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大热。欬逆结气,拥痹。
【橘皮】〔温〕。胸中瘕热,逆气冲胸中,吐逆。
蜀本
【枇杷叶】平。卒不止,下气。
【麝香】温。
【肉豆蔻】温。中恶,冷疰,呕沫,冷气。
药对
【青竹茹】微寒。主呕(臣)。
【芦根】寒。生主,开胃,除噎哕不止(《药性论》)。
【通艹】平。主(臣)。心烦,哕,出音声。
【生蘡薁根汁】寒。
证类
【人】微寒、微温。胸胁逆满。
【丁香】温。
【朮】温。
《说文》《玉篇》《广韵》皆无字,字始于《难经》第十六难,曰:『其病烦心,心痛,掌中热而,有是者心也。』滑氏注云:『,干呕也。』夫之义为干呕,而此篇之目曰呕,若合为一贯,则呕连称,于义不可通,若分作两层剖,呕与干呕为二项,则呕又与下文呕吐条犯复矣。《诸病源候论》呕之目有六,曰干呕,曰呕哕,曰哕,曰呕吐,曰噫酢,曰恶心。是干呕不能与呕同称之证,其诸为呕哕之欤?《广韵》哕字读呼会切者,其义为鸟声,于此无涉;读于月切者,其义为逆气。而凡宛傍之黦菀字,读于月纡物于歇等切,则哕以声相近而为省体稔矣。况本篇通草下,《药对》云主,而《别录》则谓心烦哕出音声,非确不可移之证耶!呕哕云何?巢氏曰:『胃受邪气则呕,脾受邪气则胀而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灵枢.口问篇》曰:『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俱还入胃,新故相乱,其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故为哕。』是呕者,气上逆而有物;哕者,气上逆而有声,或先有声而继之以物,或既有物而复续之以声者,命曰呕哕,何为不可乎!以是知呕哕有因气者,有因寒者,有因火者,有因水者,有因虚者,导气更横开直降,散泄通顺之不同,逐寒又温中暖下,开结通阳之各异,至于益津调中以退火,开解渗利以驱水,益气泄湿以补虚,篇中莫不随事而制宜,因利而乘便,要之皆直揭其原而浚其流,斯无盛盛虚虚之弊耳。《伤寒论》云:『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云:『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金匮要略》云:『病人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云:『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哕逆者,橘皮竹筎汤主之。』夫以水火相轧而病,以阴开阳入而愈,其常也而不知缕析条分,源同派异,有如本篇者,又焉得不揣切本篇义旨,而为仲景扩充微蕴耶!
大腹水肿
【大戟】〔寒〕大寒。十二水,腹满急痛。
【甘遂】〔寒〕大寒。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
【泽漆】〔微寒〕。皮肤热,大腹,水气,四支面目浮肿。
【葶苈】〔寒〕大寒。邪水上出面目浮肿,下膀胱水。
【芫花】〔温〕微温。消胸中痰水,喜唾。
【巴豆】〔温〕生温熟寒。留饮,痰癖,大腹水胀。
【猪苓】〔平〕。
【防己】〔平〕温。水肿,风肿。
【泽兰】〔微温〕。大腹水肿,身面四支浮肿,骨节中水。
【桑根白皮】〔寒〕。水肿,腹满,胪胀,利水道。
【商陆】〔平〕。水肿,痿痹,腹满洪,直疏五脏,散水气。
【泽】〔寒〕。逐膀胱三焦停水。
【郁李仁】〔平〕。大腹水肿,面目四支浮肿,利小便水道。
【海藻】〔寒〕。腹中上下鸣,十二水气。
【昆布】寒。十二水肿。
【苦瓠】〔寒〕。大水,面目四支浮肿,下水,令人吐。
【小豆】〔平〕。下水,利小便。
【瓜蔕】〔寒〕。大水,身面四支浮肿,下水。
【蠡鱼】〔寒〕。湿痹,面目浮肿,下大水。
【鲤鱼】〔寒〕。水肿,脚满,下气。
【大豆】平。逐水胀,除胃中热痹。
【荛花】〔寒〕微寒。下十二水,利水道。