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琬属下有个官吏杨戏,此人性情孤僻,沉默寡言。一天。蒋琬来了,众僚属纷纷站起肃立,只有杨戏和平时一样,伏在案上看材料。蒋琬见他工作认真,便上前说话,但杨戏对蒋琬的话不置可否,很少回答。
有些人对杨戏这种目无长上的作风看不惯,蒋琬却不以为然,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杨戏没有回答我的问题,总比说违心的话好。
杨戏不回答我的问题,是有他的为难之处,若表示赞同我的话,他心里却思不同意,若公开表示不赞同,又顾及我的尊严,因此只好沉默不语。这倒碧是他爽快的地方,我不能责怪他。”
督农官杨敏,喜欢背后议论人。有一天与同僚议论起蒋琬来,其他人一味说蒋琬好,有的甚至把蒋琬与诸葛亮等量齐观,杨敏不服气,他说:“新相有德有才,但哪能与前相相比?我看新相做事有些糊涂,实在不及已故的诸葛丞相。"
有人把这话告诉蒋琬,并建议治杨敏之罪。蒋琬说:“我确实不如诸葛丞相,杨敏没有错。”后来,杨敏因别的事被捕入狱。人们纷纷议论:“杨敏得罪丞相,现在又犯了罪,看来是活不成了。”然而蒋琬在处理杨敏一案时毫无偏颇,秉公而断,使他免于死罪。
蒋琬由于自己的器量宽宏,因而受到蜀国人民的称赞,他所推行的政策也得到人们的拥护,既成就了国家,也成就了自我。蒋琬的确是一个有德之人,能容常人所不能容之事,又能做常人所不能做之事。其实,这也能看出他不仅是有德之人,也是有道之人,你看他在小的地方忍一忍,让一让,就能赢得朝野极大的赞誉,为他的政令在更大的范围内畅通无阻打下基础,岂不是智慧之举吗?
《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古人认为。人都是有向善能力的,能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德”的人,关键就在于能否进行道德修养;而“修身”乃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基础。因此,古人把“德量涵养,躬行践履”本身视为一种重要的美德。如果说,在古人看来人们的一切德行都是同他自身的道德修养分不开的,那么,我们也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一切传统美德,也是同古人注重“德重涵养,躬行践履"的美德紧密相连的。
有德之人在奉行德义之时是出于良心和义务的需要,是他们的思想和人格修炼到一定境界的自然产物,而不是工于心计,刻意为之。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若从经济和商业的立场来看,讲道德也是一种很有长远眼光的投资,能使你得到更大的回报。
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古今中外,以大德贏得人心而成众星
拱月之势、成其伟业的领导者,无不为人称颂。有些领导者过于相信权力地位,认为凭借职权就可以使属下归服,其实这只能是服权而不是服人,产生的力量也极其脆弱。
一个德高望重的领导者,即使他失去权力,仍会有众多的追随者,而一个品质不端的领导者,即使在他大权在握炙手可热之际,正直的人们也会嗤之以鼻,至多是敬而远之。领导者具有优良的品德、人格和作风,最容易使下级产生敬重感,吸引他们,使之心服。
中国有句老话:“服人者,以德服为上,才服为中,力服为下。”把才服放在德服之下,虽然不一定完全合适,但它的精神却是正确的。以才智和能力树立起的威信,常常是不巩固的,一旦下级的才能超过自己,或者自己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时,这种威信就会动摇,甚至消失,而以自己的高尚品德和人格树立起来的威信,则会经久不衰,永存于下级心中。
由此可见,儒家人生哲学的重心在于道德品行的养成。所以,无论做人做事都要以道德作为基础。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正如西莱?福格所说,决定一个人价值和前途的不是聪敏的头脑和过人的才华,而是正直的品德,品德就是力量,它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准确。
3。学无止境,前进之力
原典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释义
孔子说:“学习并且不断地温习,不也是很愉快的吗?”
孔子出生在春秋末年的鲁国。《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年轻时做过送葬的吹鼓手等,其他大部分时间是在惶惶若“丧家犬”般的四处流浪中度过。孔子讲他“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便孜孜不倦,遂成为一代名师,创造出影响世人几千年的文想化精髓。
在孔子的思想中,“君子”是可以靠个人努力而达到的。对一人来说,虽然“生死”、“富贵”等由“天命”决定,但靠自己努力则可以得到道德頒修养、学问和才能。
孔子说:不去修养道德,不去讲求学问,听到仁义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孔子认为,学问和才能只有靠努力才可以求得。
有一次孔子对子路说:“子路,听说过六种德行的缺点吗?”
子路说:“没有。”
孔子说:“爱好仁德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愚蠢;爱好聪明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就是放荡;爱好诚实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被人利用;爱好直率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说话尖刻;爱好勇敢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捣究闯祸;爱好刚强却不爱学习,它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孔子并不把自己看成圣人,而认为自己的知识和才能都是由努力得到的。他说:“我不是一生下来便知道的,只不过是勤于求学而已。”从这一句话就可看出孔子是非常重视个人学习的。
他指出,反复的学习可以使人对知识的认识更加深刻,从而获得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学而时习之”就是这个意思。他认为学习的正确态度应是老老实实,不懂就是不懂,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学习,而不要有“过而不改,是谓过”的态度。因此,孔子的知识在当时非常丰富,有三千弟子跟他学习,声名十分显赫。
那么,一个人通过学习,慢慢会发生怎样的改变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个故事,大家就知道学习的好处了。
东吴名将吕蒙,少贫,没有条件读书。但是他作战英勇,屡立战功。孙权继位后,就提升吕蒙为平北都尉。
建安十三年(208),孙权派吕蒙为先锋,亲自攻打黄祖,以报杀父之
仇。吕蒙不负望,他斩了黄祖,胜利回师,被封为横野中郎将。
但吕蒙有个缺陷,带兵镇守一方,每向孙权报告军情时,只能口传,不能书写,非常不方便。
一天,孙权对吕蒙与蒋钦说:“你们从十五六岁开始,一年到头打仗,没有时间读书,现在做了将军,就得多读些书呀。"
吕蒙说:“忙啊!"
孙权说:“再忙也没有我忙!我不是要你做个寻章摘句的老夫子,只要你粗略地多看看书,多知道一些以前的事情。"说着给他列出详细的书单,包含《孙子兵法》、《左传》、《六韬》、《史记》、《国语》、《汉书》等。
在孙权的启发与鼓励下,吕蒙开始努力学习,后来竟到了博览群书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