒,这两种东西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大有裨益。
重阳节登高其实也有实际的生活原因:秋天正值山上药材、野果成熟之际,农民此时已秋收完毕,正好有时间登高口收,在“九九”之日前往采收主要是图个吉利。
三、现代人怎么过节
(一)妇女节
3月8日,是世界各国劳动妇女的节日。
1909年3月8日,美国芝加哥女王为争取自由平等,举行大罢工和示威游行,得到美国广大劳动妇女的积极响应。
1910年8月,第二届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大会通过了德国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的建议,定3月8日为国际劳动妇女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每年3月8日为妇女节,在这一天,全国的妇女们要放假半天。
(二)劳动节
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人民的节日。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大罢工,要求改善劳动条件,实行八小时工作制。经过斗争,终于赢得了胜利。
1889年7月14日,第二国际成立大会在法国巴黎举行。大会通过了法国代表拉文的提议,把5月1日定为“国际示威游行日”,亦称“劳动节”。
1949年以后,我国规定5月1日为劳动节。
如今每年劳动节,全国许多单位召开表彰会、庆功会,宣传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不少地方举办游园会,张灯结彩,欢庆节日。
(三)青年节
1919年5月4日,以北京大学为首的北京13所高校的学生举行示威游行,抗议帝国主义列强侵犯我国领土,学生的爱国行动遭到了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为了纪念学生的爱国运动,1939年,陕甘宁边区西北青年联合会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
1949年12月,我国正式规定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此后,每年5月4日这一天,全国各地青年都要以举办报告会、演讲会、文艺晚会等形式,纪念“五四”运动,欢度“五四”青年节。
(四)儿童节
6月1日,是国际儿童节,是全世界儿童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